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浅析古筝颤音技法风格流派及教学策略
音乐论文之浅析古筝颤音技法风格流派及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以古筝颤音为研究内容,从多个角度对颤音的地域流派、学习颤音常见问题、教学策略以及独特的审美趣味等角度探讨了古筝这一特色的技术。 【关键词】:颤音 风格流派 古筝教学 审美趣味 前言 古筝这一乐器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地域的不同,古筝演奏在历史的演变下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色。丰富的演奏技法使得古筝成为了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而深受人们的喜爱,颤音技法是古筝演奏技法中一个极具特色的重要技法,在每一个风格流派中颤音都有着不同的韵味,因此,掌握好颤音技法,是想要弹好古筝的必经之路。 一、不同风格流派中的颤音 1、陕西筝派 陕西筝派的筝曲大多来自戏曲秦腔、碗碗腔以及各地区的民歌小曲,有着强烈而独特的地域特色,这种特色体现在筝曲“以苦为主,苦欢结合”的风格特点。筝是以韵补声的一种乐器,在陕西筝派中,颤音的运用极好的体现了古筝以韵补声这一特色。陕西筝曲中多用二度下滑音和左手重颤来表现抑郁、悲伤的情境,其中颤音不仅具有润饰调式骨干音色彩音的装饰作用,还拥有完成特殊调式功能作用。 fa和si这两个音,在陕西筝曲苦音调式演奏中,往往被弹奏成微升fa和微降si,并且还会加入左手重颤来增强这种悲伤的情绪,例如《秦桑曲》《云裳诉》等典型秦腔筝曲,这种演奏技法无不孕育着陕西筝派悲壮、凄苦的音乐风格。 2、河南筝派 河南筝乐又称中州古调,河南筝曲的形成与河南豫剧、河南大调曲子、河南曲剧等民间戏曲音乐和民间说唱音乐密切相关。以韵补声也体现在河南筝曲中,颤音技法在河南筝曲中极具特色,可分为小颤音、滑颤音和大颤音。小颤音用以表现肝肠寸断的凄苦悲愁情绪,有很强的感染力;大颤音揉动幅度较大,动宕有情,形成大、小三度的音色变化,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还是快板,无论曲情欢快与悲伤,都不刻意追求清丽。大颤音是河南筝派最具特色的表现技巧。 3、山东筝派 山东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山东筝曲有着刚劲、清丽、音韵浓郁的艺术特点,山东筝曲结构精炼简洁,节奏富于变化,旋律优美柔和,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作品散发出时代气息。山东筝派的左手技法中,既有轻松活泼的颤音,也有能够产生不稳定感、表现激动或愤怒的按颤音。总之,颤音技法在山东筝派中有着极重要的地位。 除了上述几个流派,古筝中的颤音技法在各个地域流派中都有极其的重要的地位,都能表现其特定的地域特色和独特韵味,在此就不一一阐述了。 二、学习弹奏颤音易出现的问题 颤音技法作为古筝中一个极具特色的演奏技法,在增加韵味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古筝爱好者们往往在学习和弹奏中会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大概可表现为: (1)手臂紧张,影响音响效果。这类问题多出现在古筝初学者身上,初学者没能理解和体会到左右手的用力方式,特别是左手,因为很多人习惯用右手,因此往往左手僵硬不灵活,不能很好的控制手指手臂的力度,从而造成手臂紧张,影响音响效果。 (2)颤动时值不够。这类问题也多出现在古筝初学者身上,很多初学者一碰到左手演奏技法就容易紧张,特别是遇到颤音这种演奏技法,一紧张手臂也紧张,也就不能很好的控制时值了。 (3)颤动速度忽快忽慢。这类问题的出现也跟学习者紧张有关系,学习者需要在练习中揣摩左手用力方式,学会放松控制力度。 (4)对各个地域风格流派颤音产生混淆。古筝学习者在领悟到颤音的演奏技巧后,往往就会停止对颤音的深入钻研。颤音在乐谱上的记号只有一种,但是在不同的风格流派和不同的作品中,颤音的演奏方式却不尽相同,用以表现不同的情绪氛围,学习者往往会忽略这一点,从而表现不出作品的韵味。 