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引发创造 激活兴趣——小学音乐欣赏课《牧歌》教案分析
音乐论文之引发创造 激活兴趣——小学音乐欣赏课《牧歌》教案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强调:在音乐教学中,应该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特别是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本文针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实践能力略作概括性的论述,以便为新时期音乐教育的革新推波助澜,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有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音乐语言不同于美术,它没有概念性、具像性,不是再现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由音乐要素构成的某种特殊声响,依靠这种特殊声响产生的信号激发出人们丰富的想象力。比如,音乐童话《龟兔赛跑》的序奏就是一幅非常优美、充满活力的早晨风景画。它是由具有一定规律的音响使人们联想起来树林、小河、阳光、鸟的形象。在弓弦乐器的震音中,双簧管奏出了优美的主题,长笛模拟着小鸟的鸣叫,这使人们联想起大森林的黎明,宁静优美的湖面;随着音乐力度的增强,旋律上行,使人们联想到早晨的太阳冉冉升起,照在树林中,小动物们开始苏醒,活跃起来。这里除了在标题音乐中有非音乐因素的提示外,主要依靠音乐的音响产生的信号激发出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自己总结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的启发而来的。”音乐教育家铃木认为:“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想象力,音乐启发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观察,进而发表了著名的相对论。”由此可见,通过欣赏各类中外优秀声乐、器乐作品,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想象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鉴于上述认识,我在欣赏教学中提出了:“引发创造,激活兴趣”这一理念,诣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艺术的氛围中去,更多地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以下是我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对一节音乐欣赏课《牧歌》所做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一、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过程 板书、投影(课件演示) 1、 引入 首先,先让学生复习带有力度变化的发生练习,感受力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歌声表现出月亮慢慢下山的情景,为新课内容作铺垫。 再让学生复习上学期学过的歌曲《我的小绵羊》,从而让学生回忆带有内蒙民族风味儿歌的特点。 课件显示思考题:民歌分为哪几类?你能说出各类的代表曲目吗?教师从旧知导入,让学生学过的民歌,学生们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再让学生一起欣赏几张蒙古族图片,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民俗风情。 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蒙古图片 二、展开 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蒙古族民歌《牧歌》,《牧歌》是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蒙古族民歌,经过作曲家瞿希贤把它改编成了无伴奏合唱曲,使这首民歌的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加丰富。 师:(启发学生讨论)听完《牧歌》,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景象?什么叫无伴奏合唱?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播放出大草原的风光画面,将他们引入意境,并向学生介绍无伴奏合唱知识:“无伴奏合唱”是只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 生:老师,我想到了蓝天、白云、羊群、草原。 师:(让学生复听《牧歌》,再次感受它的内容和旋律美) 师:(将学生分为四小组,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对歌曲进行分析)第一组同学从旋律上分析旋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生:(反复聆听)旋律高亢、悠扬。 师:第二组同学结合复习歌曲《我的小绵羊》从歌曲的节奏、速度、音乐形象展开对比分析。 生:(用列表的方式回答) 师:第三组同学从合唱效果上分析。 师:无伴奏合唱《牧歌》是由多声部组成的,主要包括女高、女低、男高、男低。 生:(反复聆听)旋律高亢、悠扬。 师:第二组同学结合复习歌曲《我的小绵羊》从歌曲的节奏、速度、音乐形象展开对比分析。 生:(用列表的方式回答) 伴奏的一种声乐演唱形式。它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堂唱诗班所在的参拜席,至文艺复兴后期这种合唱形式才开始用于牧歌等世俗音乐中。这种纯音乐演唱形式能充分发挥各声部、音区、音色的表现力,又能保持音色的协调统一。 三、拓展 师:范唱女高、女低声部,使学生了解女高音音色明亮、女低音音色浑厚,让学生想象什么样的音色表现出什么样的音乐形象。 生:女高音象征着蓝天、白云、女低音象征着草地、 羊群;整个四声部丰满的人声音响象征着牧区一派美丽、壮阔的景象。 师:第四小组同学从力度的变化上分析。 师:(启发思考)歌曲中哪些地方应标上粒度记号?力度记号在歌曲中起什么作用? 师:(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哼唱,体会力度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 生:通过反复聆听根据教师在每遍听前作的分析引导,得出结论。“〈”记号表示羊群仿佛从远方来,把我们带进了草原;“〉”记号表示羊群仿佛渐渐远去。 师:通过反复欣赏,同学们对《牧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现在请大家思考,能否用其他的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创作、表现《牧歌》的意境?大家分组讨论,人人参与。 生:(根据自身特长分为四组进行练习,通过各种形式表现《牧歌》,即①声乐组分为两小组,一组唱主旋律,一组用“mu”哼鸣;②器乐组用竖笛吹奏主旋律;③美术组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牧区;④舞蹈组根据歌词即兴创编舞蹈动作) 生:(各组用不同方式表现《牧歌》) 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欣赏《牧歌》,我们对蒙古族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体验,通过参与讨论和表演,同学们对歌曲有了进一步了解,开阔了视野,使个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展,从感知美、体验美,上升到创造美、表现美,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课后分析 这节课我设计了一种分组分段聆听并讨论的教学方法,分四组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对歌曲进行讨论、分析,教师给予指导、各组进行交流,通过各组分析讨论,协作式学习,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首先,从复习歌曲入手,让学生体会带有内蒙民歌风味儿歌特点,再让学生欣赏蒙古族图片,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民俗风情,把学生引入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其次,让学生聆听《牧歌》,启发学生联想听到《牧歌》眼前仿佛会出现什么景象?学生们纷纷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用课件分别向学生展示风光图片,使学生对歌曲的背景有了初步的印象。这就为后面理解全曲打下了基础。 其次,为了让全体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对〈牧歌〉有一个较详细的了解,教师设计了一种分组聆听并讨论的教学方法,分四组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对歌曲进行讨论、分析,教师给予指导,各组进行交流,通过各组分析讨论,协作式学习,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音乐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要组织学生学习音乐知识、锻炼技能。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特长将他们分为声乐组、器乐组、舞蹈组、美术组等不同形式表现〈牧歌〉,学生们都乐于参加音乐活动,并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团结协作,在音乐的氛围里练习了技能,并且促进了各学科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艺术氛围中达到课堂的高潮,同时也达到了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教学目的。 三、思考与讨论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谈到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往往使人容易和音乐创作联系在一起。当然,音乐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莫过于音乐创作,但是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去培养专业的作曲家,而是应该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去培养有创造性的思维的人。