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习总书记宁夏考察心得感悟5篇
2020习总书记宁夏考察心得感悟5篇 【篇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察看村民刘克瑞家院落。习近平总书记在察看完村容村貌后,与回族村民刘克瑞亲切交谈,交谈甚欢。 漫步时,眼神里表达出由衷喜悦情。宁夏自古以来就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恶劣的自然环境是该地区长久、持续贫困的重要因素。2009年开始,宁夏南部山区20多万贫困群众从山上搬迁至山下,在吴忠市建成全国最大的单体生态搬迁集中安置区之一。刘克瑞是第一批从西海固搬至红寺堡镇弘德村的。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扶贫调研时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策略。在党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当地政府开始积极探索“政府+企业”发展模式,引进实业企业进村设厂,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刘瑞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如今房前硬化的水泥路,绿荫掩映下红瓦白墙,子女工作有着落、老两口养老有保障,全家已于2017年实现脱贫,是脱贫致富的典范。他们的生活也是当代农民幸福生活的写照。 话语间,眼神里传递出向上正能量。在即将迎来全面脱贫攻坚胜利成果的同时,要时刻铭记党恩,不能忘记在脱贫攻坚路上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更不能因为一时的收获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故步自封。要一鼓作气,继续发挥攻坚克难精神,巩固脱贫成果,帮助更多贫困家庭脱贫摘帽,坚决防止出现返贫现象。在攻坚路上,纵然荆棘丛生,仍然要鼓足士气,不能气馁、抱怨甚至厌世,要坚定自信,发挥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宁夏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回、满、蒙、藏、汉多民族杂居在一起。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信仰、不一样的民俗、不一样的语言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但因为身体里流淌着同样的血液、跳动着同样的爱国心、秉承着同样的爱国情,民族间有种天然的凝聚力。在脱贫路上,各民族之间要携手并进、求同存异、相互扶持、和谐包容、共同发展,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情深处,眼神里寄托着新的希望。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昔日荒芜戈壁,如今绿草茵茵;昔日苦寒之地,如今令人神往;昔日夜不能寐,如今步履从容;昔日泥泞小路,如今平坦宽敞。决胜脱贫攻坚的步伐吹响了幸福的号角,百姓舒展的眉毛,如花的笑靥,晕红了的脸颊在心头荡起层层幸福的余波。刘克瑞家脱贫致富的过程是中国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代表着千万户贫困家庭由艰难困苦迈向全面小康的“蝶变”。总书记对村民寄予了新的希望,希望乡亲们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抬望眼,满地皆是致富黄金路;留恋处,终不忘总书记殷殷教诲情;挥手间,道不尽依依惜别情。总书记此次宁夏之行,看到了成绩,鼓舞了士气,指明了希望,展望了未来。未来,正如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要继续不忘初心,披荆斩棘,追赶超越,开拓创新,用自己的努力照亮前行的路,才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篇二】 40余年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20多年一以贯之的扶贫理念,映射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赤子之心。曾经被西海固的极端贫困所震撼,对宁夏的贫困群众念兹在兹,20多年间,习近平4次踏入这片土地。 “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简单的字里行间折射出了习近平总书记质朴的为民情怀。什么是为民情怀?在笔者看来,就是总书记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念的是群众疾苦,谋的是群众利益。各级各地党员干部就是要从总书记“这番话”里悟透为民情怀。 悟透为民情怀就是要提高自我认识。党员干部不管职务如何升迁,都要始终清醒认识自己,记住“人民养育了我一辈子,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始终正确认识权力,要知道“权力来自百姓,只能服务于百姓,而不能以此谋取私利”。只有对人民常怀感恩之心,对权力常怀敬畏之心,才会真正懂得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才会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为民服务中去。那些为官不为、为官乱为者,从思想根源上剖析,正在于替自己想得太多、为群众想得太少,把权力看得太重、把责任看得太轻,最终失足深渊。 悟透为民情怀就是要走进田间地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一心为民,去掉高高在上的“官架子”、撸起袖子俯下身子放开手脚,心态向上,姿态向下,把工作由安逸的办公室转向群众家中,走进群众深耕的田间地头,与他们同耕织、同劳作,让群众了解工作的同时,听见群众真实的心声、疾苦和所期所盼,使基层工作有的放矢做得更加扎实。只有深入田间地头才能不断夯实群众基础,因为“诚心才有诚心帮”“真情才有真情报”,这样我们在发展道路上才会得到人民群众更多的支持。 悟透为民情怀就是要把群众当亲人。“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党员干部应该始终把群众当亲人,胸膛里要永远跳动着一颗“勿忘人民”的公仆之心,流动着为民办实事的热血,满怀着为民谋幸福的热情。要深知只有亲民、爱民、为民,才能于无形中拉近干部群众的距离,深化干群鱼水情。只有把群众当亲人才能真正走近群众,零距离服务群众,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交流,把自己摆在群众中换位思考。