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语文论文之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 广西靖西县靖西中学 赵永盖 【摘  要】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需要阐释能力。文章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风格,就有不同的写法。我们阅读文章,不能机械地记住这些文章中的语句,而是应当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语言转化能力”或称之为“阐释能力”,也就是能把文章中的“原文”变成自己的话。阅读作品,不仅要能够理解它的明示信息,而且还要能够理解它的隐含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中心思想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语言归纳出来。【关键词】分析 归纳 阐释 解答 ‎ 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现代文阅读在思想内容方面的重点内容,也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阅读的常考点,而且是得分率不高的难点。归纳内容要点是文学作品阅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常考点,本考点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材料的中心。这是检测考生对一篇阅读材料整体理解程度的主要手段,也就是测试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同时,它还检测考生的表达,要求能按照题干的指令进行归纳概括。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需要阐释能力和综合能力。即求考生能真正读懂文章能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知,在完成这一思维行为之后还必须具备语言的转化能力,也就是能把文中的内容(“原话”)变成自己的话。分析归纳,需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而我们的考生往往读不懂作者的心思,把握不了文章的中心,审题不仔细,对题干的要求,甚至对其中带有启示性的意思领会不了,或者产生误解,在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思想时造成所答非所问。概括上由于对原材料既不能迅速形成整体意识,又不能深入分析理解,故而归纳概括的内容不能抓住主要内容和实质而显得偏颇或肤浅。 如1996年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贝多芬之谜》,其大意通过18世纪三位古典音乐大师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成就,分别说明了音乐的两大作用——创造悦耳的乐式和表达感情。作者进而认为,从莫扎特开始,感情突破了乐式,给乐式注入了惊人的活力和产生于一定思想和信念的最高激情,这才有了最有浓度的音乐。这是全文的纲,此纲一举,全目皆张。但很多考生却抓不住这个纲,一味在一些孤立的看似颇为费解的话上兜圈子。并且,由于对材料内容理解得不完整,加以概括能力有限,在归纳时只能摘录原句,而不能综合概括。‎ ‎ 如1992年全国高考试题现代文阅读关于中国诗画的文章第4小题,考查对阅读材料段意的概括能力。本段层次清晰,按历史朝代分三层,每层都有中心句: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元代画竹更为盛行;明代竹画家峰起。归纳三层内容,旨在说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而且都有高超的技法。概括内容,也就必须综合三个时期来答,而很多考生都只摘引其中某一个时期来回答,从而使答案显得不完整。除此之外,还出现任意“拔高”,把文中没有的意义强加给作者;或者是概括不到位,贬低了文章的价值。 语言表达上模糊不清,语意不连贯,语病太多,不能把握材料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善于将选项进行比较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失误。近几年高考试题多采用选择题型,分析、判断正确体现中心思想的语句,或采用简答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简炼地归纳出中心意思,答题时,字数的要求也是必须注意的。就全文的内容要点而言,较典型也是比较难的是1996年的第27题:“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物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2000年第21题也有点难。“这篇散文(《长城》)中,①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②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这也是着眼于全文的内容要点归纳。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情况,势必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归纳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苦功夫。分析与归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分析是把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看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有几层意思;而归纳是就具体的形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两个步骤。考生要能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繁杂内容加以梳理。所谓梳理,就是理清顺序,抓住要点。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总览全文,不能拘泥于某些字句,要善于抓中心句,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归纳要做到全面、准确、简明,不离题不走样。文章的中心思想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必须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再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当然,有时候表述也可不求完整。语文试题中的有关选择题,为求简洁,较多地使用不完整表述的形式。一、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求用考生自己的话来对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具体材料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1)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    详尽的叙述,展开的描写,充分的论证或说明,这就是所谓的“具体”。具体的特点是“繁”;要加以概括就是化繁为简。概括,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化繁为简概括的规范要求可以这样表述:科学性与倾向性的统一,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科学性,就是准确,词语要贴切,句式要妥当,角度要适当;倾向性,就是情感的褒贬,在准确的同时,还要注意该褒则褒,该贬则贬。概括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内容的全面,一是指文字的简炼;具体性,是要求反映出此句、此段、此篇的特定思想内容。而不至于与他句、他段、他篇混淆起来。(2)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 ‎    所谓“抽象”,是与“具体”的相对而言,抽象的也就是概括的。所谓“阐发”就是化抽象、概括为具体。阐发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举出实例,一是分析因果。(3)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    语句的含蓄,一是由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或某种目的,故意不直接表达想表达的内容,而把它隐含在字里行间;一是运用了象征、双关等修辞格,采用婉曲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对此类材料,不仅要理解它字面的信息,而且要深人挖掘其所隐含的信息,即能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说材料深层的内涵。由此,也要求考生从多角度对文段进行思考。(1)从核心词句角度思考如果分析、归纳和概括的具体内容是单句,注意从句子结构入手;如果是复句、句群,就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文段、全文,可以从标点入手,或从分层次入手,通过分析找出文中(或句中)的关键词句或核心词句,也就是能体现文段(语句)主要观点 ‎、思想内容的词句,用文中现成的词句来概括,这样既准确又省力。(2)从结构、对应处思考遇到抽象的内容如何阐发?关键在于紧扣内容,抓住概念的内涵,把它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这项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力求准确具体,最基本的方法是注意分析句子、短语的结构关系,搞清楚它们前后的联系,并且理顺它们的关系。同时应该注意分析它们的对应关系,注意与题目要求对应,依据对应关系,从原文中寻找相应语句,从而找出答案。