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试读高中学校内部教育公平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试读高中学校内部教育公平

其他论文之试读高中学校内部教育公平 ‎ ‎  摘要:公平是利益实现的基本前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民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当前,世界各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公平问题,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同样存在教育不公的问题。实现学校内部教育公平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教育公平需要体系化的教育改革来实现,我国实现学校内部教育公平的实行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文作者首先分析进行该研究的背景,分析各界对教育公平概念的界定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学校内部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解,分析学校内部存在的层次化分班、同层选班、选老师、同班分层管教等教育不公现象,指出实现学校内部教育公平有利于实现受教育者个体终身幸福、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以及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进而提出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完善社会监督体制,规范管理、从严治教,构建公平教育的社会氛围等实现学校内部教育公平的建议。‎ ‎  关键字:高中学校、教育公平、现状、建议 ‎  一、研究背景:‎ ‎  教育公平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由于主观因素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既有共性,又必然带有主体差异性,不同群体对教育公平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与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相一致的是,我国多数公众还是把对教育公平的理解重点放在了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两个方面。就教育权利的平等来说,教育公平是一种资格上、法律上的平等。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就教育机会的均等来说,包括接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提供公平教育机会。由于受诸多条件制约,如受教育者自身素质、家庭经济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关配套条件的完善程度等等。教育机会的接受与提供的可能性,都只能是一种相对状态,而不可能是绝对均等。‎ ‎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载体。高中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黄金期”,关系到受教育者基础知识、基本素养的养成和基本能力、基本技巧的培养,也是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受教育者能否接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事关受教育者的终身大计。要实现高中学校内部教育公平,应该主要是实现学校内部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公共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教育公共资源,以保障不同个体或社会群体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高中学校内部尚存在许多教育不公平现象。‎ ‎  二、研究的理论来源 ‎  公平的含义较为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管子·形势解》曰:“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大致意思是说:上天公正没有私心,因此能让美好的和邪恶的人和事物都平等的存在于苍天之下。大地公正没有私心,因此能不论形体大小而让芸芸众生都生长于大地之上。《战国策·秦一》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①]大概意思是说:商君治理秦国,法令得到最有效的执行,而且公平无私。有权势的人犯了法,照样惩罚;论功行赏,不偏袒自己的亲信。连太子犯了法,虽不好施刑,也得把他的老师刺面割鼻,作为儆戒。所以,从辞源上讲,所谓“公平”,意即不偏袒。不论大小强弱,无论贫富美丑,都有权利共存于世间,都改得到公正合理的待遇。‎ ‎  在西方思想家那里,公平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专门用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一种道德标准,被视作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中世纪哲学家和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认为:“公平是一种习惯,依据这种习惯,一个人以永恒不变的意愿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②]麦金太尔(1929年-)认为:“公平是给每个人——包括给予者本人——应得的本分。”[③]所以,从伦理道德的角度上看,公平是社会中每个人均衡地得其应得,也是理想社会所应共同倡导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  那么,什么又是教育公平呢?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新中国早在1949年的《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由此确立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石忠英教授根据政府在教育公共资源供给或者配置过程中所坚持的“应得”标准和所意图实现的“相称”关系的不同,认为在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或配置在教育过程中应力图实现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应该坚持教育原则公平、教育程序公平、教育实质公平。[④]换句话说,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公平之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以保障和促进不同个体或社会群体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权利,保障其基本的教育权益,实现全面发展和人生价值。‎ ‎  三、当前我国学校内部教育不公平现象的现状 ‎  学校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资源的多寡,教育环境的好坏,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高中学校内部教育不公平情况层出不穷。‎ ‎  (一)层次化分班 ‎  由于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资源有限,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最好的学校入学成为了一大问题。在此时,各种择校、择班现象就出现了。总所周知,重点示范学校占有的教育资源明显比普通学校多,同理,学校内部重点班级的教育资源也比普通班级多。因此,绝大多数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使出浑身解数,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孩子送到“名牌学校”、“国家重点示范学校”的重点班级学习。