这样,群众才能切身感受到党员干部这个“服务员”传递的温暖,才会把你当自己人,向你“掏心窝子”。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不能变。各地各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心贴心、实打实”对群众负责到底,要以坚不可摧的恒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真正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赢得民心所向,凝聚新时代干群关系“正能量”,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向好发展。 【篇三】 近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贺兰县考察调研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的脚步,《喜看昔日宁夏“空心村”变形记》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稻渔空间”的创新做法。从中不难看出,传统的单一型水稻耕作模式已经打破,多元素、立体化、大容量的现代化“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田园画卷正徐徐打开:尽收眼底的“稻田画”展示着田园风光的“外在美”,而暗藏其中的“渔”又生动地诠释了它的“丰富内涵”。“稻渔空间”,是智慧与创新的结晶,也是探索与奋斗的缩影,乡村振兴的壮丽前景由此向前延伸、行稳致远。 “稻田画”尽显田园诗情画意。一望无垠的田野里,是一幅幅“稻田画”,仿佛种出来的不再是庄稼、是水稻,而是艺术、是画卷。田园风光、诗情画意,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驻足观光,流连忘返。稻田还是那块稻田,但今非昔比,不仅生产了稻米,而且还生产了文化,生产了艺术,生产了创新。新时代的农民,用创新思维和创业智慧把“辛苦”的耕作过程,变成了创作“美”和欣赏“美”的过程。“物质”与“精神”在田野这块背景下交相辉映。一块稻田,一幅作品,由过去单一的“绿色”,变成现在的“红橙黄绿”,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尽在其中。“稻田”由此而增值,增在色彩上、增在艺术上、增在创新上,贯彻其中的是新思想、新路径、新转变,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活力、魅力和潜力,紧跟其后的,是旅游价值、科创价值、经济价值。画龙点睛,一“画”而稻田活、乡村活、产业活。 “稻渔共生”成就致富“聚宝盆”。稻田不再是“稻田”,而是“稻渔空间”,“稻”“渔”合并之后,由“静”变“动”,由“一”到“多”,丰富的不仅仅是“米袋子”“菜蓝子”,还有实实在在的“钱夹子”。从生产模式上看,“稻渔共生”就是以种植水稻为主体,兼养蟹、虾、鱼、贝等二十余种水产。“稻”与“渔”,变传统单一“种作”为多元混合“种养”,仿佛在稻田里架起了一座“立交桥”,蟹、虾、鱼、贝等在稻田里并行不悖、和谐共生。“稻渔空间”,简直就是一个“聚宝盆”。“稻”与“渔”,不是简单的种养“叠加”,而是科学的种养“互补”,能进一步利用空间、优化环境、放大效益。比如,可以减少废水废物的排放和病虫草害的发生;稻田中蟹类活动和摄食可有效减少杂草的滋生,并且为水稻生长提供天然养料,节省人力并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这些,都是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 完整产业链构筑乡村振兴壮丽前景。“稻渔综合种养”融农业生产、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等项目为一体,利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服务”的生产经营模式,走产业化经营道路,构筑包括水稻种植、加工生产、电子商务等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条,传统农业的泥土气息逐渐被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高效快捷所取代。正因如此,在产业发展的链条上,还可以植入“乡村游”,开展“吃”在乡村、“住”在乡村、“购”在乡村、“乐”在乡村等活动,推动“文化旅游+农业”发展。一块稻田,一年四季,从种植、养殖、生产、流通、电商,到休闲农业、旅游、娱乐等等,几乎没有“农闲期”,纵观错综复杂但结构完整的产业链,就像是一针一线、一经一纬,织就了乡村振兴的壮丽前景,农民的生活也如“稻田画”一般绚丽多姿、生动出彩。 【篇四】 弘德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的第一站。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村扶贫车间院内,听取了宁夏以及弘德村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介绍,并指出,兴办扶贫车间的目的是扶贫,要坚持扶贫性质,向困难群众倾斜,多招收困难群众就业。此举足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始终关切,也可以看出其对产业扶贫的高度关注。扶贫产业之花常开,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具有重大意义。 厚植产业扶贫土壤,保持政策支持良好态势。肥沃的土壤,是扶贫产业之花生根发芽的前提和基础。厚植产业扶贫土壤,要从思想认识、政策支持、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积极营造扶贫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从思想认识上,要加大对脱贫摘帽不摘政策、不摘帮扶思想的宣传,让社会各方力量认识到发展扶贫产业对于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作用、防止已脱贫户返贫的重要意义,为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奠定坚实思想基础。从政策支持上,要继续保持支持扶贫产业发展的好政策,在资金、人才、物资等多个方面,为扶贫产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提供政策支持。从制度建设层面,要聚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关注可能对扶贫产业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关键因素,从问题出发,完善制度,为扶贫产业提质增效、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 勤浇发展振兴甘露,因地制宜形成发展合力。