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美术(心得)之以实践意义分析小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效应
美术论文之以实践意义分析小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效应 美术论文之以实践意义分析小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效应 美术论文之以实践意义分析小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效应 美术论文之以实践意义分析小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效应 美术论文之以实践意义分析小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效应 一、 引论。 爱美,是一回事,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能否善于发现美,却又是另一回事。正如法国有个雕塑家说过:“美到处都是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去发现美。”⑵即如何去审美。当今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我们可谓简单称为美育。“美育”一词最早是有法国的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他认为美育是人们对美的形象的对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的心灵,以达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并且作为美育思想来研究。之后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孔子、荀子到后来的王国维、蔡元培都在大力的提倡美育。特别是蔡元培指出:“美育者,应用于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⑶提出学校“要体、智、德、美”⒀四育并行的教育宗旨,对近现代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而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颁发文件,要加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和关注。“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德育工作在教学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美育是情感教育,德育是理性教育,应该说二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各司其职,又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在德育工作中审美教育也势必对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存在着重要的意义。 二、本论:小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效应 (一)、对美育和德育的认识 1、什么是美育,什么是德育。 初看起来,美育的内涵是不言自明的。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的重要途径。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美育的三种方式:(1) 对自然美的欣赏。(2)对社会美的欣赏。(3)最重要的美育方式是艺术审美,也即对艺术美的欣赏。 而所谓德育,是指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评价的一种教育。⑷它是学校作为培养道德素养主阵地。 2、美育和德育的区别 在现代教育中,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学生。很明显美育和德育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而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一般说来,德育侧重于讲道理和行为规范,审美教育则重在情感的陶冶,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塑造一种完善的道德人格。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审美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所以我们既应强调德育,同时也应重视审美教育,应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德育功能。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注意,在进行 审美教育时,德育为审美教育规定方向,它对美的标准、审美教育内容起着方向指导和保证作用。如果美的标准不正确、审美教育的内容不健康,那么,审美教育不但不能发挥德育功能,反而会对德育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真可谓“美能载德,亦能覆德”。 简单说两者区别是:前者是一种规范教育,注重培养个性对社会的服从;后者是一种解放教育,注重发展个性。前者主要通过说教、灌输实施,后者主要通过诱发、引导实施。⑸ 3、美育和德育内在的联系 虽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但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王国维说:“美学上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⑹把美系和伦理学用之于教育实践的德育与美育,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美好的世界。所以确切地说,美育与德育有着统一性,他们是相辅相成的。美和善都是一种社会价值观,都要以真理为基础,社会生活中的同一事物,同一行为,既可作善与恶的评价,也可作美与丑的评价,社会生活是离不开善的,善在美的后面,是美的本原,美与善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不论学习,还是做人,我们都希望“尽善尽美”。虽然美育和德育各有其独立的特点,但是,在教学中应相互渗透,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下一代。只有德艺双馨的人,才是有用的人。 (二)、小学生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存在偏差和困惑 (1)、对审美教育的误区性偏差认识以及造成的因素 ①、过分抬高审美教育。对于审美教育,很多人都对它有一个本质上的误区,尤其是认为这是一个具有艺术特色的词汇。是专门的艺术家做的事情,有些高不可攀。但是请不要忘记著名作家高尔基说,按天性说来任何人都是艺术家,都想把美带进自己的生活。人们对美的生活向往,对美的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也就是说任何都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的确,在农村小学,对于审美教育简直感觉是天方夜谭,抓好德育教育的同时做好成绩考核工作才是实质本分事情。对于新课改提出的审美教育似乎感觉是有些不可思议,也很难入手。比如,农村小学有些老师(尤其是老教师)非常不尊重比如美术、音乐、科学、人综之类的课程。他们感觉这些只是语数课堂之外的一种身心调节,如果自己上课就会片面的把这些课程改成自己所谓的主课,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真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②、对于审美教育的局限性认识。有些老师在学校教育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但是他们只是简单的把审美教育划为美术教育。认为美术教育可以代替为审美教育。但事实上个人认为在素质教育不断改革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下,学校审美教育已经不单单是几节美术科可以代替,或者说也不是简单的音乐欣赏美的审美教育可以代替,或者说是一个其他的个别学科教育可以代替。准确地说加强审美教育培养,是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③、本质观念差异。很多农村小学教师认为只有大学课堂才可以开设审美教育,小学课堂有必要进行审美教育么。认为小学进行审美教育也只是放个空壳做门面。做一些纸上谈兵的事情。事实上这样思想的老师从某个层面上来说自己也没有审美的能力,因此他无法辅导或者激发孩子的审美教育培养。 (2)、德育教育的残缺、困惑和迷茫 学校教育种德育教育肯定是每个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抓好德育是做好人的基础,做好德育是进行其他各项教育工作的前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也越来越认识到如果我们只强调“专”而忽视“全”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⑺ 如今,走进不同类型学校的学校,简单地进行一下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想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学习差的学生不思学习,不求上进,或沉湎于游戏,下课追跑打闹,汗水如水流;而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少是只顾学习,不问他事,以至于教室无人扫,垃圾没人倒,自私和势利充斥着他们的心灵。