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论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班主任论文之论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班主任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赏识教育”是针对现行教育中“抱怨教育” 弊端而提出的以信任、理解、尊重、激励、提醒为思维方式的新的教育模式。本论文从河南平顶山市第二高级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在班级管理中尝试这一教育模式的实践,就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内涵和特点,原则,操作方法,以及实施赏识教育对班主任和家长的要求、优势分析和实施误区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从学生的情感需求入手,阐明了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本论文的研究,一方面对丰富赏识教育在教育方法论中的理论研究,扩大赏识教育的应用范围和社会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能够结合市二高生源质量较差的现实情况和特点,在班级管理中尝试运用赏识教育,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其特长,增强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市二高特色学校的优势,大胆创新,进一步深化教学教研改革,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走特色办学之路。[关键词]赏识教育、班级管理、教育心理学、个体差异素质教育 一. 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1.心理学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和成人对他的评价。他们的心灵敏感而脆弱,渴望成人的肯定,需要成人的鼓励、喝彩和掌声。即使是一句简单的称赞,一个关切的眼神,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鼓舞。赏识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心理学(马斯洛“需要层次” 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外,最重要的需要就是被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班主任通过关心、关注、表扬、赞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以激发其学习动力,挖掘其学习潜力,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证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远比智力因素的影响要大。2.教育学理论依据赏识教育是情商教育的基础,是一种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方法。赏识紧紧抓住了情感因素,因为人在兴奋的状态中大脑会产生类似吗啡的因素,刺激神经细胞的活跃,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这样,学习的效率会有所提高。赏识教育又是让孩子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人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的不同,个人的能力在类型、水平和早晚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从事同一活动,存在能力个别差异的人从事同一活动,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不可能使每个人都成为爱因斯坦或爱迪生。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它更充分地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主张对于那些成不了爱因斯坦而又最大限度地发展了个人潜能的学生给予同样的赏识,同样的赞扬。陶行知老先生曾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进而“小题大做”,给他们以鼓励信任、理解宽容、自物自励、完善自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成功的信心会促进其成功。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教师的赏识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教育规律和教育实践均证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教育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移植或给予的过程,只能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的。赏识教育通过激励、赞扬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从内心愿意学习、喜欢学习。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能唤醒学生内心的上进意识,进而由进步动机付诸于进步行动。这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思想。二.赏识教育的内涵所谓“赏识教育” 就是教育者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对被教育者实施教育,并且在教育的过程中,紧紧抓住被教育者所要发展方向上表现出来的优点、进步给予客观公正的肯定和赏识,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让被教育者在“我能行”“我是好学生”的感觉中走向成功。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赞扬肯定,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种由外到内的正向激励能满足人内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沉淀,就会积累成功感,就会种下自信的种子,而对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时期的高中学生更是至关重要。因为“赏识”正符合高中生渴望被肯定、被认可的心理需求,所以这种“你能行”的环境就能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赏识教育是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周弘老师所倡导的以赏识为基本原理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其主要的思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赏识教育是一种允许失败、承认差异的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校教育中,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就要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败,要坚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终有成功的一刻,要善于帮助学生在跌倒了之后再自己爬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享受失败。