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骨干教师(心得):王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角色研究》
语文论文之骨干教师论文:王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角色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角色研究 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是教育理论的重要问题。对师生关系的不同认识会直接导致教学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问题上的分歧,从而对教学实践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现代开始,教育史上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派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另一派是以卢梭、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他们的理论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偏颇。只注重教师的传授,便压抑了学生的能动;只注重学生的自主,教学便容易失控。近年来,我国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与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在探索中,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不仅是从认识上还是方法策略等方面达成了许多共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又应如何恰当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怎样的角色?教师应怎样体现这一角色?如果从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提高课堂实效,影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 教育者的主要职能历来是以“教”为主。“教” 是教育者给学生以影响的过程,教什么呢?教育的发展至今,现今的"教"是否包含这样三层意思。 一是传授知识,传递思想。这层意思就是自古以来大家共同信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意思。的确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受过专业教育和培养,有着丰富的、广博的知识和经验,掌握教育和教学的规律。他们有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的,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以最简捷的、最有效的方法获取大量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少走弯路,少走错路,比较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二是启发诱导,感化影响的意思。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明显标志。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的含义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在的课堂教学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十分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精神。教师的职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正式的职能外,他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第斯多慧也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在学习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平等一员,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在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并保持学习的热情;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学生逐渐领悟,从学会到会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是教师设计特定的教育环境,学生通过协作、交流、求索、实践等进行学习,这个“教”是“教化”的意思,是生生互教,这是教的含义的又一次扩展,它将使教更生动活泼。当然,此时生生互教的课堂学习并不是排除教师的作用,教师的行为是一种隐性行,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中心,以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为指导,通过精心创造宽松的学习气氛为学生设计发展台阶,设计指导环节,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师这个主导,应该是促进学生主动实践,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导。这就要求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是教育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鼓舞者、引导者。 阅读教学课堂中,如果按照教师在课堂的行为方式把上述角色划分可以概括为:呈示行为中教师是指导者;对话行为中教师是引导者;练习行为中教师是辅导者。教师的主要职责将从“教”转换为“导”,在指导、引导、辅导中,导学、导读、导悟、导思、导疑、导动机、导兴趣、导评价、导课内外结合、导创新精神…… 一、呈示行为的指导者 呈示行为是着眼于教师呈示知识与演示技能为主的行为。教师要体现指导者的行为,应是: 1、组织者: 课堂教学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教学过程的各要素要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课堂上的各种联系,都需要教师进行组织、协调、沟通,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有效的进行组织。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前,分析教学情景,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并估计有效性和可能的效果。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控制教学进程、反馈、维持或调整教学行为。在具体教学活动结束之际,检查评价教学效果,并采取相当的补救措施。具体活动之后,进行深入的反省和总结。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根据情况的变化,因势利导,启发得当,从而使学生在困惑时启迪思路,在体会肤浅时,导向深入,在理解错误时,引向正确。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越灵活,教学机智掌握的越好,就越能提供给学生最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成功的机会,教学效率就越高。 2、传授者: 作为特定社会角色的教师,是因为学生的需要而存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传授知识的渠道虽然多种多样,但应当肯定教师的讲授是必要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正因为有了学生听,教师的讲授才有了价值。教师的讲授是教师跟学生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和基本途径。讲解是传授最直接的一种形式,讲解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当然,这里的传授我们反对说教式、注入式、灌输式,置学生于被动的状态。教师的讲授应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密切结合学生思维,既讲知识,又讲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方法,讲学生之所想,教师的讲解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阔,越来越活跃,并产生投身教学活动的强烈欲望和积极行动。边启发边诱导的讲解,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作为传授者的教师,讲解一定要讲究一个“精”字。要精心设计传授知识的全过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文章的精华,精当的方法,切实帮助学生排除知识、思维、心理障碍。 作为传授者的教师,讲解要讲在点子上,讲在关键处。叶圣陶曾说:“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着眼讲清学生不懂的地方,似懂非懂的地方,可以引起误解的地方以及应该掌握而忽略的地方。即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的讲解,目的是为学生铺设理解的桥梁,教师在此,并不是真理的宣告者,而应是学生寻找真理的引导者,为他们寻求真理,铺设道路,讲他们在寻求中的障碍,起到扶一下,拉一把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探索。 作为传授者的教师,讲解要把握好时机,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要有灵敏的感觉,善于捕捉不期而遇,稍纵即逝的来自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快速反应作为传授者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讲解要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所讲授的一切都应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切肤之感,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当教师对他所讲授的内容融会贯通,如同己出,才会对学生产生心灵的影响,才能给予学生广博的文化渲染,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就会成为师生共在的生活。 作为传授者的教师,讲解的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有时要举一反三,有时必须引用旁证,介绍背景。教师教学语言的选词用句应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但应注意教师讲解的深度要适可而止,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中知识安排由浅入深,循环往复的特点,特别是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允许学生只了解基本意思,不宜挖掘过深,要求过高。 