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心得)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心得)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物理论文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 ‎  【摘要】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最好的老师。针对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实验的探讨、并且运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素质教育方面,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 ‎  【关键词】  实验    探索   地震波   潜力    自学 ‎  我曾作过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248名高中学生中,有高达85.2%的学生认为物理不好学,甚至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物理是高中阶段最难学的一门学科。‎ ‎  对于这一结果,我感到很吃惊,仔细分析了一下,认为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有些学生初中物理基础本身就不是很好,加上高中物理课程又远比初中深,导致这些学生上课时无法理解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久而久之对物理课也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兴趣。二是有些学生上课也能认真听讲,教师讲的例题也基本上能够听懂,课本上的习题也差不多能独立完成。但是一到考试,换一种题型,就不会变通,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实际上这类同学主要是没有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只会照搬硬套,而不会举一反三。学生对物理课没有兴趣,也没有掌握很好的学习方法,自然对物理学科就望而生畏,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深思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  一、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学习,基本上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更谈不上在快乐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很难产生学习兴趣。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  物理学实际上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探索与验证,都离不开物理实验,要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感兴趣,就必须从物理实验开始。‎ ‎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实验中来,在教学中我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将课本上的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如在教材中研究红蜡烛运动时,我鼓励同学们自己准备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后总结出实验结论。学生印像深刻,效果明显。又如在研究火车转弯时的向心力问题时,我也让学生自己准备了儿童玩具赛车及跑道,先提示学生将跑道平放,让赛车在跑道上行驶,结果在转弯时赛车驶离了跑道,造成了翻车;这时我给学生提出了问题:如何让快速行驶的赛车安全地通过赛道的转弯处呢?几个学生经过激烈地讨论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需要调高跑道外轨的高度。经过几次调试,赛车终于平稳地通过了赛道。这样学生对铁轨转弯处为什么外轨比内轨高有了深刻地理解。本来这个实验到此就圆满的成功,这时我又弄来一个速度更快的赛车,重新在刚才调试好的赛道上行驶,结果在转弯处又发生了翻车现象。我又让学生思索翻车原因,讨论后得出作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与速度、半径之间的关系。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对2008年4月28日在胶济铁路上发生的由于火车超速而导致越轨撞车事故进行了解释,即使铁轨的外轨比内轨高,在转弯处火车也要进行限速,否则仍有翻车的危险。这样一来,学生对向心力和离心运动知识有了深刻地体会。后来学生自己总结出火车车速与内外轨高度差之间的定量关系,印象深刻。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精神得以充分的发挥。‎ ‎  二、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的事例中学习物理 ‎  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学生每天都会遇到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现象。如果我们在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过于模型化、抽象化,就会使学生远离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无法将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就会减弱。而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学了不能用或不会用,就会使学习失去价值。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将课本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养成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  比如在《万有引力》这一章中,当讲到卫星绕地球运转的速度与周期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一个筋斗能够翻过十万八千里,地球一圈也只不过四万公里左右,而老孙的一个筋斗也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内他能否绕过地球一圈呢?《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几乎每个同学都看过,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也了如指掌。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有的说可以,十万八千里足够绕地球好几圈了,有的说不行。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争论,也没有得出结果,这时我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给学生计算了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快速度:7.9Km/s,最短的周期:85分钟左右。有的学生又向我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在地球中发射一颗速度比7.9Km/s快的卫星,这样卫星的运行时间不更短吗?”我当场表扬了这名同学的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同时给同学们讲解了发射速度与卫星运行速度之间的关系:发射速度越快,卫星离地面就越高,将会有一部分的动能转化为卫星的势能,运行速度也随之减小。学生终于明白了,孙悟空是不可能在几分钟之内绕地球一周的。这样我用同学们熟知的电视剧中的情节轻松地讲解了比较深奥的物理问题,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获取知识,真正学会如何学习,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  今年“5.12”在我国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我市也是处于地质学家李四光预测的地震带上,而如何有效地预防地震,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地震就是地壳的震动,每年发生几万次之多,属于一种自然现象,绝大多数不会造成危害,大家不必过份担心,而预防地震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很自然地将这次地震和我们所学过的机械波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并且说明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和介质密度有关,密度越大,速度越快。一般每秒钟5~6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衰减快,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动。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地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可根据间隔的长短判断震中的远近,用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差再乘以间隔时间可以估算出该地距震中的距离。这样不但讲解了波的物理知识,同时当我们感知地震波的纵波来临时,可以进行必要的安全防范。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聚精会神,效果十分明显。‎ ‎  通过联系,学生发现物理知识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中,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现象。要带着发现的眼光去观察周围,自然也就提高了对物理的兴趣。‎ ‎  三、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 ‎  作为教师,需要认真回顾一下那种“满堂灌”式教学方法的优劣。从表面上看,“满堂灌”的课堂虽然秩序井然;但课后学生感到知之不多,印象不深,运用起来就更加困难。素质教育主张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统一起来。自学不是无师自通,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以现行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出发点,指导他们自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中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具体做法有以下两点:‎ ‎  1、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 ‎  我认为预习是一个很好的自学途径。在教学中首先我们要向学生说明预习的好处,并且及时列出预习提纲,布置一些思考题。在整个班级进行巡回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要因人施教,对预习效果较好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评议并且加以推广。在课堂预习过程中允许就近的同学一起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对一些重点内容要在课内集体分析和思考,指导学生们阅读。对一些定理、定律,要诱导学生把精力花在理解上。如对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内容理解出三层意思: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在进行教学时进行提问 ,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及时预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学生在预习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难懂的概念,可以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安排一定的时间,在教师指导下集体自学。‎ ‎  2、积极诱导归纳总结,并鼓励其运用 ‎  学生经过预习后,教师要组织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小结,将知识系统化,有序化。而组织自学运用更是一个重点环节。我们要让学生把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逐渐上升到物理公式、图象和物理规律,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过程只有通过老师指导与学生的自学、分析、归纳和运用才能完成。对通过自学运用尝到甜头的学生要及时鼓励和推广他们的经验,使大家自学得更主动、更为积极。学生的自学拓展能力增强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甚至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在倡导素质教育化的今天,我们教师应该一切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