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更新教育理念 促进教改实践──《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实施体会
历史论文之更新教育理念 促进教改实践──《历史与 社会》新课程实施体会 2002 年 8 月,我校地理、历史教师有幸加入了《历史与社会》新课 程改革的首轮实验教材的试点队伍。这次新课程改革对于广大教师来 说,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我校在教研员和各级 领导的带领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座谈、研讨和观摩。通过培训 与教学,我们逐渐更新了理念。在近半年的教改试验中,我有以下几点 体会和思考。一、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深挖教材内涵,灵活运用教学 方法(一)根据探究式活动编排新课的顺序新课的教学顺序不必拘泥于 教材的编排顺序,应根据学生实际,围绕学生易理解、易掌握的逻辑顺 序来安排教学内容,做到融知识、能力和实践于探究活动过程之中。比 如,在讲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时,我没有直接按教材顺序 去讲,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移到本单元教学的前列,这样有利于本单元其他知识的学习和学生能力 的培养。又如,《草原人家》一课,教材中先后安排了《现代化的大牧 场》《草原风情》两节,我把《草原风情》作为本课学习的切入点,先 让学生了解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风情,然后再引导学生了解澳大利 亚的现代化的大牧场。这样由近及远的编排顺序,便于学生接受。(二) 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1.合作学习法。(1)多样化的小组合作。课堂上 的合作学习通常以小组形式展开。对于大班额教学而言,小组合作学习 是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过程的最佳形式,也是保障课堂教学 活动既活跃又有序的最佳形式。小组成员组成应视本班人数及活动内容 设计而定。比如,在讲《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节时,我将全班分成 6 个 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进行组内民族资料的搜集工作。上课时,每组都展 示了各自搜集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服装以及其他实物)。所展示 的资料可以说是色彩纷呈,有很多资料在课上没有时间展示,只能利用 课下时间进行交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既促进了同学间团结合作意 识的形成,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进行“中国政区拼合图” 制作中,大组不利于发挥学生各自所长,我又将每个大组细分成 3 个小 组,这样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制作当中去,从而也增强了课堂的 教学效果。(2)小组内分工。能否吸引小组的全部成员参与到学习活动 的全过程中来是小组活动成败的关键,所以,小组内各自明确分工,各 司其职是至关重要的。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组内的分 工,也可以由小组内同学自行分工。教师在小组内指定组长、主持人、 记录员、中心发言人等职务,这样可使一些同学的领导才能得以发挥, 他们会成为小组的核心人物,而其他同学将自发调整自己的行为进行配 合。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 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仅如此,角色扮演还可 以使部分学生克服易害羞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比如,在讲第五单 元第二课《身边的故事》中,《走进家庭》一节时,我安排每个小组分 别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搜集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资料。在课上展 示时,各组气氛活跃,尤其是负责近现代时期的小组,他们以时装模特 的形式展示了近现代服饰,并伴有主持人的讲解。又如,在讲第二单元 第二课中《气象万千》一节时,各组学生分别扮演生活在不同气候区域 的人们,去描绘当地的特点,并及时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一组扮演的 是来自热带沙漠中的人,他们在介绍完自己生活区域的气候特点时向同 学们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用头巾裹头,穿浅色的大衣服 吗?” 这样一个问题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各组纷纷讨论,气氛活 跃。其他小组也不甘示弱,分别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提出相关问题。在 学习人种时,各组又扮演不同肤色的人们。在讲地图语言时,我请三位 同学分别扮演比例尺、方向、图例,让他们介绍各自的情况。这样的学 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一定 的锻炼。3.竞赛辩论法。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确定此方法。在讲《季风 的影响》时,我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我把全班分成两组:一 组为正方,主张季风利大于弊;另一组为反方,主张季风弊大于利。双 方课前搜集资料,课上进行辩论,辩论双方有理有据,课堂气氛非常活 跃。通过辩论,学生对课上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同时,学生的辩证思 维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在讲《国家和地区》时,我采用发展中国家与发 达国家进行辩论的形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4.社会实践调查 法。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参与社会 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适应这一要求,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 动手制作、社会实践等活动。比如,在讲第一单元第二课中《往来在区 域之间》一节时,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让他们到社区内的商店进行 调查,看商店所出售商品的产地、种类、价格并把它们记录下来。这一 实践活动十分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往来。又如,在讲中国行 政区划时,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在组内进行中国政区 图的制作,并进行拼合游戏活动。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学生自然而然 地加深了对中国行政区划的认识。二、改革评价机制,过程与结果并重 课程标准要求:转变评价观念,明确学习评价的重点,改进学习评价的 方法,避免用单一标准或方法测评学生学业成就。依照这一精神,本学 期,我校初一《历史与社会》课程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1.学 生课堂表现占 25%──课堂纪律 5%、资料收集 10%、参与社会实践 5%、中国政区拼合图制作 5%。2.开卷考试占 25%──教师拟定 10 道题目,学生从中选择 2~3 道回答。3.阅卷考试占 50%──题型以选 择、判断、识图、填图为主,试题内容是学生应知应会的最基本常识。 4.特殊加分:给参加吉林省小论文写作的学生加分。学期末,根据上 述四项为每个学生打出具体分数,然后根据总分评出等级。我们在评价 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更加关注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三、思考与困惑随着新 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我们更多关注并 加以认真研讨的问题。(一)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 的主体,也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但是,从现有教师的整体素质来看, 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工作负担重,并已习惯了依 靠现行的教学材料来教学,既缺乏思考与反思的空间,又没有把课程开 发看作是份内的事情,这是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产生偏差的重要原因之 一。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 师应该感受到这种挑战的紧迫性,努力提高专业技能,争取熟练驾驭现 代教育技术,尽量涉猎各个学科以拓展知识面,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素 质,这样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二)课堂教学应活而不乱,教师 应收放有度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变得平和了,教 学方法也变得多样化了,这使得课堂中学生的兴趣不断提升。但有时学 生难以控制情绪,造成课堂混乱。当学生过于兴奋、进入误区时,教师 要及时调控、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培 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在几个月的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我 深深感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必须尊重和承 认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共同出发点,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不断学习探索中争取更大的进步。 《试教通 讯·历史与社会》2003/10-11 合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