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寄宿制学校快乐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论文之寄宿制学校快乐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温师附小 陶均芬 【摘要】快乐作文课堂以促进寄宿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核心,教会学生在生活中“采蜜”,变“无味”为“有味”的作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摆脱作文“无米之炊”的困惑,为学生蓄积素材库;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化“平淡”为“神奇”; 关注学生的本体童真,化“空洞”为“充实”; 营造书香班级,变“浅水洼”为“活水泉”; 改革评价方式,变“纤夫”为“牧者”。 【关键词】 快乐作文 生活 实践 观察 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及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写作,也需要通过社会各种渠道来接受有关写作的信息。可是,寄宿学生是“寝室--教室”两点一线的生活,这给学生的创作带来了“无米之炊”的根本原因。我们的学生虽然是农村孩子,但他们在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 的生活,很少参加实践活动;在学校里,学生长期生活在没有个性的环境中,长久地接触没有个性的文化,长久地体验统一的生活节奏,生活积累匮乏,这又是学生作文选材范围窄,语言空洞无物,写作缺乏个性的重要原因。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有必要对现阶段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探索一条通往快乐作文殿堂的有效途径。 一、现阶段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三个方面问题 (一)重“文”,轻“道” 学生学作文的过程就是学做人的过程。但是,一直以来,“人”、“文”错位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小学作文教学机制的各要素中,即重视教学生如何作文,轻教育学生如何认认真真做人。尤其在作文评改中,老师往往只重视作文的技巧和语言的表达,却很少去关注内容的真实性,去关注学生的真情实感,以致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说假话、空话的现象,甚至脱离实际瞎编的虚假行为。 (二)重结果,轻过程 作文指导课,教师不鼓励学生“我笔写我口,我笔诉我心”,而是过多地用范文示例,学生总认为自己经历的事没有范文上的“典型”而不敢采用,自己的语言没有范文上的“优美”而不敢见诸于笔端,自己的思路没有范文上的顺序“有条理”而不敢打破其固有程序。表面上学生的作文写得很好,实际上空洞无物,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久而久之,形成学生思想方法上的偏差,不能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三)做纤夫,忘牧者 作为语文老师,重视学生的练笔已达成了共识。“ 每课一小练,每周一大练”,希望通过大量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的作文教学常常是为练而练,而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酝酿情感没有进入作文教学的环节中。作文教学被禁锢在封闭狭小的课堂内,与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相隔绝。如何教给学生以观察生活的方法,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如何学会用心去体验生活,培养丰富的感受力;如何去“化平淡为神奇”,培养与众不同的认识力;如何抓住瞬间即逝的现象,培养捕捉生活的能力等,往往不是我们作文教学的范畴,老师做的只是“纤夫”的工作,而不是一个“牧者”。 二、寄宿学校快乐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快乐作文课堂以促进寄宿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的情智发展,着力于作文的实践活动,着重于语言的内化过程。“快乐作文课堂”的教学,以人为本,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情趣激发情趣,以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指导学生为做人而作文,在内容上求真,在章法上求活,在语言上求美,在评价上求效。 (一)在生活中“采蜜”,变“无味”为“有味”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作文往往虚构大于实际,空洞无物,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使内容来自于生活,可文章内容还是干巴巴的没有精彩之处,就像炒菜中不放油盐一样淡而无味。究其原因,首先是单调的寄宿生活让学生无话可写,大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的愉快;其次是学生缺少爱的熏陶,缺少生活的体验,写不出生活的真正感受。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他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一个对集体活动不关心的人,也不可能写出精彩感人的集体活动的场面。实际上,写作也是一种美育,也是一种生活。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小学生的感知正处于发展阶段,知觉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一旦学生对这些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由“怕”作文转为“爱”作文,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只有让学生自觉地去生活中“采蜜”,并酿造最甜的“蜜”,才能推动他们去把这些“有意思”的事记下来。