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语文论文之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能很好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可事与愿违,并不是所有的一线语文老师都能把学生的朗读指导得娓娓动听。有的朗读一字一顿,像老牛拉破车一样缓慢、沉重;有的自始至终都是大声的、快速的朗读,开始让人觉得精神饱满、铿锵有力,可一节课都是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的语气,听的人就会觉得像看到了泛滥的洪水一样,压抑、紧张、恐惧;有的朗读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时而如无声的细雨滋润万物,时而似飞泻而下的瀑布气宇轩昂,时而如潺潺的溪流趟过山石,时而又像汹涌的海水拍击海岸……听这样的课,我们仿佛在品一杯香茗,又像在欣赏一部感情曲折的电影,情感也便随着课堂上的情感或沉醉、或飘逸、或深思、或歌唱……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教师指导好学生的朗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如何才能实施这一步骤,实现这一目标呢?接下来我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理解重点词语指导有效朗读 在课堂上,常听老师这样说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的语气读出来” 。可是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怎样才算读出了感情,教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也没有认真的体会,情从何来呢?有的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如果有一些效果的话,那也是勉强的“皮笑肉不笑”的感觉。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大声的朗读就是有感情,在课堂上就声嘶力竭的朗读,让听的人十分难受。由此我深感朗读不是简单、机械、生硬的强调,而要建立在恰当的理解上。正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趁你没留意,轻轻地、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在初读之后,教师质疑道“秋天这把钥匙是怎样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学生抓重点词“轻轻地”一下子就知道是悄悄地,动作很轻,我们都没有在意,学生很容易说出要轻点读“轻轻地”这两个词。同时,引导学生想象“轻轻地打开大门”门开得快还是慢?学生自然而然的能够想象门开得很慢。我们读的时候也要读的慢些。感情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如果句子中出现了“多么、更、一定、非常、特别、十分、那么……”这些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抽一个人读一读,让其他的孩子听一听他那个词读得比较重?学生回答后可强调一句:“老师发现有些聪明的孩子已经在这个词的下面做上了重点记号。”所有的孩子迅速动笔,然后全班同学再练习读一读。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念情感 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对于写景类的文章,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根据文字,在头脑中构现出相应的画面,理解文章内涵,受到情感熏陶。如“ 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在读通顺以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来到了果园,看到了黄澄澄的梨,大大的菠萝,红红的苹果,把树枝压弯了的橘子……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果园里到处都弥漫着香香甜甜的气味……你闻到了吗?然后带着这种心情、这种感觉读一读。 三、层层推进让朗读渐入佳境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正确”、“流利”、“有感情”,既是朗读的不同层次,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有感情地朗读”基于“正确”、“流利”,不可越位,否则欲速则不达。首先,让学生做到字音准确,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轻声、儿化、变调正确。其次,通过几遍的朗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把文章读流利,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读通顺。还可以让学生要交流朗读体会。抽一些同学个别展示,其他同学评议,在读中相互比较、相互启发,一个学生读得到位会立刻感染大家,让大家豁然开朗。教师应及时点评,以点带面进行指导。最后,学生品析文章的句段,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再现文章的内容,自然就能用朗读表达文章的情感。 四、联系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对学生的朗读起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让学生回忆自己过年时的情景-----温馨、祥和、热闹、喜庆。而小女孩给我们年龄相仿,本该和我们一样享受快乐的童年、温馨的节日,她却饥寒交迫死在旧社会的大年夜,有了生活体验就能把我情感的基调,感情也就读出来了。 五、借助媒体指导朗读 在教学中,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运用视觉、听觉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葡萄沟》一课中“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一段。先课件展示一个个凉棚。再介绍在夏天时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而我们却站在这样的凉棚下面感觉会是什么样呢?学生回答:凉快、凉爽、舒服、浪漫等感觉,师引导学生带着个这些词语读读句子。接着引导:快抬头看看,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发现了什么?葡萄都有哪些颜色的?让我们来读读第三句话。接着问:想不想看看这些葡萄?师接着展示图片,让孩子通过画面认识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葡萄,悟出葡萄颜色的不同后,教师继续引导:读了文字,欣赏了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赞美这些葡萄吧!学生早已跃跃欲试,感情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最后带着感情朗读这一段,效果可想而知。 六、范读是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朗读指导 罗马诗人贺拉斯说的对:“只有唯一的方法可以打动人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首先被打动。”少年儿童,可塑性很强,最容易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因此,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教师的示范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针对课堂情况适时示范 如窦桂梅老师在《珍珠鸟》一课中的句子:“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她是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读这些句子要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你该怎么读才不吓着它们? (学生读得有些重) 师:气重音可不能重。要是我读的话,我读得还要轻,因为珍珠鸟是那么娇小,那么怕人,我会这样读:“我便用吊兰……” 窦老师读得“小心翼翼”,学生鼓掌。 2.范读全文或重点片断 假如课文比较深,生字新词比较多,教师宜在学生初读前范读,其作用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读通句子、增强语感,也为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假如课文并不难,重在读得情意浓浓、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可在课中范读。教师觉得自己的范读不甚出色,那么退而求其次,播放高水平朗读录音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激情引导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 王崧舟老师在上《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描写周总理批阅稿子的一段,他指导学生读了六遍。 第一遍:总理是怎样批阅文件的呢?生读…… 第二遍:师问:读完这长长地一句话你能把它浓缩成一个词吗?生说:认真、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等,老师说:“带着这些词我们来读一读”生读…… 第三遍:总理如此认真、细致的仅仅是这一份文件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来到那一个晚上,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总理坐在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今天晚上的第一人文件只见他,读…… 第四遍:夜已经很静了,人们早已睡了,而总理还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今晚的第二份文件,读…… 第五遍:夜更深了,只听时钟传来滴答滴答的声音,总理揉揉眼睛继续审阅文件,读…… 第六遍:夜色阑珊,东方发白,周总理拿出今晚的最后一份文件,读…… 老师对这段文字没有任何的讲解,学生对这位共和国第一任总理的敬佩之情却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升华。 七、老师的表情、手势朗读指导时的引导和运用 如果把课堂上朗读的孩子比喻成一个乐队的话,老师则要扮演指挥的角色。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调控课堂上学生朗读的速度、节奏、轻重和高低等。如:读到表示“愤怒”的意思,就瞪瞪眼;读到很活泼、俏皮的地方就撅撅嘴、斜斜眼神;表示声音越来越高、气势却来越大,教师可以双手摊开、手心向上托举;而手心向下、双手向下压就表示声音读的低沉;老师身体前倾表示亲切、轻柔;直起身子、昂首挺胸则表示自信、豪迈。这样以直观的引导,让教师的情绪带动学生的情感,师生之情溶为一体,朗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备课要备朗读 在备课之前,教师要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也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听录音或在网络中的“情景朗读”、在线朗读等,让我们的朗读更准确、更规范、更有感染力。 总之,不管什么方法,只要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好处,我们就可以尝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