正是这种允许失败、不怕失败的观念和做法,使学生走向学习的成功。② 、赏识教育能激发学生潜能,满足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德国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那天,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学生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让学生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 ③、赏识教育并不仅是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概念里也有批评赏识本身是学生最渴望的精神需求,但在赏识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表扬、鼓励学生,也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批评教育。当然批评时要做到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学生在某种事上做错了,就一棍子打倒,全盘否定。赏识的批评要给学生这样的感觉:你仍然是最好的学生,犯了错不要紧(或失败了没关系),相信自己能改正。④ 、赏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忍耐力赏识教育在把做人权利还给学生的同时,把做人的责任也让他承担起来,也就是让学生在无形生命升华的同时,让他们的有形生命也经得起风雨的磨难。有人认为给学生无形生命的赏识太多,会让学生自我感觉良好,一旦在社会上得不到赏识就会适应不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把学生的无形生命比作一棵树,在生长之初,它接受的赏识多,所得到的养份就充足,成长就快,等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时,就能接受风雨的洗礼了。反之,若它接受的批评指责多,那它弱小的身躯就无法抵挡风雨了。而且,孩子深受社会的影响,始终处于社会与家庭、学校的评价之下,所以赏识是给学生力量,让他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三. 赏识教育的本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自我观念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或价值所特有的感觉、态度和评价,它是主管自身行为的一组心理历程,每个人把自己的一切愿望、爱好、信念、习惯都统统浓缩在自我观念里,组织和引导自己去处理一切与己有关的信息,从而成为个人经验的依据,认知的中心和与他人互动的起点,统摄整个人格,一个自我观念不良的人,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形成许多被称之为“自卑情结”的心理症状,这种症状不仅破坏学生个性的完整,而且对学生的认知会造成不良影响。赏识教育着力以各种小的成功强化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改善学生(特别是“差生”)所形成的错误的自我观念,进而以积极健康的自我观念推动整个人的精神面貌、情感状态及认知活动的改善,推动他不断走向成功。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学生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学生”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学生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应该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学生越来越坏。四.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①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育者(父母、老师)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②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生命)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③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④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能行”的心态中觉醒。⑤赏识教育的奥秘是让教育者(家长、老师)和孩子的生命觉醒,让他们两代人共同成长,让他们的生命状态得以舒展,孩子(生命)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⑥赏识教育是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⑦赏识教育是一种开发潜能同时保护孩子可持续发展资源(灵性)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唯一能让教育者和孩子共同快乐成长的素质教育。⑧赏识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充满生命力的教育,是让所有孩子欢乐成长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教育。⑨赏识教育的核心是爱,会爱,懂得爱——爱生命的全部!赏识自己是赏识教育的关键!⑩学会赏识的标志是善待生命。善待自己,赏识自己,热爱自己的全部生命和全部生活,它是生命觉醒的标志!五.赏识教育的原则 ① 全体性原则:赏识教育的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的需要,这要求我们应该平等的对待和赏识每个人,使全体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树立信心,体验成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均衡地享受温暖的阳光,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 ②差异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就像教育要因材施教一样,赏识也要因人而赏。不同的特点决定赏识点的不同,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细微变化,给予不同的鼓励和表扬,让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从而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与别人的差距。 ③客观性原则:赏识不是没有理由的乱表扬,而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依据一定标准而进行的,避免赏识的盲目性和偏颇。以正确的标准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原则,才能赏识得当,才能使被赏识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赏识点的选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做到合情合理。错误的赏识只会导致学生盲目自大,这就背离了赏识教育的初衷。 ④适度性原则:赏识孩子就要客观的分析和了解孩子的身心需要及心理状态,掌握好赏识的“度”。