反之,只能是为作文而作文,言不由衷,绞尽脑汁,敷衍应付,视作文为苦差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和欲望,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看生活,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生活,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生活,拥有一颗“童心”。如有一次习作课写的是《我难忘的一节课》,那节有许多老师来随堂听课。上课了,我的嘴角带着一粒米粒,迟到了3分钟走进教室。学生诧异地看着我,我装做不知道,问学生:“同学们,今天有什么喜事吗?一个个嘴角都藏着小秘密,能不能告诉我吗?” 一个学生笑得前俯后仰,我指着这个学生,让他回答。学生笑得可开心了,我让学生观察同学的笑姿,学生形容得栩栩如生。这次作文的题目也丰富多彩,有《米饭进教室》、《开心的一课》、《老师迟到了》、《老师的绝招》、《课堂上的饭粒》、《米饭和作文》、《会走的饭粒》等,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因此,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采集生活中的花蜜,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就不愁学生的作文淡而无味。 (二)在实践中“积蓄”,变“无米”为“蓄库”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比较少。而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更少了,学生经常困惑于“无米之炊”,困惑于“无情可抒”。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收集对联等语文活动,有计划地安排了双休日的“大自然宝藏我来寻”、“家乡的风俗我知道”、“家乡的名人老百晓”、“家用电器变迁史”、“家乡新闻我来记”、 “酸甜生活我来尝” 、“寄宿生活寻梦记”、“假日新鲜事事记”、“农村新闻袋袋库”等综合活动,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知识。我认为只有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开展实践活动,身临其境,变“无米之炊”为学生积蓄素材的“库存”。 比如,在三·八妇女节,我组织了一次“今天我当家”和“呵护小鸡蛋,体验父母情”的综合活动。其中“今天我当家”,要求向妈妈要十元钱,独自上市场买菜,看谁买的菜又多又新鲜,再把这件事写下来。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辨别能力,还体会到了家长的辛苦。如我班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我第一次独自一人走在街上,觉得有点害怕,生怕被卖主狠很地‘宰’ 了一顿,买的蔬菜的价格特别贵;生怕这十元钱不翼而飞,买不到妈妈最喜欢吃的螃蟹了……”学生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我配合作文教学开展了不少这样的实践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他们写起作文来自然感到得心应手多了。 (三)在观察中“催发”,化“平淡”为“神奇”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特点,结合自己作文教学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激发情感,培养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我在上《比手劲》这节作文课时,中间四次喊“停”,就是为学生注入了观察的兴奋剂,调动了多种感官,让学生进入最佳兴奋状态,点燃学生的观察激情。由于学生感兴趣,因此把学生的观察引向深层次的意象之中。 2、指导方法,培养观察的能力 (1)指导有序观察。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总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观察活动也是如此。比如:《比手劲》的作文课中,我设计了在比赛最紧张的那一刻让学生四次停下来,每次“停”都设计了不同的任务:第一次“停”让学生观察对手的外貌,第二次“停” 让学生观察对方的神态和姿势,第三次“停”让学生观察动作和体验手感,第四次“停”让学生感受对方的心理活动。四次的“停”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既引起了学生有的放矢地观察和思考,又让学生知道写作不只是关注谴词造句,更应关注写作的有序性。 (2) 观察与联想相结合。小学生最富于想象力,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比如我上《比手劲》的作文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方的神态、动作去猜测对方的心理活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我采用了观察与联想相结合的方法,学生的作文才催发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四)在童真中“徜徉”,化“空洞”为“充实” 关注学生童真,化“空洞”为“充实”就应该让学生写真情实感,鼓励学生“我笔写我口,我笔诉我心” 。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开放的,训练的时间、空间是开放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作文练笔。我们不能为了作文立意的深刻新颖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只为了追求作文语言文字的表层训练效果而放纵学生胡编乱造。学生的作文如果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这才是学生心灵的自由和本真的情思,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最吸引人和感动人的,这样的学生作文自然是健康的。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不要强求儿童选材典型,结构独特严谨;不要希望全体学生的作文文句生动优美,但是必须要求学生作文字正句顺,把事情写得比较具体清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真情实感,也只有训练和发展儿童自己的语言,作文教学才有价值,学生对作文才能产生兴趣。