‎ ‎  目前,分班、分层教学在全国是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中学阶段表现明显。学校为确保升学率,进行分班教学、分层重点培养的方式组织教学,学校内部分为“火箭班”“基地班”“实验班”“重点班”等等,虽然名目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学校内部不同层级班级教育资源的匹配是有差异的,是不平衡的。按照入口成绩从高到低原则,把学生编入不同的班级,即普通班和重点班,重点班学生拥有优质的师资力量,更为先进的教学设备等优于普通班的资源,对重点班的学生重点培养以保障升学率,提高公共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教学效益的做法,却是一种在教育资源上分配的不公。更何况,这种“分数优先”的原则,往往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低受到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不得不让位于“金钱优先”原则和“关系优先”原则。‎ ‎  同时,在许多学校都存在对入口成绩进行等级划分,依据等级收取不同的择校费,交纳高择校费的这部分同学往往被分配到普通班,相对于他们所付出的金钱代价来说,是一种不公平,因为一次考试成绩并不能说明其学习能力的好坏。‎ ‎  仅以一次中考成绩,就将学生分类划入不同层次的班级,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对普通班学生而言,容易对其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起点低于重点班同学,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知难而退,半途而废,意志薄弱等,从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活力与兴趣,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形成终身教育意识;同时,由于低层次的学生在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弱点,因而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较多,压力大,更需要优秀教育资源的更多的倾注。而对重点班的学生来说,一方面面对来自家长和老师的高期待、严要求,容易产生沉重的思想负担;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优越感,容易嘲笑和鄙视低层次的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交流和互相学习,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  (二)同层选班、选老师 ‎  在同层次班级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师资的配备不可能完全均衡。为让孩子进入某位富有管理经验或教学经验的某学科教师的班级接受优质教育,家长也会动用其社会资源,跑前跑后打点关系,给这位教师送礼,给那位领导封红包,关系网窄一点的家长可能就在学校教师、领导群体内活动,遇到实力强劲的对手,还可能把战线拉到了我们的行政队伍,这个家长可能是某个教育局领导的亲戚,那个家长可能是某个政府官员的同窗好友。这个过程中的教育不公就彻底暴露无遗了。‎ ‎  (三)同班分层管教 ‎  同一个班级,不管采用什么样“分数优先”‎ 的原则来进行组合,学生都会存在层次上的一定差异。为提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往往会对学生进行分层。如果我们将学习基础好、行为习惯较好的学生称为优生,而那些学习基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称为待优生的话,那就还剩下那群不优不待的中间层,他们往往是如尘埃般默默无闻地存在于一个班级中,我们不妨称之为“尘埃生”。正常情况下,教师对优生的关注自然最多。比如寝室安排、教室座位安排优生优先;课堂被提问的机会上优生更多,得到教师点提的机会自然更多,所以,教师往往自不自然地以少部分优生的课堂反映情况主导课堂教学进度、教学深度和广度;作业批改上,教师对优生的完成情况也自然更为关注,给优生更多的“面批面改”机会。而对于“待优生”,由于这群人往往行为习惯较差,上课总会做出随意讲话、睡觉等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往往会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秩序,他们也时常“被关注”。这种关注,更多的是规范其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但这本身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而相比较而言,“尘埃生”们,往往由于其既不调皮,也不优秀;既不会影响老师的课堂教学,也不能及时回应教师提问,反而成了被遗忘的一群人。这是班级内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  学校内部这种人为的层次性划分,一方面,使学生难以得到平等、均等的教育机会,那些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那些原本想要通过教育改变社会地位乃至人生的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无疑就输是在了“起跑线上”‎ ‎。另一方面,对于老师而言,由于重点班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和潜力都相对高于普通班的学生,担任重点班的教学,一方面教育管理成本更低,得奖机会更多、收入更高,这种分层教学势必会影响部分普通班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偏心都难,自然也就无法保证给予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  由于长期以来对少数优生,在经费投入、教师配备、招生等各方面采取倾斜性的优惠政策,造成重点班与普通班的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产生并持续加热着择班风潮,并进一步加大班级间、学生间的差距,继续扩大着教育不公平。也在很大程度上滋生了教育腐败。‎ ‎  四、实现学校内部教育公平的意义 ‎  实现学校内部教育公平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也是全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范畴,是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不论是对社会个体,还是对国家、社会,实现学校内部教育公平都具有重大意义。‎ ‎  1、学校内部教育公平事关受教育者个体终身幸福。‎ ‎  现代社会提倡终身教育教育理念。也就是说,教育公平问题伴随着一个人的始终,能否实现学校内部教育公平关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受教育程度与其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相挂钩,特别是当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人们生存发展质量与未来的重要因素,奠定了个体在社会发展的基础。而教育公平关乎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它会影响一个人对社会的态度,对社会贡献值的大小,同时我们的社会发展还必须依靠社会成员的推动作用。只有坚持教育公平,赋予每个受教育者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其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促进受教育者参与社会公平竞争、实现自我价值,进而创造社会价值。‎ ‎  2、学校内部教育公平关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  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教育不仅决定个体生存发展质量与未来,而且关乎一个家庭未来的生活质量,关乎一代人的生存基础和教育背景。每一个家庭都对孩子寄予厚望,都希望孩子学有所长、学有所长,特别是那些来自底层的普通家庭,更是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孩子的命运和自己的未来。