若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责骂,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懦弱或产生攻击性行为,对学习失去兴趣,破罐破摔。反之,过度赏识,会导致孩子骄傲自满,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遇到挫折将一蹶不振。⑤ 及时性原则:赏识教育要做到及时,迅速。当发现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或一点进步时,都要及时的给予表扬。错过赏识的最佳时机,再进行赏识其效果将大大减弱。只有在行为发生后及时进行表扬,才会起到强化作用。六. 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意义(1)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这时,他所需要的是帮助、安慰。而我们有部分班主任为了给学生以教训,往往采取比较严厉的批评。这种教育方法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不再努力,甚至反叛。若此时我们班主任能采取明智宽容的态度,比如:在考砸的学生面前,①你不能让学生泄气,所以要鼓励学生,要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能力和水平深信不移。②要让他知道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是常有的。③帮助他分析原因,克服困难。再如对闯祸的学生也一样,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班主任心中有了不良的影响或失去了信心,而此时班主任应与学生及时沟通,平息学生的惶恐心理,让学生感觉到他在老师的心里依旧充满希望。同时还可以举自己或名人在小时犯错的典型事例以教育,来缓解学生的心态,并鼓励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这不仅能让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能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成为知心朋友,同时使学生能更加珍惜一切,奋发向上。 (2)通过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都基本相同,但他们最后的成就都会大相径庭。这说明我们老师要懂得教育,懂得欣赏,不能对教育进行一刀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任何一个特长都要肯定,帮助发展,而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而我们有些老师在教育中往往会出现这种言语:“别做梦了,看你象这块料子吗?”“别异想天开了,管好你的学习,考上大学才是正事。”也许你老师的一句话,抹杀了一个伟大的创举。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学会欣赏,并正确引导,使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资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事实证明教师过多的严厉批评会让学生无动于衷,厌学情绪严重,使教学处于被动,研究证明,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样的环境正需要我们教师的经营,赏识教育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他都有上进的一面,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赏光点,这样学生会更加尊重老师,对于学习也更加有兴趣。(3) 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耐挫力,有利于转化“后进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赏识教育是不怕失败的教育,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磨炼,给其勇气,鼓励,使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并顽强地站起来,这一次次的尝试,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性、承受力,使学生能在失败中善于总结、分析,而不是在失败中倒下。大多数班集体,都有几个不听话、好捣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即所谓的“双差生” 。许多班主任教育他们时,总是绷着脸、目光严厉,振振有词地逐一指出其身上存在的种种缺点,然后一一要求其改正,并威胁如果没有改正,将报告家长、送校长教育等等。有的在教育过程中更是夹杂着如“真蠢”、“真没用”、“笨死了”等有伤学生自尊的话语。这些班主任想用自己的威严来下退学生,使他们变得温存驯良。但事实证明,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许多学生依然“死不悔改”。在教育无效之际,个别班主任甚至做出体罚学生的不当行为。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而赏识教育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宽容地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让这些“弱差生”重新得到“行” 的滋润,让他们时时感到自己是好孩子。只要他们在成长中觉醒了,巨大的潜能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4)通过赏识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赏识教育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以赏识学生为出发点,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长处和进步,以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向上的人生态度;善于尊重学生的意见,使他们不唯书、不唯上,敢于突破古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教学中引入激励机制;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使教师接近学生,走近学生心灵;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优点,培养其自信,激发其活力,让学生找到好感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自觉性、求知欲、上进心、创造性;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努力,愉快地接受教育;提高思想觉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获得知识技能,锻炼辩证思维。(5)通过赏识教育,可以有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有利于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有些班主任上班会课时,喜欢指出班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而对于班中存在的好现象却轻描淡写或者只字不提。他们认为对学生要求越严格,学生的行为就会越完善。我们认为:只有集体有了凝聚力,学生热爱集体,能为集体着想,其行为就会规范。每周班会课时,我们对那些做了好事、为班级争得荣誉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做能给学生一种感觉:班里的好人好事真多,优秀的同学真多,我也应该为集体争光。