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心得)之浅谈如何利用“问题探讨”培养学生能力
化学论文之浅谈如何利用“问题探讨”培养学生能力 浅谈如何利用“问题探讨”培养学生能力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例析如何利用“问题探讨”培养学生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观察、识图读图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关键词:问题探讨 学生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课程目标确定的能力目标包括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尤为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每一节都以“问题探讨”专栏开始。该栏问题除出自科学史外,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头脑中发生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完成知识的构建,同时也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所问问题均有一定深度,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问题探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五个方面例析如何有效利用“问题探讨”来培养学生能力。1. 有效利用“问题探讨” 中的图像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识图读图能力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结构的门户,是学生发展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思维能力的基础,更是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本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独到作用。“问题探讨”专栏提供了很多观察的图像,如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问题探讨”提供初中生物实验中曾经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过的几种细胞,笔者首先让学生讨论、交流有几种细胞并说出各种细胞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更深一层地思考造成细胞不同形态结构的原因及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又如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问题探讨”提供了雌雄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组成图,笔者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的数量关系(大部分学生可以观察到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然后再提示学生观察两者的形态关系(部分学生想到配子中的染色体好像是从体细胞的每对染色体中抽取一条组成的),然后笔者再提出:“配子可能是由体细胞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 (部分学生联想到有丝分裂的结果是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没有变化,所以不可能通过有丝分裂产生配子。)由此笔者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减数分裂。有效利用插图,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更在于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从观察现象到思考本质,循序渐进,层层剖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图表图像以其独特的检测作用,一直是高考试卷中的热点和亮点。“问题探讨”专栏提供了很多图表。如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问题探讨”中 “组成地壳和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种类上比较,然后再从表中提取数字信息,学生很容易得出两者的组成种类相似,但含量有差异。又如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 “问题探讨”中“生长素的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图表”,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横、纵坐标的含义,然后针对根、芽、茎三种不同器官分析曲线的走势,尤其提醒学生注意转折点、与横坐标的相交点所代表的含义,而且还要训练学生用准确的专业术语描述变化趋势。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应用图像图表,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识图、读图的能力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的能力,除此以外,应用图像图表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绘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提高,提高学习效率。2.有效利用“问题探讨”中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新教材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有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些“问题探讨”从日常生活中一些熟视无睹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如教材必修三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问题探讨”提出:“1.一株放在窗台上久不移动的盆栽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 2.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这株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这种改变有什么适应意义?3.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的细嫩部分还是成熟部分?” 笔者提前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开展发现式探究活动和课外探究。要求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亲自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记录结果、在课堂上表达交流。学生只有通过亲自操作,才能真正领悟科学家研究科学时运用的方法,才能真正领悟设计实验时所遵循的科学性、可行性、操作性、经济性等原则,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且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3.有效利用“问题探讨”中的社会热点,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问题探讨”的热点问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必修一《分子与生物》第一章第一节的“问题探讨”选择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这一学生亲身经历、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例;在“细胞的癌变”一节涉及到晒太阳对人体有什么好处?日光浴的利与弊?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就联系到“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或亲子鉴定中的作用;在“DNA的结构和复制”中联系到北京中关村的DNA雕塑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印章的制作等社会热点问题。笔者的处理是以小组为单位,提前让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在课外搜集整理相关信息,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学生搜集的资料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表达交流能力的能力,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4.有效利用“问题探讨” 提供的生产、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求教学应“重视与现实的联系”。所以新教材设置的“问题探讨”栏目多数从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与科技发展等现实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如有些“问题探讨”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如教材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的“问题探讨”提出:“假设‘模拟草地’为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图中每个红色圆点代表一株蒲公英,绿色三角代表其他植物。请问:怎样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笔者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理解的程度,想出估算的办法,但所估算出的数值却不一样,到底谁对谁错呢?这样就自然地引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从而发展学生自我解读教材、自我理解的目的,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的“问题探讨”涉及到一个品种的奶牛产奶多,另一个品种的奶牛生长快,要想培养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在“伴性遗传”一节涉及到的红绿色盲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又如必修三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问题探讨”中,展示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学生通过阅读化验单,分组讨论,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稳态失调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从而形成自我保健和关爱他人的意识。5.灵活改变“问题探讨” 的知识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问题探讨”中提出的问题不一定要一一解决,也不一定要在课堂上解决。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有的创设情境,预留悬念;有的课后作业,动手实践;有的转化形式,课中检验,如有些蔬菜大棚用红色或蓝色的塑料薄膜代替普通塑料薄膜,有的温室内悬挂红色或蓝色的灯管。讨论: ①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 ②为什么不使用绿色的塑料薄膜或补充绿色的光源?教师把这些问题改编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综合题,课后检测,不仅巩固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总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灵活运用,合理、充分地挖掘教材,从而达到有效教学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周丽威等.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能力结构的研究.生物学教学2008(2):14-15.《高中生物教师教学用书》必修一、二、三.《高中生物学生用书》必修一、二、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