(3)运用文体特点进行思考说明文应注意其说明对象、特征,如果有多个对象,则注意相同点、相异点。记叙文体,应注意记叙的对象,干什么,什么事,通过记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议论文体,应注意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概括的原则:要点不能丢,语言要简练。具体来说,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二、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所有的文章无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都有中心,都是有中心主题的。而且都是有写作目的,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思想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情感……总之,不管哪一种文体的文章,都要有一个主旨,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主脑,整个文章都要围绕它选材、组材、构思、行文。归纳中心思想,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应考虑五个方面(1)研究标题、头尾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标题,比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反对自由主义》,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旨,但为我们分析、归纳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例如《松树的风格》中,“松树有什么风格?”“这些风格象征着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正是中心思想。有些文章的头尾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句话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是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2)抓住主旨语句主旨语句直接揭示作品的中心思想,具有极大的概括力。例如《琐忆》一文有这样两句:“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两句是全文的主旨句,可依据这两句,从鲁迅对敌能憎、对友能爱这两个方面来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主旨句,有的完整,有的不够完整,阅读时要留心区分。记叙文中的议论部分,往往和主旨相关,阅读时应多加留意。(3)综合段落大意下面是《雄关赋》的感情脉络分析:思慕雄关(儿时被雄关激发的爱国主义激情)→眼见雄关(雄伟的气势、险要的地形激发着怀古爱国的激情)→联想雄关(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是任何现代化武器都攻不破的真正的雄关)。“思慕雄关”为“眼见雄关”铺垫,“眼见雄关”为“联想雄关”(心中雄关)铺垫,由此可知中心思想的重点不可歌颂山川景物,而在抒发热爱祖国之情,表达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4)分析主要的人或事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思想时侧重抓人物形象。例如阅读《祝福》,留意祥林嫂从初来鲁镇的“两颊却还是红的”到后来“仿佛是木刻似的”‎ 的变化,到最后悲惨地死去,就可以知道《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精神摧残,揭示了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思想应侧重于分析事件蕴含的本质意义。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通过记叙抢救中毒民工的经过,歌颂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联系作品背景作品是社会的反映,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作品,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反映的是19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当时,工人运动逐渐开展,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反动的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的压抑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极力维护沙皇帝国的统治,仇视一切新鲜事物。了解了这个背景(小说的最后一节也暗示了这个背景)就能够明白,小说正是通过对别里科夫这个卫道士的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因循守旧、害怕变革、死心塌地维护专制制度的奴才性格,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在崩溃与瓦解前的垂死挣扎。三、方法指导一、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从题目设计所覆盖的范围来看,可以是针对某一句群,某一段落,或者针对全篇材料。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过程中,可运用如下方法:    (一)“去粗取精”,即要紧扣材料中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二)“去伪存真”,即综合句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由面而点,概括出内容要点。    (三)“由此及彼”‎ ‎,即整体透视法。有些文章(特别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残害甚至曲解文章,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这时就必须综观全文,联系主旨,归纳出要点。    (四)“区别文体”,不同文体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相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作用不同,如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议论文中的记叙各有其特殊作用。注意这些由文体而造成的区别,有助于理解归纳文意。    (五)“紧扣题目”,主观题在组织文字表述时,要紧扣题目要求。要有针对性,注意回答角度,词句来源(有的要求用原文原句,有的要求用原文词句组装,有的要求用自己的话),字数限制等。二、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可以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抓住关键”,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都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关键部位。文题常能反映作者立意或命意角度,从不同方面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章开头或开门见山,或设例引譬,文章结尾或卒章显志,或回顾全文、引申开拓,均与中心密切相关;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或揭示材料的深刻内涵,或表明作者的内心感想,往往紧紧围绕中心,与中心思想相去不远;而“文眼”更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聚点。抓住这些关键部位不失为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好途径。    (二)“综合归纳”‎ ‎,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思想,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方法。    (三)“区别文体”,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思想,记叙文常通过写人记事,抒情类文章一般借写景状物,议论文常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明文章通过说明介绍人、事、物。运用文体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记叙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抒情文应着重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文就看文章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观点;说明文应看说明了什么,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有何作用。    (四)“纵横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背景,甚至与文章运用的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都是我们在分析归纳某些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不能不了解的,通过这样纵横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作者意图,给文章内容正确定位,从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