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扶贫产业之花的茁壮成长,离不开一套符合实际、注重精准、助力产业振兴的方略。唯有产业选择精准了、建设进度盯紧了、日常发展干实了,才能让扶贫产业尽享振兴发展的甘露,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一环。勤浇发展振兴甘露,要把注重精准摆在首位,将精准理念贯穿于扶贫产业发展全过程。从前期选址定项到中期建设发展,再到后期分红保障等环节,都要力求精准。前期选址定向上,要立足当地实际,发展符合当地风土人情、充分盘活当地优势资源的好项目、好事业。中期建设发展中,要充分调动当地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举众智,促进产业发展。后期分红保障时,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针对困难群众的贫困程度,科学民主划分好分红档次,在项目分红中体现精准、体现关怀。 常施常态长效养料,充分凝聚困难群众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希望乡亲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扶贫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一套常态长效的机制提供保证。常态长效扶贫产业管护机制的建立,离不开广大困难群众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前期谋划、中期执行,还是后期建设、产业分红,都要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扶贫产业用工要向村上的贫困户倾斜,积极引导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加入到扶贫产业发展建设中,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贫困的命运,进而充分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提升造血功能。同时,要建立健全扶贫产业监督机制,贫困户既做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也做产业发展的监督者,凝心聚力监督好扶贫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让扩建、管护、分红等程序公开透明,更好地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 唯有厚植产业扶贫土壤、勤浇发展振兴甘露、常施常态长效养料,方能最大限度调动贫困户参与积极性、盘活特产资源活力、激发发展潜力,让扶贫产业之花常开,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 【篇五】 “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知了也睡了,安心地睡了,在我心里面,宁静的夏天……”一想到宁夏,总会不自觉哼唱起这首抒情歌曲《宁夏》。谱曲的由来是2004年李正帆去了趟宁夏西海固的王民中学,那里的孩子们没看过史努比,不知道什么是可口可乐,但孩子们的纯真质朴打动了他。短短相处三天,他便写下了这首歌。 如今的宁夏在黄河水滋养下,宁夏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塞上江南”之称。夏日炎炎,塞上江南天高云淡、草木葱茏,一派生机勃勃。美丽新宁夏稳步走向全面小康之路离不开当地基层干部的艰苦奋斗,新时代基层干部如何快速“抖掉包袱”,轻装上阵享受“宁夏”,值得深思。 常怀为民之心,系好“包袱”,了解民之难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干部要走出“庙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观察、听取意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个环节就是向群众收集意见和问题。有的干部下基层以后,遇见农民,谈不下去;遇见学生,谈不进去;遇见老干部,给顶了回去。因此,需注重沟通的方式方法,真正沉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基层掌握实情。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用最亲切的态度、最朴素的语言面对面地与群众交流,用心倾听老百姓最真实的声音,切实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找准“包袱”、系好“包袱”。 涵养实干之心,解开“包袱”,化解民之难题。“务实为民,好比功积如山,德载千秋。”基层干部要懂得讲话的道理,坚持讲符合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讲通俗明白的话。有的干部擅长纸上谈兵,常常用“书面”的语言,将行动落实在嘴边。在工作中,要力戒一曝十寒、投机取巧的懈怠习气,力戒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多办解民困、惠民生的好事,多出解难题、促发展的实招。常怀务实之心,多做实事好事,用最果断的决策、最有效的招法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才能进一步筑牢党群干群的血肉联系,才能吃透“包袱”、解开“包袱”。 树立奋进之心,抖掉“包袱”,做好民之公仆。“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基层干部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就必须要主动深入群众接地气。有的基层干部作风不硬、认识不清,面对复杂的困难问题便推诿扯皮、“缩边边”,这是万万要不得的。要弘扬担当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以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用心、用情践行为民服务意识。以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实打实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缩减“包袱”、抖掉“包袱”。 不忘初心,以民为本,这个夏天,定是宁静、美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