-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要想学习好,必须习惯好
语文论文之要想学习好,必须习惯好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何才能学得好,考得好,除了天赋,就是学习态度和习惯。 天赋聪敏,没有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也只是枉对苍天;反之,有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有信心能坚持,即使不是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有智慧。 学习态度好说,就是愿意学、主动学、认真学。只要想学习,学习习惯就是关键了。如果能够自己专心地学,并且知道怎么学,那就不必担心学业成绩会不理想。 说到习惯,具体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做一个“先学先试的人”。先学一步,走在老师和同学前,不仅能先学先知,而且能养成一种抢抓机遇的习惯和品质。首先对学习的内容要知道学什么、如何学,不管是一篇课文还是一个板块,要在老师上课前先学,即预习,知道自己能弄懂多少,哪些需要查找工具书,哪些可以到网上检索,与过去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可以大胆尝试做一下课后思考练习题,提前背诵要求背诵的语段。只要是认真的去学,去想,去查,至少可以学会60%。上课再注意听讲,就不会太费精力了。在这里强调一下阅读习惯,阅读要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 ,养成划符号做批注习惯。总体而言,一本书拿到手,先看目录,看内容提要,看序言,看后记。看一级标题,二级标题。看粗体字,具体到一个段落要关注“首先”“其次”“一二三四”等序词。第二,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如养成精读、略读、跳读、泛读、朗读、默读、快读、细读等各种各样的阅读习惯。这方法不仅是阅读的方法,也是学习的方法。比如说做笔记,有的人习惯记录在书上,有的人习惯记录在笔记上,有的人习惯记录书上。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养成精读、略读、跳读、泛读、朗读、默读、快读、细读等各种各样的阅读习惯。要学会快速阅读,学会抓中心句,找关键词,看粗体字,还有看例题。要训练概括能力,联想挂钩能力,要善于看到一个点,或者看到某个问题,自然而然就去想另外一个问题。 2. 做一个“有问题的人”。小孩子都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问则思,思则得。问天、问地、问人、问自己。学习更应该以问题为先导,用问题来引领学习探究,坚持每天问三个、五个问题,对当天所学的知识提出几个问题,有了量的规定,必有质的收获。如此日积月累就有可能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习惯。 3.做一个“善于建立外交关系的人”。一个人能够独立学习固然很好,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交往,就是以自己为中心,放开视野去接触方方面面的信息,在与家人、与老师、与同学、与教材的、与自然、与社会的交往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 是也。事实上,好多人跟父母没话说,跟爷爷奶奶也没话说。到家后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上网,稍微好一点的,做作业,看看其他的书,家里的人好像跟他什么关系都没有。在学校老师几乎不认识自己,又没有能玩到一块的同学。不跟他人交往,两耳不闻窗外事,闭目塞听,或者只是读几本教材教辅资料,思想怎么可能开放,空间怎么可能打开,怎么可能有创造性,怎么会有开阔的思路、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好的学习成绩的,学业水平怎么可能再提升?自来熟、人前疯,不敢说就是好习惯,但肯定比呆头呆脑的人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强。 4.做一个“有识辨能力的人”。独立学习,理智处事,乐观对待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坦然面对各种新事物、新问题,悦纳包容,识辨遴选,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人处理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式。凡事不能绝对化,处事既要坚守底线不违背规则,又要善于变通打破常规。练习或考试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试着用发散思维从各个角度去思考,考虑到它的两面性或多面性,至少回答两三点。 5.做一个“善于记录的人” 。一个能独立学习的人,往往是有书写习惯的,特别是对阅读时善于在书上标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写下自己当时的感悟,有的阅读后还善于写心得体会或日记。因为通过书写,可以让自己的思考看得见。不少人,每天都在刷微信,但就是很少刷点自己的所见所想。日记不需要高达全,可以对今天的学习、生活当中的某一个片断做一个简单梳理、记录和反思,记下自己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收获,存在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疑问自己没有解决的,洋洋一篇也好,三言两语也行,哪怕就是抄写了几个词语也不错。日积月累,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6.做一个“敢于发声亮剑的人”。课堂学习的习惯,首先是积极发言、参与讨论,主动跟老师、同学、教材互动。要大胆的告诉老师和同学自己会还是不会,让大家了解你,帮助你。只听不说,容易把自己分离出活动之外。敢说能说,才能知道自己究竟学会了没有。听了不一定懂了;懂了不一定会了,会了不一定就掌握了,只有能用自己的话说明白了,那才是真正掌握了。其次,课堂上要善于分类与归纳,比如说,坚持画思维导图,有助于知识的建构与解构。再次是要有回看纠错的习惯。 此外还有课堂上不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不拖延,当堂学当堂清不留尾巴等。 7.做一个“有新闻嗅觉的时事达人” 。你不关心时事,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你不了解这个时代发生了那些大事,就不知道你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学习也是很盲目。科技在进步,网络很发达,国内国际风云际会,新知识突然涌现,新问题不期而至,要养成关心天下事、留心身边事、有意识的运用课堂上的所学思考许多事的习惯,有与时代同步、与国家共命运的情怀,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联系实际生活,将具体生活现象跟所学知识之间联系起来,就能适应试题中越来越多的学科任务情景题。特别是文科学科,多看新闻多看纪录片,多看文化类科技类频道,多看报,对最新时事概念混个“脸熟耳顺”,做题也能多得几分。比如,文化自信、生态文明、共建共享、股票、利率、房价、航天、探测等问题。 8.做一个“乐于与人分享的人”。主动与人分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或者收获,或者你建构的思维导图,或者你的解题思路等,要乐于与他人分享。分享不是单向的贡献,而是互利共赢。能给别人讲清楚就是一个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更是一种能力。“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你懂的。 总之,让学习变的有成效,有成绩,必须养成基本的学习习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