除开这几类,还有一些小问题,在教学策略中会具体讲到。 三、颤音教学策略 任何一种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都必须根据其演奏原理进行设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探讨教学策略前,先简单介绍一下颤音的演奏原理和常用的颤音种类。 颤音,古筝的一种演奏技法,右手弹奏之后,左手在距离筝码大约15厘米处,中指和食指并齐稍显弯曲成弧形,指尖用力,上下起伏地震动琴弦。演奏颤音时要注意颤动的幅度稳定,时值充分。颤音在演奏时因为颤动幅度和用力大小的不同可分为普通颤音、大颤、小颤等。 几种常用的颤音种类有轻颤音、小颤音、重颤音、持续颤音、节奏颤音、按颤和滑颤。 初学者学习弹奏颤音往往手臂紧张,影响音响效果。对此,在学习时应该认真观察教师的状态和弹奏的姿势,往往姿势正确才能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课后自己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弹奏姿势不能想当然,深呼吸,肩膀自然下沉,左手手臂自然放松,这是练习前的准备。练习时可单根弦单根弦练习,左手进行“一张一弛”有节奏的上下振动,由慢到快,注意手臂放松,腕关节上下摆动,指尖用力,练习时记住这种状态更要保持。找不到这种状态时,可以在练习时将重物绑在小手臂上,也可以在手臂上吊一个装了水的瓶子,因为手臂的重量加重了,所以弹奏颤音时手臂就不会跟着手腕一起摆动,也就不会紧张了。 初学者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弹奏有颤音技法的作品时,往往时值不够,韵味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初学者在弹奏作品时,可以边弹边数节拍,刚开始弹可以揉动得慢一点,时值一定要拖够。很多学习者遇到颤音时往往慌张,随便颤一下就过了,这样是不对的,只有颤音时值颤够,作品的韵味才会表现出现。 颤动幅度不稳定,速度忽快忽慢,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古筝学习者遇到过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还是跟用力方式和手的控制力有关系,基本方法还是多加练习,只是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对手部的控制,之前提到的左手进行“一张一弛”有节奏的上下振动,由慢到快,再又快到慢,特别注意手部放松,姿势正确,手指不要偏塌。 学习到一定级别时用力方式和手的控制力已经基本解决,这时候就有一个问题浮出水面了,那就是对各风格流派中的颤音产生混淆,无论弹奏什么地域风格的筝曲都是一样的颤法,没能表现出其独有的韵味,在这里再简单总结一下各个风格流派中的颤音。陕西筝派中多重颤,在微升fa和微降si这两个音上重颤;河南筝派和山东筝派颤音丰富多样,既有小颤也有大颤;潮州筝派中的颤音揉动幅度大,速度较慢;浙江筝派中的颤音小而密等等。行家听到一首筝曲中的颤音就能分辨出这是哪个风格流派的筝曲,所以分清各个流派中的颤音是每一个古筝学习者都应该会的技能。学习者在初学一首作品时应该搞清楚这首作品的风格流派、地域特色,并且要多听此类风格的作品,查阅文献,通过自己的理解总结出一些明显的地域风格特色。弹奏一首作品,不能只是弹奏出来,更要弹好,弹出韵味,所以必须分清各个流派特色,不能混为一谈。 少儿古筝学习和青少年及成人的古筝学习侧重点是有差别的,少儿古筝学习更侧重儿童对技术的掌握,而青少年及成人的古筝学习除了对技术的掌握外还有对情感的把握,特别是成人。就颤音这一点来说,少儿学习注重用力方式和手部控制力,对情感和风格流派的把握要相对弱一些,青少年和成人更多的是对韵味和情感的处理和把握。具体的教学策略还有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颤音的不同审美趣味 古筝是一种典型的“以韵补声”的乐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古筝的演奏技法已经如百花盛开般灿烂多样,而颤音这一技法从古到今一直备受重视,必定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在审美角度上,有以快乐为美,也有以悲伤为美等等视角。 