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引一泓清泉于课堂练笔处——课堂小练笔误区探因及对策探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引一泓清泉于课堂练笔处——课堂小练笔误区探因及对策探寻

语文论文之引一泓清泉于课堂练笔处——课堂小练笔误区探因及对策探寻 ‎ ‎  横峰小学东洋校区   陈锦家 ‎  【摘要】课堂小练笔对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它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细水长流、经常训练的特点。本文结合课堂小练笔教学实际,例举了当前练笔存在的几个误区,剖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设练要“找准点”、“变幻点”、“营造境”,以提高课堂练笔的实效。‎ ‎  【关键词】课堂小练笔    误区    探因    对策 ‎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写好课堂小练笔,是我们一直追求和探讨的。但目前的课堂小练笔,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  一、误区探因--“目标茫茫境无效”,肠断“练笔处”‎ ‎  现象一:雾里看花,路径不清--点不准 ‎  【案例1】《新型玻璃》一文中,在介绍了各种新型玻璃后,老师问学生:“你们还能发明什么样的玻璃?”学生立即天马行空,乱吹嘘一气,只顾求“离奇怪异”,连学生自己都不知这样的发明是用来干什么的,老师更是不知所措。‎ ‎  上面案例的弊病在于训练点找得不准,有雾里看花之嫌疑,路径不清之困惑。在学习《新型玻璃》时,老师完全可以利用“字词”或是体会“科普叙述”等角度进行练笔,但因有些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入钻研,练笔目标不明确,更没能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特点来考虑“练笔”的切入点,选择练笔点随意,点不准,只是为训练而训练,导致课堂显得漫无目的且内容杂沓。‎ ‎  现象二:年年岁岁花相似--点刻板 ‎  【案例2】有些教师不管学生喜不喜欢,每次“练笔”均采用单一刻板的形式。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练的是:你想对其中的父亲或者儿子说些什么?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练的是:你想对他们其中一位说些什么?学习《詹天佑》时练的是: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 ‎  由于练笔点设计得刻板,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只会写出一些干巴巴的陈词滥调;而且以上的小练笔形式往往不过是一种“公式”代入法,长此以往,只会导致内容重复、情感不能提升、高时低效。‎ ‎  现象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境无效 ‎  【案例3】《剥豆》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了母亲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了母亲在想要不要故意输给儿子矛盾的心理后,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如果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会怎么想?‎ ‎  比赛前:一天,我和母亲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盘的底铺满时,我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比赛中:我见母亲也在不停歇地剥豆时,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比赛后:我看着母亲面前的碗,凸起来,像一个隆起的土丘,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生练笔:‎ ‎  比赛前:跟母亲比赛剥豆,这样可以知道到底是母亲剥得快,还是我剥得快。‎ ‎  比赛时:母亲没有让我,看来我要加把劲了。‎ ‎  比赛后:虽然这次我输了,但在以后的任何一场比赛中,我会努力赢的!‎ ‎  所谓“情动而辞发”,言为心声“‎ ‎,没有一个合适的情感引发点学生是很难表达的。练笔表面上创设了两个学生常见的情境,但却忽视了这几个情境与文本内容的关联,这样的练笔没有营设好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学生缺少感可发,情可抒,注定是缺乏活力的。‎ ‎  二、对策探寻--咬定”文本“不放松,立根原在”教材“中 ‎  小练笔的成功与否,与练点的敲定很有关系。一篇课文可以训练的点很多,落点贵”精“不在多,教师应根据实际设计,在多处可练点中选取最有价值的练点,尽量体现”一课一得“的原则,注重方法内容的迁移。一般来说,整篇文章教学过程中有一处练笔即可。‎ ‎  (一)找准”点“--源在”文本“‎ ‎  我们在选择一篇文章的训练点时,要准、精。找准点,其根源在文本,练笔的内容素材尽可能源于本篇课文、本单元、本册教材,语言形式尽可能源于文本,情感基调尽可能与原文一脉相承。练点的敲定示例如下:‎ ‎  1、寻言语典型点,模仿文本 ‎  《山中访友》(人教版课标本六上)中第五自然段每句话以一句句的问好组成,每次问好都以”你好,怎样的什么“开头,构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复沓“结构,洋溢着深厚的情意和回味绵长的韵味。这是本篇课文中典型的言语形式,而且在课文中以及学生生活积淀中还能找到不少可资仿写的内容。为此,可安排如下随文练笔:‎ ‎  文中那些问候深情而有韵味,你能模仿作者问候下面这些山中的朋友吗?‎ ‎  你好,_________的老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你好,_________的鸟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你好,_________的露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你好,_________的山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再让学生把选择问候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话,读一读,是不是把心中那份情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  通过言语实践,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熟悉了言语形式,也感悟到了作者那颗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心。