从而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和信心,增强集体凝聚力。另外,我们非常注意在集体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如上学期的班际篮球比赛,我在赛前便鼓励学生们,我们相对于其他班级存在着种种优势。使全班对赢得这场比赛充满信心。果然,比赛时,运动员们打得非常卖力,“拉拉队”更是喊破了喉咙,终于夺得了全年级第一名。我为这次获胜特意举行了庆祝活动,评选“最佳运动员”、“最佳拉拉队员”,并颁发奖品,表扬他们为集体荣誉而战的精神。七. 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的操作和调控技巧1.赏识教育操作注意事项(1)“赏识”要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其中课堂教学是赏识教育的重要场所。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营造赏识的氛围,创设赏识的情境,是取得赏识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学生渴望受到赏识,但不只是渴望受到老师一个人的赏识,他们想到的是一个集体或一个群体的赏识。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孤军作战”去赏识,是不容易奏效的,也不可能长久。这就需要以教师为主导,营造群体赏识的良好氛围,发挥班级的群体作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们可以系列活动为载体,为学生创造被赏识的机会,使他们在赏识中获得自信。例如在班级中开展了征集“凡人名言”活动、“我为同学找优点”活动…… 一个个不同形式的活动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也促使他们在展现自我的同时去进行自我教育。前苏联教育家彼得利斯认为:如果一个人已经具有了在自己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意志,并且他懂得如何进行自我教育,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对这个人的教育完成了。学生的大多数文化知识都来源于课堂教学,在校大多数时间也都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教育,所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其中,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学会赏识学生。我校杨耀武老师是一名数学教师,数学教学有一大特点是:一题多解。它既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作为老师,要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要不怕学生出错,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学得主动,同时还可能会取得意外收获。当学生的方法好过老师时,作为老师应虚心向学生学习,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参与性,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对成绩较不理想的同学,更要多发现他在课堂上的每一点进步,使他的兴趣得到提高,主动性得到发挥,避免使他成为遗忘的角落。 (2)“赏识教育”要有明确的导向性赏识就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本质中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因此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赏识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赏识后,其能力是以前的3——4倍。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就是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导向,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为原则,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和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赏识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性。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首先从大处着手明确了教育目标,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团队)精神作为首要目标,因为“爱国主义感情往往是成为学生信念和行动的基础”,“一个人只有热爱祖国,生命才有根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的注意力和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正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大,收效小。因此我们把传统节日的庆祝、主题班会、学校文化艺术节、学校运动会、大扫除等作为切入点对学生开展“赏识教育”,让学生在自编自导的活动中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为班级争光的过程中感受一个班级(团队)团结的力量,通过教师的鼓励和赏识让爱国、爱校、爱班成为每一位学生成长中必备素质。其次,我们把感恩教育——增进学生与父母的感情、尊重他人、关心社会作为重要的目标,努力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一个有爱心、一个有诚信的人。通过年级的家长会、老师的家访和家长的校访在学生的家校联系册中记录下他们成长中的优点,在与学生谈话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去阅读,了解自己真实的一面,让学生内心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让学生带着一颗感恩——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关怀之恩的心去学习,因为“知道感恩的学生会因体悟到自己的责任而加倍努力学习”。赏识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因此在赏识教育中,我们不能把赏识的目标定位于狭隘的成功,例如考试得满分、第一名、上名牌大学等等,给赏识教育抹上功利主义的色彩。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仅对社会毫无意义可言,学生未来的人生也将是黯淡无光的。(3)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①在语言上要有艺术性当我们的学生取得成绩时,往往会把激动、喜悦的心情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这时常听到这样的教育方式:“这次考得好不等于以后考得好”“虽然这次取得了进步,但离高考的目标还差得远呢”这种教育方法事实上造成学生很压抑。若改成:“祝贺你这次取得了好成绩,按这样的发展趋势,你的目标马上就能实现!” 效果就不一样。这不仅能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所以在教育中我们教师要多用肯定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像“你真棒!”“你能行!”“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在这方面注意一点,事情就做得很完美了!”