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打造“瘦身型”教学目标——数学课堂减负提质的起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打造“瘦身型”教学目标——数学课堂减负提质的起点

数学论文之打造“瘦身型”教学目标——数学课堂减负提质的起点 ‎ ‎ ‎ ‎  温岭市箬横镇东浦中学   潘美霞 ‎  【内容摘要】  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实现初中数学课堂减负提质的前提条件。然而,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的数量过多,有的过分拔高,有的去学科化,有的同一主题不同阶段简单重复。这样教学目标越来越臃肿,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打造“瘦身型”教学目标的具体策略,包括:适当减少教学目标的量;整合相同主题简单重复的教学目标;排除过分拔高的教学目标;舍弃非学科性的教学目标等。‎ ‎  【关键词】  教学目标;瘦身型;减负提质 ‎  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实现初中数学课堂减负提质的前提条件。然而,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运用加法的思维方式,常常不注意体现教育的本质追求,而是关注一些外在的表面形式,把各种新的理念以贴标签的方式进行简单的一一相加。于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种种问题:有的数量过多,有的抽象、笼统,有的过分拔高,有的去学科化(混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目标之间界限),有的同一主题不同阶段简单重复。这样臃肿的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应该给课堂指引方向的教学目标反而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很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打造“瘦身型”教学目标实现数学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具体策略。‎ ‎  一、适当减少教学目标的量 ‎  教学目标少而精,本来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多少时要考虑到:第一,时间,一堂课仅仅45分钟,教师要考虑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开展教学;其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起点、经验等。只有适当的减少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量,才能给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充分的时空,才能给学生真正发挥学习主体性提供条件,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教学目标过多,则课堂教学就势必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教师心中有目标,授课就会重点不突出,蜻蜓点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会为各种情境的呈现和教学过程的完成服务;二是,如果教师心中无目标,只把教学目标做摆设,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滑向无目标教学的深渊,随心所欲,无的放矢。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滑坡。‎ ‎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并未完全从课堂教学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误认为目标越多就越好。例如在《等可能事件》的教学中,有位教师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有: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体验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掌握简单的等可能事件可能性大小的计算方法;通过动手实验来体会数学问题;通过情景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交流,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的思想情感等等。从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中可看出:教师期望体现太多的新理念,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学生质疑提问、合作小组讨论、自评互判等等,可以说当下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几乎是应有尽有。可是仔细想想这么多教学目标真的能在45分钟内、在所有学生身上有效实现吗?最终的效果会怎样呢?教学中的实践状态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教学成了走过场,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碰撞的时间非常有限,这些想象中的“完美之举”反而使课堂教学不堪重负、流于形式。如果从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一角度来评价,这一节课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 ‎  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特点,确定主目标,适当减少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量,不贪多,不好功,不求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  二、整合相同主题简单重复的教学目标 ‎  所谓整合,就是寻找相邻、相关,甚至相距很远的目标之间交叉、渗透、溶合点,从而形成浓缩的综合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尽管不同学段,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多方面的,是相当复杂的系统,但其中必然有起主导作用的目标和要求。在数学教材中,涉及到同一个主题的内容往往有许多章节,同一主题在不同学段重复出现,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有所区别,逐步提高,不同的年段有所侧重,又有所兼顾,实现螺旋式上升。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材,找出不同年段同一主题教材中所蕴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要认真研究每个阶段学生生理、心理以及生活经历等方面的特殊性,整合梳理出不同学段教材中单元、课时的主次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简单重复,这是正确把握数学教学目标,实施减负提质教学的基础。‎ ‎  例如:关于概率的学习,初中生已在前两个学段经历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已能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第三学段的前面部分,学生已比较全面地学习了统计部分的知识作为学习概率的基础。因此在第三学段对概率部分提出的目标可设计为: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值;通过实例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与其他学段相同主题出现重复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所设置情境的体验、思考和讨论中来,比较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  因此,在设计不同年段、不同课时同一学习主题的教学目标时要走向“整合”,着眼“课时目标”,设计的教学目标要有差异也就是不简单地重复。在同一个学习领域与学习主题上,要做到:不同年段、不同课时同一学习主题的教学目标有差别;后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前一课教学内容的延续、拓宽、提高或加深。只有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算是有效的教学目标,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向下的教学才能算是有效的教学甚至是高效的教学。‎ ‎  三、排除过分拔高的教学目标 ‎  教师在设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时,切忌过分拔高,所有教学目标必须是现阶段学生能够达到的基础性要求。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初中的数学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目标,以双基目标作为基础和前提,围绕双基目标再设计其他范畴的目标。如果为了所谓的“提升”刻意去拔高目标要求,那这样的目标就是“假、大、空”的目标,教学中就会出现说做不一、口是心非、知行脱节的现象。‎ ‎  例如:有位教师在上《合并同类项》时,设计的教学目标有: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动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果将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应该达成的任务,那么把“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的目标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则显得过虚、过空、过高,无什么实质意义,目标也就形同虚设,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排除过分拔高的教学目标,应该能贴近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真实内心需求,从而使教学目标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  四、舍弃非学科性的教学目标 ‎  数学课程之所以是数学课程,是因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受本课程目标规限、指引,是因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指向课程目标、旨在达成课程目标,而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不能因为各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忽视数学学科应有的本质特征,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混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 ‎  有位老师在《勾股定理》一课的设计中,把“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本节课的其中一个能力目标。尽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本节课的讨论、发言时可以得到锻炼的,但是把这个本来是语文课堂中实现的目标作为本节课必须要实现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有舍本逐末之嫌。最终的结果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置之不理,这个目标成为摆设。如果这位教师为实现这个目标组织学生投入大量精力,阻碍了其他学科性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那这个目标会喧宾夺主。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  因此,在确定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要警惕去学科化,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与数学课程目标一致。对数学教学目标的选择与创新,教师应该要把基点的准星对牢数学程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设计“瘦身型”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真正起到为课堂教学指引方向的作用,避免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 ‎  参考文献:‎ ‎  [1]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7.‎ ‎  [2]刘家访。上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7.‎ ‎  [3]王如才。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