用儿童语言表达儿童生活和情感是顺畅的、自然的、优美的。要使学生的作文化“空洞”为“充实”,我们不要硬将成人的思想、思维和情感硬加于学生,而是充分体现学生的本真的童心,这样,我们作文教学将飞扬着一个个灵动的音符。 (五)在书香中“淘宝”,变“浅水洼”为“活水泉” 对一个学生来说,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同等重要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它们各有其所应达到的目的。阅读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近几年,为了推动课外读书活动向纵深发展,我校以“营造书香校园,提升生命质量”为策略,用心、用意、用情,全方位开展师生读书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为我们的“快乐作文”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让书香驻足于校园每一个角落 走进我们温师附小的校园,你会被浓浓的文化氛围所感染。教学楼的古诗墙是著名的诗人、词人的千古佳句,在激发着师生的阅读灵感;宿舍迎接你的是中外名人至理名言和名胜古迹,让师生饱览文化的胜地;图书长廊是名著的“聚宝盆”,摆设着种类齐全、名目繁多的儿童读物、科普读物和国内外名著,学生闲暇时间坐在那里美美地读,细细地品,可谓是孩子成长的乐园。 2、让书香飘进每一个家庭 “书香家庭”的构想也是我班阅读的的延伸。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我校历来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通过家校联系单,唤起家长对读书的重视,实施“亲子阅读”策略,形成“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的良好家庭阅读氛围。我们让书香飘进了每一个家庭,以此来促进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有益影响。 3、让书香充溢每一个平台 几年来,学校一直把阅读课纳入到校本课程中,并经常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学校每学期都举行阳光读书节展示活动,要求全员参与,内容由唐诗到宋词、由名人到名篇、由现代到经典、由赏析到感悟、由课内到课外……充分体现我校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有目的读,有时间读,读有所悟,读有所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学校还开展“读书征文比赛”、“读书演讲比赛”、“校园新闻广播”、“读书小能手”、“亲子读书活动”、“秋之韵经典诵读”、“语文知识竞赛”、“读队报长知识”……将读书与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作文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读书是丰盈学生的作文,我们要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在生活中读书,在读书中提升生命的质量,在读书中陶冶情操,在读书中丰富作文的意象,这样,寄宿学校生活的“浅水洼”将会变成学生源源不断的作文“活水泉”。 (六)在评价中“放牧”,变“纤夫”为“牧者” 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吧。每次单元作文评改,我往往要耗费1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与精力,精批细改,作文本上满是圈圈点点。可是,对于老师的辛勤劳动,学生并不领情。他们拿到批改后作文后,往往只看一下分数,合上本子,就算对我们老师的劳动成果的尊重了。当你第二次评改时,这些精心改出的红字黑字,学生“原封不动”地交回给我们,连文章中修改过的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也没留意过,可谓是“完璧归赵”。我们如何将作文评价成为学生作文的内驱力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牧者的意识,就是把他自己的作文看作是“羊圈”,那么牧者就会看好自己的“羊圈”,放牧好自己的“羊儿”,并经常去修理自己的“羊圈”。 寄宿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牧者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牧者意识呢? 1、用评价的方法彻底杜绝说假话现象 在每次写作文前,都让大家在审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说一说自己要写的内容。先在四人小组内说,再选代表在全班面前说,让大家评评他说的内容是否真实,寄宿学生整天在一起,对于不真实的事情一清二楚,这样就会杜绝作文中说假话的现象。 2、悬挂作文本,打破狭隘的交流空间 每次作文之后,我把每位学生的作文分期悬挂在教室,学生可以随时取看,看后写一写评语或修改意见。虽然在悬挂欣赏中,学生的作文本涂改现象比较多,但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为是同龄人习作,容易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并进而产生联想,由此及彼,调动大脑里储存的材料;通过比对欣赏,在无意和有意之中逐渐领悟作文的奥妙,体会别人的谋篇布局,从而达到“此中有真意”的效果,避免了枯燥无味地灌输;当学生欣赏到比自己的作文更优秀的,会在潜意识中比对自己的作文,促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如果发现自己的作文被同学提出意见,就会更用心地去修改。 总之,我们的学生是鲜活的,他们的思维是灵动的。只要给学生一个空间,他们就会自己往前走,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在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中,他们就会徜徉在快乐的作文殿堂中。 【参考文献】 1、《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丁东全 2、《小学作文教学实践探索与反思》 河南省睢阳区实验学校 刘艳春 3、《丰富作文语言的必由之路》 人民教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