教师的教要真正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我们提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寓讲于读、寓讲于说、寓讲于做、寓讲于演、寓讲于画……学生能看懂的不讲,学生能做到的不教,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切实改变课堂上学生“金口难开”、“君子动口不动手”“思维冬眠”的状态,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师生共同学习的环境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对话行为的引导者 对话行为指着眼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行为。师生互动行为可分八种:师与生个体、师与生小组、师与生集体、生个体与生个体、生个体与生小组、生个体与生集体、生小组与生小组、生小组与生集体。前三种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显性行为,后五种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隐性行为,是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显性行为。课堂上我们追求师生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式交互状态。课堂要像一溪活水,学生的思维就像水中的微波,教师要善于集波成浪,并善于把浪再打向全班,让全班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教师在这之中充分体现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体现引导者的角色,应是: 1、启发点拨者: 我们习惯把学生看作是接受教育的被动者和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依赖或服从教师的学习者,而实际上学生是具有主动应答、选择、发现、思考、行动、反思等需要和可能,具有关注和要求自己向上的主动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教育的任务是把这些需要和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真正把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则要在“导”上下功夫。在阅读课上,教师应引起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积极思维不中断,并不断迸发新的火花。 启发引导得当,直接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时机把握上,课文的导入,每一环节或不同内容的过度,学有疑惑时的导向,教师要给学生做个提示,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去阅读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读、讨论等,教师要指出要处,揭示要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组织形式上,增多互动形式,在生生、师生互相启发中学习。学习方法上,灵活多样,教师要多组织学生朗读,表演,讨论。教师的启发点拨要使学生兴趣滋生,愿意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吸收,自己消化,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自知。” 作为启发点拨者,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导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固然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必须传授知识,但传授知识的目的并非单纯的输入信息,而要教会学生如何能动的把握前人留下的科学知识财富,以及如何创造性的运用这些知识财富去认识、分析和解决自己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教学中我们不是要“点式”的向学生传递现成知识,要把知识活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未来学家阿尔义.托夫勒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在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整个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的创造条件,传授学法,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最好的学法是让学生通过内心体验与创造去学习,学习中我们提倡让学生多多自悟。可以抓住教学中的几个大的教学环节思考、分析、归纳,悟出学习某个知识点的方法;可以在学习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得出某个知识点的学习方法;可以在学习中通过比较分析找出规律;可以在学习中,可以借鉴已掌握的学习方法,采取调整、补充、重组等办法得出新的学习方法;可以在同学学习发生困难时,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可以分工协作,互相补充,最后集体得出结论的方法…… (2)、导读: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就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重要的一环。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通过再造性想象,能很好的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我们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议,边读边想,抓住关键句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善,寓分析于朗读之中,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再通过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掌握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此时教师的导是有讲究的,教师的导要切实为学生的读服务,教师导的语言应激起学生的疑问并引起他们马上读书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导的语言也可以把学生带如一种境界,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教师导的语言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联系上下文、课内外读书……。教师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和能力,用短、少的语言文字把学生带进要自读的内容中去 导读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整体感悟、体验、比较中读书,在丰富的想象中读书,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言的融合、整合中读书。课堂上我们力求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创设尽可能多的机会,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读书活动。语文教学中,还应较多的采用讨论、朗读、欣赏的方法,让学生不仅理解、吸收知识,更重要的是可深入到文字描述的意境中,产生一种心灵的体验,自然而然对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的构成及语言的规律形成感悟,在此过程中逐渐的获得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在体验中读书。 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不能仅仅培养学生解读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信息收集、综合、提要等学习技能。除此之外的自由读、默读、浏览等各种形式的读都应在教学中给予高度的重视。 (3)、导悟: 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说:“悟的过程就是通过观察语言文字,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十分注意引导学生领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对语言的领悟、感悟、感知、感受,这是学生对语言的悟性。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逐步的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悟性,有了这种悟性,必将迁移于表达,使学生懂得分辨语言中的优劣高低,逐步达到准确、得体、生动的运用语言。 (4)、导思: 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 要引导学生认知性阅读思维。对阅读材料客观梳理,能认字、解词,通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大意,情节结构,根据课文注释回答问题。教师此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思维的海洋中锻炼,鼓励学生独立实现知识的迁移。 要引导学生理解性阅读思维。这是在认知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是认知发展的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这个层次,要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综合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通过教学创设,比如小组研讨印象深的句,比如教师设问,使学生静下心来分析字词句段所表达的含义,并能综合不同观点梳理思维,概括出阅读材料的重点。 要引导学生评价性阅读思维。它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表现的思想给予主观评价。它是学生跳出阅读材料之外对阅读材料各方面进行冷静思考的思维过程。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教师此时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引起学生的思维的又一次高潮,这个环节是我们很好的落实新大纲的重要的一环。 要引导学生创造性阅读思维。这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阶段的思维系统。学生在这个层次要会提出新问题,发展新意见,作出新答案,解决新问题。阅读中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诸方面的思考问题,并在多种思路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思路。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们思维的对象越明确,越富有吸引人心理定势,思维就越积极,定势效应就越频繁。多角度提供启发,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合成灵感,产生突如其来的、富有神秘启迪的令人豁然开朗的、极其罕见的思维境界。我们追求学生具有立体、动态、多元的综合思维能力。 (5)、导疑 质疑是通过提出问题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也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是问号。”