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心得)之浅谈美术教师发展性专业素养评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美术(心得)之浅谈美术教师发展性专业素养评价

美术论文之浅谈美术教师发展性专业素养评价 ‎ ‎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上海市二期课改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如果说二期课改在义务教育阶段取得了积极成效;那么,我们如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们进行如何评价,同样怀有殷切的期盼。‎ ‎  二期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作为二期课程改革的最终执行者——教师,我们更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知识和人文修养。课改要取得成功,必须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努力促进教师心智和谐发展,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和价值。‎ ‎  同样作为义务阶段教育的美术教师们,积极配合着新课程改革,深刻理解课改的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旨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当前课改全面推广的背景下,针对美术教师发展性专业素养评价,以促进美术教师专业化为目的,遵循评价多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基本原则,来谈谈美术教师发展性专业素养评价。‎ ‎  一、 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 ‎  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美术教师发展性专业素养评价的基础。首先,美术教师必须要确定自己职业,是热爱教师岗位、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其次,美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迫在眉睫。美术教师是执行 “美术课标”‎ 的第一教学责任人,美术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才有可能传递和表现美术教学的美感,才能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如:上海市每四年一次的美术教师教学比赛,除教师的教学设计外,另有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评比项目。这就意味着评价美术教学不但重视美术教师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学会画和赏),而且也重视美术教师专业性素养。在今后美术教研活动中,多方面加强美术教师的专业进修与学习,更加有效地提高美术教师提高专业修养和教学能力。‎ ‎  此外,在知识信息化教育中,评价美术教师发展性素养,也注重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个性化。美术教师应该培养高效地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以及培养整合、形成、使用、表达信息和驾驭信息的能力。‎ ‎  因此在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美术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养,通过“在学中教、在教中学”方法来实施“先学后教、边教边学、先教后学”。力求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美术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与时俱进。‎ ‎  二、 注重学科性与学生的发展性 ‎  注重学科性与学生的发展性,是评价美术教师发展性专业素养的重点。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上好一节课,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是要注重学科性与学生的发展性。‎ ‎  1、是要牢牢把握和深挖美术教学内容的内涵。美术教学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人文精神。‎ ‎  如:《走进美妙的色彩世界》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光色的规律,三要素、色彩的轻重冷暖、色彩的联想、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等知识,来欣赏本文中的面具图案,我们将面具图案与“中国国粹——京剧脸谱”融合贯通,通过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艺术内涵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京剧历史之悠远,了解到京剧人物的善丑色感,从而意识到古代人色感的丰富及汇编人物技能之高超,进而产生敬佩之情。让学生通过各种个性化的创造活动,来体验色彩的魅力。看似简单的一件脸谱作品,深挖其文化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使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人类社会进步的历程,认识到美术史等方面的的内容,了解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  2、是要围绕美术的本体进行有效的教学。离开美术去追求非美术的东西,那只能是违背美术学科特点和学科价值的其他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单纯的美术元素学习,而缺少美术内在的文化、情感、知识技能,偏重单纯知识技能的机械、重复训练,而未能从美术教学的“三纬目标”‎ 上设计有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造成教学的不平衡,教育目的未能全面实现,这是我们美术教师应该吸取的教训。‎ ‎  三、 美术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  美术教学方式多样性,也是美术教师发展性专业素养评价的重点。美术的教 ‎  学方式没有唯一的选择,处于课程改革中,教学思想的活跃,教学风格的多样。教学方式是为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服务的,只有恰当的教学方式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相适应,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能达到有效的效果,那才是最好的方式,否则再好的方式也是徒劳的。‎ ‎  教学方法要体现开放性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能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教师更需要寻找一些符合中学学生认知特点、切实可行的方法服务于教学。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大多是以“看”为欣赏的唯一切入点,而且通常采用教师一言堂的单一模式,教学方式呆板,缺乏活力,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者。‎ ‎  六年级新教材《漫步美术天地》欣赏课,美术天地是如此缤纷、多姿!但若 ‎  一定要将它分类、 归纳,对初中预备班的学生而言可能难度不小。以往的美术教学非常倾向于专业化, 一大堆诸如“什么是美术?” “什么是版画?” 等等非常专业的“双基” 在等着学生和老师。造成学生喜欢美术但不愿上美术课的情况出现。既然美术课程是为适应每位同学终身发展打基础的课程而非培养美术家和美术学科专业人才精英的课程, 那么我们不妨教会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自由漫步美术天地。学生们会觉得: 美术课很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初中预备班(六年级) 的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比小学年级学生丰富, 他们的感受能力较强, 有耐心、 同时好奇心强。但他们对“美术” 的认识可能还仅仅停留在“画画上” 。教材中提到“还记得幼时的涂鸦与堆沙子、捏橡皮泥吗?” 正是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而对工艺美术及建筑的提问, 更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美术更博大的领域。我们的教学设计正是建立在学生对“大美术”的概念及其领域有初步认知的情况下开始设计。教学形式活泼、生动,体现美术学科新课改标准的精神,具有一定的开放意义,突破了以往纯粹的提问回答方式,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审美体验中感悟美。四、 关注学生主体,追求课堂教学实效 ‎  评价美术教师发展性专业素养的关键是,关注学生主体,追求课堂教学实效。‎ ‎  美术教师要想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对课堂教学的结构予以合理的组织与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各教学环节的作用,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利用其操作练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  《变废品为艺术品》本节课的重点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和发现各种废旧材料,充分利用废品的形状、色彩与材质特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