那么,如何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的积累 我们都知道,当孩子们用七巧板拼动物图形的时候,如果是没有见过的动物,怎样找也拼不出来。音乐也是如此。一定的乐理知识(如节拍、节奏、视唱等)和经验(如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是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培养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 (1)引发创造 好奇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特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总想自己去亲自体会、感受。尤其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和看问题的方式与低年级明显不同,总能通过特有的形式丰富自己的头脑。如教师拿几件简单的打击乐器,请学生们观察后自己做一件打击乐器,于是学生们利用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自己造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再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启发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针对现行课堂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的现象,教师应努力创造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设问、质疑,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引导讨论 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而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得到的却是更加丰富的思想。多数学生都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习惯于依据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生怕自己的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大家讨论。 (4)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根据课文特点或读写结合的需要,让学生分角色进行生动形象的表演,从而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能结合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动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就是要学生由已知去探求未知的思维方法。比如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音乐中的二拍子,并通过走路,体会到了二拍子音乐的特点。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想:不用走路,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体会到二拍子的特点呢?学生会给老师做出多种有二拍子特点的动作。再如,当学生已经了解了3/4拍号的含义,老师就可引导学生根据拍号的要求和已掌握的音符知识,自己编出不同节奏的四三拍的“小节”,并让学生从中选出2到4节编出流畅的终止感较强的节奏谱。以往的音乐教学只限于你教我唱的固定方式。课堂结构显得单调无味,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的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1)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以小学音乐欣赏教材《童年》一课为例,按照一贯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初听、分段听、复听等等,让学生从中感受旋律的内在表现及意境。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欣赏内容的含义。如果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另一角度去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展示祖国海南岛美丽的风光。再以听与视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按不同的音乐意境通过投影显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联想,把欣赏曲中的主人公—— 海霞苦难的童年用语言编排,再有声有色的讲给大家,这样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很快的抓住了乐曲的思想内涵。再如欣赏教材《四季的歌》一课,这是一首管乐合奏曲。用四个段落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的美。音乐是抽象的,为了强化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借助于画面向学生提供信息源:盛开的桃花,清粼的湖面、金色的麦穗、银色的树木等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过程,让学生结合音乐去观察、去想象。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四季的景色。在指导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读谱知识和自己所掌握的常识来评价欣赏作品的同时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然后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音乐。如选择色彩、画出不同的线条,也可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四季的特点、景色等等,用图画引趣解难,使学生入情入境;通过表演、涂画理解,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脑皮层形成立体型网络兴奋区,促进学生的认识由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再回过来,创造性的运用到具体的学习环境中,这样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层次,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2)抓好基础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对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创造性音乐学习活动入手。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创作活动可以说是最具体、最有效的体验和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不仅需要学习体验别人的作品,更需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去完整的表达他们自己的音乐表现,这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音乐创作学习将会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活动的机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音乐基本要素,得到令人兴奋的音乐创作过程的体验。我们说音乐创造力是发展人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重要课题,它将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学生已有的对音乐基本要素的体验为基础,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和体验音乐的创作过程。 3、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中,不要限制过死,允许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的过死,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驰骋想象,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在欣赏课中,教师往往是请同学们把对欣赏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用颜色表示出来,很多同学都会选择绿色、蓝色、黄色、红色等等,可是当个别学生选择了黑色,并且他能讲述黑色能表示出在祖国的田野上埋藏着很多的石油……。这也是很有道理的,是应该允许的。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行” 给予否定,只要是符合艺术规律,就要保护学生的独特思维活动。如在节奏练习中,按一般规律,应把时值较长的音符放在最后,取得节奏连接的终止感。而偏有一个学生不是这样连接的,虽然这与老师引导的不同,但却不能轻易否定,而应师生共同分析,指出他这种连接,由于二、四小节的节奏相同,也有终止感,颇有特点,并通过同学们手拍节奏,鼓励大家大胆思维。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不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它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教育大改革、科学大发展的当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展现出富于魅力的前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拓展音乐视野,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激发情感,鼓励学生进行创造体验,并为他们创造体验提供表现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并通过创新,体验到成功与欢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