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基本训练。 要让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要学会在关键地方质疑,如抓住题目质疑;抓关键词语质疑;(关键词语是指能够表现中心,论明事物特点的词语。)抓关键句子质疑;(关键句子是指文中的重点句,难理解的句子。)抓文中的修辞方法质疑;抓段落之间的联系质疑;抓关键的标点符号质疑;还可以从句、段、篇的主要内容的角度质疑,从文章中心角度质疑,从学作特点质疑等等。 质疑是一种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引导,切不可把质疑走过场。质疑后,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梳疑、解疑的能力。在梳理问题之中,学生的思路会更清楚了,学习时会更集中、更有效的进行学习。 2、激励鼓舞者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个人不受激励,只能发挥20%-30%的能力,正确激励鼓舞,人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以至更广。激励的意义还在于他是一种引导、教育和管理,是从主体的需要出发日积月累地熔铸出一种奋发向上,坚韧不跋的人格品质,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随时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进步,使学生在学习进程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教师作为激励鼓舞者,可以促使他们出色地完成看、听、写、读、议、练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进而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1)、导兴趣 学习兴趣是激发创新性思维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常设法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花,诱发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古人云:“童事之情,乐嬉戏。”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生动、典型的例子,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练习形式,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实践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2)、导动机 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因素对阅读过程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动机,也就有一定的阅读行为。”人们平常一说到学生的阅读动机常常是从阅读材料或外界的要求去考虑。其实从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来说,学生的阅读动机主要来源于他的成就动机。如果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体验到成功,并且经常体验到由于这种成功所带来的愉悦,那么,他就可能形成一种很强的和很稳定的成就动机。现在的状况却是,学生从开始读书便扮演无知的化身,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长此以往,学生便很少会想到凭借自己的力量可以在阅读中得到成功,他们会处于被动状态学习,阅读过程很少有成就感,他们的阅读动机也很少被激发出来。 导学生的阅读动机要注意学生的阅读需要、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阅读情景…… (3)、导习惯 如果一个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就会全神贯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现代教育学生观也促使教师的着眼点应从教材转向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4)、导评价 首先要引导学生自评,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节和监控,通过对学习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学会学习策略,并运用学习策略主动的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明确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培养并发展元认知。 学习要看过程,这是现代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的过程,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等等,通过评价来引导或矫正学习的进程。 3、开拓创新者 (1)、导课内外结合 语文课堂的生态环境与学生的课外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生活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课内的语文学习是主体,课外的语文学习是补充,语文课堂是没有围墙的。我们的课堂上,一方面要切实利用好“例子”,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学习课,作到当堂学习,当堂消化,当堂理解,当堂巩固;另一方面,要扩大阅读的面,阅读作品是一种间接的生活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可以从中吸取民族的文化精髓,加强文化底蕴,提高语言修养。我们还要注意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提高,还要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活动,增加学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应用语文的机会,使课外活动自然的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2)、导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智力活动,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从小学语文教学来看,创新教育是指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在系统的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品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活动。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的、必要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就是要求学生不是被动的掌握现成的知识,而是积极的开动自己的思维机器,主动参与到对知识的内容与形式的构建中,设法从个体水平上去改造、重组认识对象,努力赋于它一些独特的东西。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句话告诉我们,时时处处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练习行为的辅导者 练习行为是指着眼于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采取辅导的行为。教师要体现辅导者的身份,应是: (1)、合作者 教学是一旨在引导学习的师生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学习是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的技能,也是形成合作和交往的过程。合作是学习的主要推动因素。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的实行等距离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关爱,都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新的教育活动观强调双边共时性,在师生共同参与,多向交流中进行学习。“学生很活跃的去寻找知识,解决困难,贡献他所求的知识,先生不过站在旁边的地位服务、指点而已。”这是陶行知先生所描绘的理想境界。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蹲下身子和学生交谈,和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探索知识的一员。“把教你学”改为“我也学”。另外,课堂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气氛,也是教师体现合作者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微笑的走进课堂,和学生情感交流,成为学生愿意交往的朋友,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开拓,学生的求知欲得以满足。 (2)、倾听者 教师是否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角色 (3)、鉴赏者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而发展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生潜能的发展与实际本质的展现。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鉴赏学生的行为,促进他们的发展。教师要真心诚意的作为一个鉴赏者,赏识学生的所说、所做、所想。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间的积极的建设性的互动,学生间的不同组合的双向互动,课堂中心呈多元、动态变式,使课堂上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扩大了单纯的听者、说者、思者等角色,从学的领域扩展到教的参与。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指导者,也成为了学者、思者、听者。教师作为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听课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组织者,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为学生的智慧和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教师在这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课堂也应该成为教师创造性才能和智慧充分发挥的舞台。教师要创造性的组织整个教学过程,让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在与课堂环境的交融中增长见识,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是多层面的。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中超脱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复合型教师的角色。教师承担多重角色,宗旨只有一个,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