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就让这份情意一览无余了。‎ ‎  2、掘情境空白点,充盈文本 ‎  有的课文有些内容有意不写完整,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挖掘其情境空白点,充盈文本。例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作者对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坚持喂海鸥这一内容的叙述写得很简单,罗才军老师就挖掘了这个言语生长点:这十多年来的每个冬天,老人都要步行喂海鸥,期间会经历哪些困难?也许一觉醒来,老人会浑身无力,也许赶回来就病了,你看到了怎样的老人?也许喂完海鸥天色已晚,跌跌撞撞地走回家,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老人……透过学生对来回途中老人的想象描述,一个个鲜活、灵动的老人形象便呈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  3、察思维发散点,丰厚文本 ‎  如教学《雪花》一文时,文中有个句子,”纷纷扬扬的雪花,像柳絮在空中飞舞,像鹅毛飘落人间。“笔者通过媒体播放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了雪花的美,接着让学生模仿课文写写,”你觉得这纷纷扬扬的雪花,还像     ,还像     。“有的学生写道:”纷纷扬扬的雪花,像白蝴蝶翻飞,像珍珠落地。“还有的写道:”纷纷扬扬的雪花,像落叶飘,像蝴蝶舞。“ ……这样的练笔不光使知能转换落到实处,在潜移默化中也升华了学生的感悟体验。‎ ‎  4、燃情感共鸣点,升华文本 ‎  ”情动而后辞发“‎ ‎,让学生的情感和文中人物的情感发生共鸣,定能迸发思维的火花。如《妈妈的账单》一课,一位老师动情地讲述,小彼得展开账单读起来,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每一天,妈妈会准时送上一杯散发着香味的牛奶;烧上一桌可口的小菜;妈妈亲手洗的衣服永远是那么干净、舒适;妈妈的怀抱永远是自己温暖的港湾。接着出示:他读着读着,想起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寒风呼啸,自己突然发起了高烧,妈妈------;他读着读着,想起了------。学生通过小练笔,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深深地爱。深入了解这不是一般的账单,而是包含着教育技巧和爱的表达的账单,有着妈妈的良苦用心。这样,学生在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的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  注意点:‎ ‎  (1)注重细致性,深挖文本 ‎  找准”点“要求设计练笔时在文本文笔含蓄、典型之处潜心会文,去挖掘文本的”微言大意“,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积极进行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设计训练点时口径要小,切入要深,力求细致精致,扎一针眼而能喷涌出泉水。‎ ‎  (2)渗透阶段性,侧重训练 ‎  找准”点“落点时还要注意阶段性的渗透。语言文字训练,应该螺旋式上升,不原地踏步。各年级在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上都应该有所侧重,如一二年级重在”乐于运用学到的词语,学习使用简单的标点“,三四年级重在”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第十册练笔重在”条理和结构完整“,第十一册则重在”把内容写具体“,这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阶段性原则。即使是同一知识反复几次训练,也要有所侧重。‎ ‎  (二)变幻点--缘在文本 ‎  练笔点的设计可以丰富多样,但要立足文本,和文本”联姻“,缘在文本。‎ ‎  1、形式上:多样创新 ‎  练笔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灵活多变,不断创新,举例如下:‎ ‎  (1)聚焦词语,改写课文 ‎  人教版课文中词汇丰富,体裁多样,可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语文资源,引导学生或抓关键词浓缩课文内容,或改变写作角度进行片断练习。如《草虫的村落》一文,教师可出示两组词:”勤勉、行色匆匆、奔忙、安居乐业“,”如醉如痴、音韵、灵泉、欢悦、音乐厅“,引导学生以村落一员来描写村落里的快乐生活。‎ ‎  (2)拼贴图画,学科整合 ‎  在执教绘本《风中的树叶》时,教师引领学生解读绘本后,先让学生做美术手工,通过合作拼贴树叶画,模拟各种动物的造型,如并排出示桑树叶、龙爪槐叶、小叶黄杨叶、竹叶,简单地一排列就成了一只可爱的小海龟。随后仿照绘本中的诗句,给拼出的小海龟写上诗句。其他如科学课观察种子的发芽等,通过跨学科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练笔。‎ ‎  2、内容上:灵动翻新 ‎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作文是学生个体运用内部语言进行自我、真我、本我之间的交流过程,是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一个极富个性的表达和创造过程。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写文章其实质在于内容的不断翻新。要写好课堂小练笔,内容上要注意翻新,陈词滥调只会让人生厌。教师平时应鼓励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去细致地观察,积极地构思,个性地表达,这样,学生的写作生命才会不断得到新生,他们的笔尖才会驻留无限的灵动与精彩!‎ ‎  3、效果上:形神俱妙 ‎  形神俱妙是指内功功法至于形神合一而俱的妙趣,是道士修炼到的最高境界。