颤音在乐谱上的记号极其单一,但是这些颤音却在不停的变化着按动速度、力度和幅度,比左手其他做韵技法更具特色。颤音的功能体现在美化音色、延长音波、对右手发出的音进行润饰;体现乐曲地方风格和演奏者的个性;赋予音乐表情色彩,使古筝器乐声腔化,大大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例如在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的乐段中,用了合适的轻颤音后,乐曲更加舒畅而优美。《洞庭新歌》(如歌的慢板),例如在表现欢快的乐段中,用了合适的持续颤音后,乐曲更显欢快、兴奋;《幸福渠水到俺村》(悲愤的),在乐句的结束音上,用了合适的颤音,会使乐句的结束更加稳定和完美;例如《秦桑曲》、《云裳诉》,在si和fa音上加入重颤,形成一种如泣如诉的悲剧效果,渲染了悲情色彩等等,诸如此类,颤音的使用使得筝曲更富有戏剧性,情感也更丰富。 颤音还能表现特定的地域特色,各个风格流派的作品中都有颤音,这些颤音的演奏方法各不相同,这也就从一方面造成了不同地域流派的独特风格。 之前提到的几种常用的颤音,这些不同的颤音所表现的情境是不一样的。轻颤音,经常用于清淡、高雅,速度较慢的旋律中,这种颤音使用最广泛;小颤音,经常用于悲凉、哀怨的旋律中;重颤音,经常用于激化或扩大特定的情绪、感情比较强烈的旋律中,重颤音随乐曲情感的变化、演奏者的不同经常会出现快而轻、慢而轻、快而重、慢而重的多种组合变化;持续颤音,经常用于兴奋、快乐或紧张、缠绵的旋律中;节奏颤音,强调和延长音的节奏感,经常用于含蓄、深沉的旋律中;按颤、滑颤,能把乐曲激烈的情绪、哀怨如诉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将音乐推向高潮,这两种颤音还能将乐曲的地方风格充分体现出来。 古筝这件乐器之所以能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被淘汰,主要是因为古筝在演奏中,依重于左手在筝码左边“按” 的各种技巧的运用及由此产生的独特韵味。由于筝乐风韵的独特,个性鲜明,奠定了它在名族音乐中的地位。颤音能使古筝乐曲旋律更加优美、细腻,富于韵律。对于更深入的揭示音乐的内涵,更细微的抒发演奏者内心的情感,都有着特殊的作用。弹筝最难表现的莫过于韵味,肉眼看得见的易学,看不见的难学。左手颤音的深浅,快慢,按放的控制等等,是靠演奏者对乐曲的全面理解;是靠演奏者手指在琴弦上的指感和功夫;是靠演奏者敏锐的听觉判断,三者缺一不可,有机而密切的配合下做出的。因此,颤音的使用是来自演奏者内心的感受随情而发,是由演奏者的修养来决定的。颤音的使用,可以是演奏者慎重采用的表情手法,也可以是演奏者技巧欠缺的标志。因此,教师如何去指导训练学生掌握好颤音技法,又如何去运用,如何去发展,是每个筝人都值得研究的课题。 结束语 文章到这里,已接近尾声,由于笔者知识储备和能力的不足,未能在文章中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古筝中的颤音,在此深感遗憾。古筝这件极具东方韵味的传统乐器,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它的各种做韵技法使得乐曲韵味十足,直抵人心。从古流传至今的各种做韵技法,都值得每一个古筝爱好者好好研究探讨。总之,只有源于传统,高于传统,韵味依然,这才是古筝发展的大方向,也只有了乡土韵味更浓,风格更鲜明,艺术魅力更大的各种技法,古筝艺术才能大放异彩,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王小平。近年古筝左手技术的发展和筝曲音乐风格。人民音乐,2001,(12) 【2】曹月。古筝的主要流派和风格特征[A].东南大学学报,2002,(7) 【3】华筝。筝乐之魂的魅力——古筝教学散论[B].艺术百家,2004,(5) 【4】李柯。论古筝的颤音。音乐探索,2002,(3) 【5】陈萍。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A].赤峰学院学报,2011,(1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