学校内部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极大伤害受教育者同时,也扼杀了万千家长乃至家族的希望,威胁到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同时,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真正摇篮。一个家族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积累和经济积淀,才可能打造文化世家、书香门第,创造世界公认的好学的犹太人传奇!‎ ‎  3、学校内部教育公平关乎我国际竞争力。‎ ‎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发展,科技先行;科技进步,教育先行。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总体文化教育水平越高,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越高。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而且也能左右人口的再生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一个多么基本的共识!一个没有文化素养的民族是没有竞争力的民族,一个没有知识素养的民族是没有战斗力的民族。而教育在人才的教化、知识的传承和创造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要抓住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必须关注教育公平,尤其是学校内部的教育公平。打破身份、地位、名族、性别、区域等界限,不分对象、不加限制地赋予每个受教育者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实现教育公平,才能完善和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持续培养人才,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发展,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  五、如何实现学校内部教育公平问题之建议 ‎  我国学校内部教育公平存在那么多的问题,我国政府和学校一时间也不能形成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我国的学校内部教育公平的实现只能在一步步的教育改革中实现。在此,作者想提出几点自己的建议:‎ ‎  1、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引导教育向健康方向发展。‎ ‎  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中,教育评价是检验教育实施效果的有效形式,也是教育实施的一种激励手段。其中,对学生的评价属于主体部分,其评价的效果直接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以考试目标作为教学目标、以考试分数代替评价标准、以应试方法取代教育过程的状况。“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比较形象地反映了这种畸形教育评价机制的问题。在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中,我们应坚持以“大评价观”为视点, 由过去那种教育行政机构统一实行的,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考试的教育评价向开放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机制过渡,以考试改革为基点,以“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为核心的考试改革方向, 不要让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仅仅停留在考了几个“清华”“北大”,重本、三本升学率等等上面,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以及考试三者的关系,把握好教育评价的导向,改革教育评价的标准,丰富教育评价的内涵,认真探究现代教育评价机制。‎ ‎  2、规范管理、从严治教。‎ ‎  教育系统最容易发生腐败的环节,不是发生在教学业务环节上,而是在教育管理环节上。教育管理环节,才是教育腐败的高发地段和教育黑洞的主要分布地带。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  3、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构建公平教育的社会氛围。‎ ‎  教育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享有公平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公民的权利。我国对教育的监督只有行政监督机制以及不规范的、有限的社会监督,社会监督虽已被引入但监督不力,我国尚未建立起社会对学校依法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的监督机制。我们应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增强社会公众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形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良性机制,促进学校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实现学校内部教育公平。‎ ‎  4、教育工作者要以人为本、平等育人。‎ ‎  教师是学校内部教育公平的主要践行者。教师必须严格执行教育教学法规、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爱优生,让优者更优;同时要更多地关爱“待优生”,让其逐渐在老师的特别关爱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更好地成人;当然,千万不要冷落了那群数量庞大的“尘埃生”,他们也是需要爱的阳光不断照耀的孩子。‎ ‎  综上,作者认为,学校内部教育公平的道路任重道远。不仅需要政府在各方面进行科学的引导,而且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当然,由于本身能力原因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愧疚地发现自己在如何实现学校内部教育公平上很难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也是本文非常薄弱的环节。‎ ‎  参考文献:‎ ‎  1、李炳煌;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  2、朱晓鹂;家长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  3、姚梅英;后进生一块待雕的玉璞[N];安徽经济报;2000年 ‎  4、戚炜颖;家长的儿童心理健康观及与其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  5、邓银城;论教育过程公平与学生的差异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  6、邓银城;李渺;教育公平的多重涵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  7、柯晓玲;批判民族志:教育公平研究的新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  8、沈晓娇;我国教育不平等及其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  --------------------------------------------------------------------------------‎ ‎  [①] 《辞源》‎ ‎  [②]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出版。254页 ‎  [③] 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96页 ‎  [④] 石忠英《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313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