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对农村初中教学质量不高的几点思考
其他论文之对农村初中教学质量不高的几点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和机遇。但是,在农村初中教学质量普遍偏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且这种事实所导致的后果正日益显现出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笔者认为除客观上,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不好,生源较差外,尚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教师队伍: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目前我国农村人数最多的“知识密集性”群体。他们的状况如何,不但关系当今农村人口的总体素质,而且直接影响农村的未来前途。如果不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不会有高的起点。近些年来,农村教育投入加大,办学条件改善,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农村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一些农村学校难以留住学生,辍学率有所回升。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诸多结构性矛盾,有待积极化解。 一是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我校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50岁以上者18人,占51.4%,而35岁以下者仅9人。老的将退休,青壮的想进城,新的进不来,出现断档趋势。有不少临近退休的教师虽体弱多病,还得担负着教学的中坚力量。 二是教师的学科配置失衡。农村初中英语、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的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勉强开了课的也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授,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例如我校下学期除艺体课外,仍有数学、英语、化学等学科严重缺编。 三是农村初中教师的学历、资历远低于城市学校。农村初中的教师大多是由民师转正而来的,在学历上多是由全员培训而取得的专科学历,他们虽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在知识的储备和更新上很难跟上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另外,由于农村初中的条件差,待遇有限,社会地位不高,也造成了部分农村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够积极,竞争意识不强。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安心农村教育的师资队伍,以巩固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加快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教科研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课标”这个词眼于每位农村老师来讲已经烂熟于心,但对于“新课程”究竟要怎样实施,“新课标”要如何实现,“新方法” 又要怎样在课堂中运用和体现,老师们都只是望洋兴叹,最后至若惘然。很多老师只是觉得教科书上内容次序调整了,多加了插图,英语单词变多了,数学内容变浅了等。大多数的他们依然沿袭着以前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甚至乎用着以前的备课教案,过着十年如一日的教学生活。 “科研治校”、“教师即研究者”在城市学校中轰轰烈烈地开展,为何农村学校依然是波澜不起? 首先是科研骨干的数量明显偏少。目前农村初中在县、市级有一定知名度的教科研骨干寥寥无几,特别是不少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方面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其科研水平却不能同步发展,明显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成长速度和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同时由于骨干群体的缺失,学校也很难形成一支指导、引领的队伍,更制约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广泛开展。 其次是教师的科研激情和科研能力明显偏低。虽然绝大部分教师已经能认识到科研的价值,学校也已经出台了力度并不小的奖励措施,而且在上级各类优秀评比、职称评审中也有科研的要求,但真正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并不多,特别是一些老龄教师很难参与到教科研中来,教师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我效能感还有待激发。同时,由于教师信息了解、课题选择、研究设计、方法运用等科研综合能力的缺乏既影响了教师科研积极性,也影响了科研的水平。另外,部分学校班级数较少,不少学科的同科教师数不多,无法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 因此必须有效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让他们始终站在教育科研前沿阵地,才能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与基本功: 不少农村教师教学不得法,绝大多数教师还是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包办代替,而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有的教师只讲文字内容,而不有效拓展;有的教师不善于提问,学生答不出就不断埋怨;有的教师不会指导学生解题方法与技巧;有的教师干脆在课堂上带读课文,无论什么课都上成了语文课,只让学生在书本上画认为的重点内容,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怎么会有出路。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好的教学方法,要有基本功训练作为支撑,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的原则,围绕学生主体,教师导学、助学、督学、评学,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达成教学目标;要注意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目前,互联网的开通,农远工程的启动实施,电化教室的配备,更为我们的教师张扬个性、挥洒才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空间。要求教师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设备: 不少农村初中教学硬件设施薄弱,教学仪器设备短缺,使得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有限,大多数学校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许多农村初中欠缺教学挂图、资料、模型、标本,不少学校未能配备完整图书室、实验室,大多只是因陋就简;教师备课时手头上只有课本和教参。要讲解知识没有挂图;要实物展示没有标本模型;要观看现象、动手操作,实验设备不够、实验场地没有;要幻灯展示,仅有的一个多媒体教师已被占用……因而教师靠板书,学生靠笔记,就此进行教学。教师无法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来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不能不大打折扣了。 五、学生与家长: 大部分农村初中教师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学生难管理。事实上的确如此。当前,在农村初中校园中,经常发生学生打架斗殴、顶撞师长、离校出走、偷鸡摸狗等事件,时而出现吸烟、酗酒、性冲动等不良行为,甚至发生砸玻璃、砸电灯、毁坏自来水设施等蓄意破坏行为。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家长头痛,老师困惑,学校犯难,社会无力。 产生这些“问题学生”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有青少年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校教育的缺失等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来自家长。农村学生家长由于整体素质不高,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都比较落后。他们教育观念陈旧,偏向“读书无用”和“唯有读书高”两个极端。他们教育方法简单,有的孩子送到学校,家长只管供给生活费用,其它的方面不闻不问,任其自然;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学校有宿舍不住,有食堂不吃,到学校外面租房子、包餐馆。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要么不批评不教育,甚至坦护放纵;要么不问青红皂白,一顿打骂了事。尤其是当前“留守学生”的增多,他们被寄养在祖辈或亲属家中,可以说学生长期不能与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这些学生长期就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教养,情绪低落,性格怪异,对生活对前途不抱希望,甚至仇视社会,连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都不顾惜,又怎能搞好教学质量呢? 以上因素,不仅影响了教与学的情绪,而且也直接影响了农村初中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现实,如何平衡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初中教师的队伍建设,在农村初中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平衡城乡教师编制,对于县城中学的教师要依据编制标准配备教师职数,不能放任超编,避免县城教师“吃不了”,乡镇教师“吃不饱”;二是协调好民办学校教师的来源,对于公办学校教师流向民办学校的,要截断“尾巴” ,不得占用乡镇教师的编制;三是要将部分能力较强的新考编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安排到农村初中任教,农村初中要加大教师自培的力度,动员和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差什么补什么,要利用星期假日实施专业转岗培训。有效缓解农村初中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矛盾。 2、增强农村初中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强化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不断探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要本着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无论在人才上,物力上,还是财力上,要对农村初中进行倾斜,让农村初中能有计划地购置和补充一些教学设备,服务于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要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执教,要加大支教力度,进一步稳定农村初中的教师队伍,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4、全社会重视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深知农村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任重而道远,将面临很多困难,不管困难多大,我们坚信有教育局的领导和指导,有全县教师的不懈努力、辛勤付出,我县教育教学改革必将结出丰硕成果,我们农村初中也一定能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前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