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②在行动上要有艺术性 对学生的赏识有时光留在口头上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行动来让学生感受,才更具激励作用。例:在杨老师所任的数学教学中,有一名叫周勇的学生学得十分出色。为了充分发挥他在这方面的特长,杨老师就经常拿一些较难的题或值得探讨的问题与他共同研究、讨论,使他真正感受到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存在和这种能力被老师欣赏的自豪。另外像高一四班有一支篮球队,并具有了一定技术水平。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发展,班主任就经常鼓励他们多比赛。但作为高一的学生,他们对老师的这种鼓励表示信任不足,同时他们知道老师对他们更多的要求是学习、学习。为了增加他们的信任度,班主任就亲自加入到这支篮球队伍中去,并且实行能者为师,虚心听从他们的安排,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欣赏,同时由于老师的加盟,使他们能以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使水平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③ 在体态语言上要有艺术性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师生之间也许不适合用语言来交流,或者用语言达不到效果,这时老师的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也许就能达到所需的效果。例:在教育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每当他们完成一件事,他们总会用一种渴望的眼神想得到老师的评判。这时老师投一个赞许的眼光,或一个满意的微笑,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当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或很痛苦时,老师用一些安抚的动作更胜过语言上的安慰,能使学生尽快走出困境。(4)赏识教育要有耐心,要能持之以恒。我们部分教师对困难生的教育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鼓励、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学生的能力,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从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降低了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并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作为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并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准备。(5) 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教师的赏识是在传达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期望,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期望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期望会通过学生个人的认识活动,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自我观念,从而影响其学习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和一种爱,日积月累,学生就会产生力量和信心,就能自觉努力地实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要做到“赏识”的适时、适度,教师就要细心地观察每个学生,掌握他们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赏识教育”。下面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个案例:×同学性格一直很内向又很倔强,学习劲头不足,曾因上网吧打游戏而受到学校的批评。在班级的养成教育—— 找优点活动中,这位同学的进步非常大,学习动力也足了,对班级工作非常负责,能主动的关心帮助同学。有几次,班主任老师发现负责擦黑板和窗台的同学请了病假而黑板和窗台仍然保持得干干净净,于是就问劳动委员:“是谁在帮请病假的同学打扫卫生?”,答案显然就是×同学。此后我们就采用了特殊的表扬形式,先单独进行谈心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优点,后在班会课上、学习方法交流会上让他有机会表现自己,不断地让他树立信心,事实证明:这位同学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在学期末被评为校级进步显著学生。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同时赏识要因人的不同性格而进行不同的操作。例:对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要适当赏识,同时要多提新要求,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 “赏识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时机及时表扬或赞赏,在最佳时机肯定学生上进的表现,能强化和巩固他们的上进愿望。错过教育时机的赏识收效微小,甚至还会被学生误解为老师是为了表扬而表扬,学生就有可能变得消极。当然,我们在进行“赏识教育” 时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适度地加以表扬。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总能发现这样的案例:有一位同学一直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段时间他突然表现得很好,班主任借这个机会在班会课上对他进行了表扬。结果,该同学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这件事值得我们去深入地分析这位同学被表扬时的心理,他的表现只是一种偶然,不值得这样大张旗鼓地表扬,于是学生认为老师是为了表扬而表扬,让他很尴尬,其逆反心理让他对这种“良好表现”产生了厌恶。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和鼓励。而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学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只有把握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赏识教育,才能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2.表扬的技巧①表扬要讲究根据。表扬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能把道听途说、一面之词未经证实的东西当作表扬学生的依据。恰如其分的表扬催人奋进,让学生产生荣誉感、自豪感。言过其实、随意夸大拔高的表扬会导致学生的虚荣、浮夸心态,走向事情的反面。教师表扬学生,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切忌凭印象,想当然。 ② 表扬要有分寸。表扬的人或事不虚假、不搀水、不拔高、不压低。