对小练笔而言,就是指内容和形式达到统一,完美结合。这就要求执教者在设计练笔时既要注重练笔形式的多样翻新,找准”读写结合点“;又要让找出的训练点能为深化阅读”架桥铺路“,丰厚文本,成为课堂的增量。独具匠心的形式创意,不循常规的思维方式,无拘无束的言语表达,能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和宽容,表现出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也应成为课堂小练笔设计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 ‎  注意点:遵循逻辑性,戴镣跳舞 ‎  形式和内容的翻新一定要遵循文本的语境系统和意义逻辑,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较强的文体意识,具备一定的文本细读能力。形式和内容的翻新还要遵循学生的经验系统和思维逻辑,一切超乎学生生活经验、思维能力的练笔,只会令学生厌倦,结果适得其反。‎ ‎  (三)营造境--缘在”文本“‎ ‎  言语形式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正是因为它与语境相切合,如果将其与语境剥离,就显得枯燥乏味,也失去了体味语言,积淀语感的意义。优秀的练笔营设的情境能够与课文阅读融为一体,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整合迁移,及时进行语言积累、积淀、运用,丰厚文本,升华主题,是教学环节中逐步深入的过程。设情境策略示例:‎ ‎  1.营境于词汇铺陈处 ‎  《我最好的老师》一文中,具象”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中的”我们“,胡老师这样设计练笔:大家议论纷纷,我马上举起了手,理直气壮地说:------;淘气包汤姆更是大声地质问:--------;就连平时性格最内向的约翰也大胆地说:------。‎ ‎  2、诱情于插图直观处 ‎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直观形象,起到激趣诱情的作用。借助插图,可以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如虞大明执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在学生品读感悟到五壮士那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精神后,老师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并激情描述创设情境:这就是胜利完成掩护任务的五壮士,这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大家看了这幅插图,想说点什么吗?请拿起笔写下来。学生思绪如潮涌,奋笔疾书。‎ ‎  生1:五壮士啊,你们顶天立地的形象与日月同辉;你们坚强不屈的声音惊天地,泣鬼神!‎ ‎  生2:我想代表战友说,好兄弟!安息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们的死比泰山还重啊!我们为有你们这样的战友而自豪,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3.寓写于角色置换处 ‎  移情,是指情感移植,是主体对事物中充满生命力的因素的情感投射。阅读中的移情,就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置换角色,设身处在描写对象的境地,感受他们的情感,同时和对象发生共鸣。‎ ‎  如《自然之道》教学片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  师:同学们,假如现在你就是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或者是向导,回头去找一找,当时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用”‎ 我们(我)真是愚不可及啊!“为开头,发表你的感受。‎ ‎  生: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向导是生物学家,自然知道怎样处理合适,他都说这是”自然之道“不用去管了,我们却不信他,还无理取闹,甚至批评他是”见死不救“,真是太无知,太自作聪明了!‎ ‎  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神思飞扬,浮想联翩。鲜活的思想融进了童真、童趣,抒写着他们精彩的内心世界,放飞着自己的灵性。这样的练笔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受更加丰满,更具有立体感,也使学生积蓄的情感获得宣泻。‎ ‎  注意点:把握契机性,趁热打铁 ‎  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要使学生的表达真正有效,教师就要把握好练笔的这个契机,把小练笔设置在课堂情感的”井喷“处,”趁热打铁“,让学生情感和心理在作者、老师、文本共同精心编织成的情网中,达到融合并述诸笔端。‎ ‎  当然,本文只是针对当前课堂小练笔存在的几处误区如点不准、点刻板、境无效等加以反思,探析原因,在”找准点“”变幻点“”营造境“三个层面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粗浅的见解。其实当前课堂小练笔呈现给我们的思考层面或说研究价值远不止此:如每课小练笔的整合和单元习作的关系,经济文化多元发展后小练笔的价值取向的微妙变化,以课堂小练笔为点带动文本三维目标的达成等,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  服从文本阅读的语境,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服从文本,服务学生“,做到这一点,课堂小练笔教学定能走出随意、混乱的泥淖,步入规范、有效的训练轨道。‎ ‎  参考文献 ‎  [1]杨燕琴  《抓住契机,灵动演绎》         小学教学设计    2006.10‎ ‎  [2]曹鸿飞  《语文课堂练笔的落点选择》     小学教学设计    2006.10‎ ‎  [3]夏德刚  《课堂小练笔的基本类型及功用》 小学语文        2007.7‎ ‎  [4]徐良英  《找准”练点“笔下生花》       小学语文教师    2008.6‎ ‎  [5]张俊红  《随文练笔也需”画龙点‘境’“》 浙江小语博客    2010.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