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多做调查研究,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了解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随时通过表扬予以肯定。表扬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表扬,达到鼓励先进,促进后进,实现共进的目的。因此,表扬前,教师必须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注意分寸,以便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表扬要讲究时机。当一个学生有明显进步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表扬,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当原来表现好的学生有停滞、退步的迹象的时候,要表扬学生过去的优点,让学生产生内疚感,明确教师在警示自己;当群体需要提倡某种行为时,要及时表扬身边典型,树立前进的榜样、赶超的对象。表扬要及时。关键时刻的及时表扬,常常是转变学生思想的催化剂,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 ④表扬要讲究场合。教师不能一天到晚到处表扬学生,也不能一天到晚到处批评学生,要讲究场合性。表扬学生的同时教师不能对比批评另一个学生,避免学生之间产生情绪对立;教师也不能今天大力表扬学生,明天又大力批评同一个学生,让人产生教师变幻莫测的感觉。 ⑤表扬要讲究对象。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表扬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表扬应以个别表扬为主;对性格外向的学生,表扬应以集体进行为主。对容易骄傲自满的学生,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对自卑心理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多表扬、经常表扬学生的优点、亮点、闪光点;对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有所进步的时候,教师也要实事求是的给予表扬,同时指出其努力的目标。还要根据学生情况,注意表扬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想水平、心理素质、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扬。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可采用肯定鼓励性表扬,对善于思考的学生宜用期望诱导性表扬,对外向型易激动的学生可用公开热烈的表扬等。⑥ 表扬要讲究方法。表扬要讲究效率的最大化,就必须讲究方法。表扬要具体,不能信口开河;表扬态度要诚恳,不能口是心非,不能明褒实贬;表扬的方式要灵活,不能千篇一律;表扬的语言要创新,不能陈词滥调。 八.实施赏识教育的有效方法1. 如何赏识差生⑴.赏识差生的开始---寻找闪光点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表扬,热情鼓励,让他们有成就感、自豪感,从而树立起自信心。为差生重树自信,使他们不至于“破罐子破摔”.因此,每接一个新的班级,都应不急于把差生抓来教育一番,而是细心观察他们寻找他们的优点、缺点,为转化他们寻找突破口。⑵.赏识差生的重要手段---谈心采用赏识教育与差生谈心,可以从其闪光点入手以此作为谈话激励的中心,引导其重拾自尊、自信,从而端正其纪律、学习态度。我校郭老师曾经教过一个双差生,名叫王虎,他人长得高高大大,很标致。但各项行为规范特别差,做了错事要找他,总连人影都看不到。日常行为规范总是不加理会,得不到流动红旗,同学们对他恨之入骨。郭老师找王虎谈话时,他一进办公室,就摆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等着挨批,郭老师对他说“王虎,坐下来,老师有话对你说”。他一脸疑惑地坐了下来。“老师新当你们的班主任,对同学们还不了解。你告诉老师你身上有什么优点?”“优点?我哪有优点,同学们不都全部骂我吗?”“怎么会呢?我觉得你身上的优点挺多的;值日生左娟个子矮,你就帮她擦黑板;体育课上,跑步比赛总是第一名……” 我把我开学以来寻找到的闪光点,都一一讲了出来。听着听着,王虎的眼神从疑惑变为感动,竟然哭了起采:“老师,我以为你一定也恨死我了……”原来,王虎因为成绩不好,从小没有母亲的关爱,习惯不好,受到同学的偏见。同学们给他起绰号,他因此产生逆反心理:通过违反纪律使班里得不到流动红旗来报复同学,郭老师指出他这种想法、行为的错误,鼓励他别灰心消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用实际行动改变同学们的看法。他连连称是,决心从此改正错误。⑶. 赏识差生最好的途径---赞赏法和激励法①语言赞赏法。课堂上用赞美的语言、激励的话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打消回答错误的恐惧心理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手段。班会课上应从不吝啬表扬赞赏之语、鼓动激励之词,不管学生怎么样,先找闪光点加以赞赏,再进一步提出要求。例如:“你的字真漂亮(优美),让人赏心悦目”、“你书法真好,老师为你骄傲”、“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老师很佩服你,你能分析的这么深奥,你真不简单”、“多想想,不仅能回答正确,而且能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加油!胜利属于你的”、“别泄气,再来一次,你一定能做好”、“高中生,已经是大人了”、“别放弃,再试几次,坚持下去准能行”、“虽然你失败了,但已经十分的努力,老师相信胜利离你很近了”、“你真有毅力,老师为你骄傲”、“你的课后小结逻辑性很强,说到了点子上”、等等。 ②体态赞赏法。即老师用肢体语言来表示对学生的肯定。首先,我们用拇指赞赏法。我国的一位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教育家周弘说:“ 赏识教育是密切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及时对孩子竖起大拇指,充分肯定孩子的每一次小成功。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自觉奋斗,努力成才。”由此我联想到在课堂上,也应该用拇指赞赏法,给学生以赞赏。每当任何一位学生完成了班级的一项任务时,我都在他们面前竖起大拇指,受到表扬的同学此时真的很神气。其次,我还用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激动的鼓掌来表示对学生的认可和欣赏。赞赏的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学生们学习更起劲,纪律更自律。赞赏不仅仅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体育训练,让学生学会赏识别人。人们通常有这种心理,不管受到任何人的赞赏,心情都会舒畅。在运动场上舒畅的心情会变成兴奋,兴奋促使他们不断努力,通过努力体育成绩就会“更高,更快,更强”,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见赞赏的喜悦能够引起成功,成功所引发的激励机制会促使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③目光赞赏法。用赞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学生只有树立了信心和勇气,才会敢于说、愿意听、喜欢练,才能进入到课堂的角色中。因而在实施赏识教育中始终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们,理解他们,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摆脱以前的只服从、只傻听、只模仿的习惯。树立有勇气、有兴趣、敢创新的信心,做课堂的真正主人。④ 榜样激励法.学生都有崇拜伟大人物的心理倾向,他们崇敬的对象有生活在身边的周围人物如父母、老师;有历史和生活环境以外的人物,他们对心目中所崇敬的人物会毫不怀疑地接受和仿效,并且作为学习、生活中仿效的榜样。针对这一特点,首先要求老师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对教育效果至关重要,学生对所崇敬的老师的教导言听计从,并且处处有模仿的意向。其次要把世界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伟人和科学家如:居里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勤奋学习的事迹介绍给学生,这对他们也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让学生知道伟人并不是天生就是伟人,他们在孩提时代有的还是出了名的"坏学生""差生",他们过去也曾有过一段不好的时期,但后来转变了。相信伟人的经历可以振奋学生丧失了的意志!他们往往会把自己投影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并且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希望,产生超越现在障碍的勇气。另外是树立学生周围的榜样,如本校、本班的先进分子,一方面扬声势、造气氛,并请先进者介绍先进事迹,激励其他学生效仿,向他们看齐,另一方面,在给予先进者肯定的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引导他们看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既激励了先进,又激励了后进。⑤.情感激励法.激励教育的指向是学生的情意系统,“感人心者莫乎情,” 学生的情感具有两面性,既有对现实否定情绪,产生消极伤感之情;也有对现实的积极肯定,激昂向上的进取情感。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注入情感精度,把自己的爱心与温情化作清凉的细雨,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把外界激励逐步转化为自我鼓励的内动力。在教育学生时,抓住时机,巧妙激励学生。有时运用学生对昔日的痛恨之情,使其吸收失败教训,警惕重蹈覆辙;有时充分利用学生获得成功时体验到的那种兴奋,让积极的情绪长驻学生心中。同时,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我总是从欣赏学生的角度同学生交谈,接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愿意把老师当知心朋友,吐露内心秘密。学生也在被爱护与尊重中感到老师的理解与真诚。老师从而窥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激励教育的最好契机。⑥.语言激励法.孙子曰:“赠人以言,重于珠宝,伤人以言,重于剑戟。” "说话"实在是一门很大的艺术,明明是同样的内容,可是却由于表达的方式不同,给予对方的感受也有些不同,比如老师对某个学生说"你的乒乓球打得很棒,但功课实在太差了!"无论谁听了这句话都会不高兴的,如果把表达方式稍微改变一下:"你的乒乓球打得很棒,如果功课能加强的话,那就太好了!"同样也明确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时却成了一句中听的赞美的话。即使学生的缺点不能按照原样说成是优点时,也有与其缺点相对应的并可以予以表扬的长处。例如:不管是绘画还是音乐,孩子都是不能注意到细小之处的,这时可以笼统地把作品说成是很有气魄的。可以这样给予表扬:"总的来看(听)很好,尽管还有一点不细致,但是却很生动,使人看(听)了很高兴!"此外,就是由于过于紧张,把琴弹错或画画错等场合,如果对学生说:"你过于紧张,是个胆小鬼,没出息。"那么不管怎样教,学生也是不会轻松愉快地去进行表现的,把缺点作为缺点直接指出来,反而会阻碍和扼杀学生的成长。如果用:"做得多好哇,这样努力下去,再一年的时间,就很了不起了,老师将会多么高兴啊!"的方式去激励学生,某些缺点是会随着学生的成长而逐渐被克服掉。⑦.理想激励法.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人所共有。对自己前途的思考和憧憬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不可替代和估量的动力。特别是处于花季的中学生,对自己的前途、理想的想象是积极的,也是多向的。学生是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要从小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制订终生的奋斗目标,学生高昂的热情尤其需要信念的理性支柱,只有坚定的信念,对胜利前景的确信,是进取精神强有力的理性支柱,有了这种精神支柱,才能不断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产生持久的学习行动。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积极肯定学生的美好愿望,引导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同时,也注重教育学生尊重现实,教育他们从实际出发,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自己完美人格的必要性,以及充分认识个性的差异性和社会需要的层次性,要求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要用平常心去对待,不要期望过高而不切合实际,避免产生失落感。另外在教育学生时,多说鼓励性的话;少说讽刺、挖苦学生的话,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⑧ 成功激励法.成功,能给人带来满足、幸福等美好的感受,从而激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增强自我效能感。向学生介绍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校友里和学生身边的成功典型,常能使学生受到启示,树立起“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的信心,激发起进取的力量。平时,我们一贯要求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具体要求,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争取超过以往、超过自己的榜样,争取更好。另外,在日常班级活动中,我们积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发展特长、体验成功的机会,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赞扬,也常能使学生受到鼓舞,树立起奋斗的信心与勇气,创造出更大的成功。⑨.归属激励法.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果感受到在集体中有地位,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加倍努力。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或纪律差,得不到老师、同学及集体的认可,往往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或自卑心理,个性畸形发展。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组成不同形式的活动小组,让每一位学生有职责、有任务,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这种形式,把每一位学生拉进集体中,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地位,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