一个长期在某农村小学工作的五年级语 文 老师,由于长期劳累,终于病倒住院。再得知这个消息后,有个小男生赫然拍手起立,高兴地说:太好了,以后我不需要对着她背课文,背不出而被罚做作业了。如此“惊喜” 真是让我心寒。 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其原因何在?一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使有些学校淡化或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走上了一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死胡同。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学校德育的内容死板,方法单一,偏重于苍白无力的说教,很难被学生接受,更难抵御社会、家庭中的一些反面教育的影响。现今的小学大都开设了品社课,班会、孝敬活动课,制定了一系列的学生守则、行为规范,但其内容大多是学生要怎么样,而是不许或严禁怎么样等等,这样学生往往无法接受,不愿接受,或者表面接受而内心不接受。因为你在品社等课上和守则、规范中的规定学去做的,对学生不一定有吸引力,而禁止学生去做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当然会产生令不行,禁不止的教育后果。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彻底改变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3)、缘何在小学加强美育教育以提升德育教学的功效 前面已经明确指出,德育和美育是两个不同的内容,而又相辅相成,共同的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德育旨在提高道德理性,但很容易流于空头说教;审美教育旨在增强情感体验,但有时也容易表现出华而不实。因此作为学校我们主张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德美二育的综合效益,那么,它们各自的教育效果均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虽然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但是现在在素质教育这个大山的压迫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德育活动很多、内容很丰富,要求也比较高,但是德育的效果其实是微乎其微的。仔细的分析一下,其实我们缺少的是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活动,看待这些事物。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沿着美的踪迹,拍摄美的倩影,探求美的秘密,谱写美的乐章。对美的追求体现在每一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同样也时刻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当中。例如,刚刚懂事的孩子就喜欢穿好看的衣服,听大人的夸奖;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因为得了小红花而欣喜若狂;小学生、中学生更会有意或无意地欣赏和表现他们心中的美。 可是,现在我们的德育教学只是简单的叫学生去记得什么,知道怎样是对的,应该怎样做。这与我们教的文化知识的死记硬背有何区别?而教师呈现的德育内容只是一系列的僵硬堆砌,或者是伦理原则的纯粹逻辑的演绎学生学习味同嚼蜡,可想而知教育效果会怎样。 有的学生喜欢打架斗殴,且屡禁不止,不是因为这些学生会从打架斗殴中得到什么益处或愉快,主要原因恐怕是他觉得敢于打架斗殴是一种勇敢无畏的表现,可以让别人觉得自己有面子、有风度。这说明这位学生错误地把打架斗殴看作是一种美的行为去追求。 再如有的学生学着大人偷偷地吸烟,这也不是因为他会从中得到什么快感,而是他觉得吸烟有风度;有的学生喜欢在大家面前搞恶作剧,引起大家轰堂大笑,也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实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学生的这些错误行为,过去的思想教育往往局限于谈心、批评、或制定守则、规 范去要求学生去做什么、禁止他们不做什么,这种做法,就好像是用脚踢汽车想它发动一样,效果不会好。如果把德育的教育和审美的教育相结合起来就更加能够事半功倍了。 所以加强审美教育,让在享受中受到教育。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例如:培养学生注意礼貌语言,不说粗话、脏话,通常德育的手段往往是在学生守则或日常行为规范中规定:要讲文明、讲礼貌,注意使用礼貌语言,禁止说粗话、脏话等,用这些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有时学生就难以接受或真正接受。而运用美育这一手段,让学生了解注意礼貌用语,注意语言的纯洁、文明,是一个人美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风度,是一种荣誉,这样能引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三)、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效应表现方式 1、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如何与渗透审美教育相结合 很多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美育和德育相融合起来,合力实施,才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正如 蔡元培 先生所说:“美育与德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 ⑻那么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如何进行和审美教育渗透相结合呢? 首先是要遵循情感体验的原则。情感体验是审美心理结构与伦理心理结构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心灵的体操”。⑼其含义充分说明审美情感与伦理情感有着紧密联系。别林斯基说:“只有当理智和感情完全融合一致的时候,判断才可能是正确的。”⑽ 遵循这个原则,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只有将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要遵循德育教学的理想观念。审美观和人生观、世界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不注意审美的培养,那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不能树立;如果不注重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那么正确的审美观也将无从建立。所以只有注重两者的结合,才能培养他们既有高尚的道德理想,又有圣洁的审美理想,才能培养他们成为能按美的规律改造自身同时改造世界的一代新人。 学校美育和德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道德素质,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审美教育中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包含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而道德教育尤其应该重视审美规律的运用,把审美能力的培养纳入德育之中。这样,不仅有助于教育效果的评价,更重要的还在于促进教育方法的改革。运用形象的手段,培养受教育者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造就内心和谐,既有个性又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实施审美评价的时候一定要与德育教育相统一起来。 当然,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也不是相互代替。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要求学生做到的说成是美的,禁止学生做的说成是丑的,要求学生去追求美的,摒弃丑的,同样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要想运用美育的手段以达到德育的效果,首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认识、鉴赏能力。 2、审美教育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渠道 (1)、创造德育教学环境美 陶行知 先生曾说:“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学校的一砖一瓦对学生的成长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学校环境脏、乱、差,那么它只能培养出不讲文明、不讲卫生的学生。因此,学校应该重视环境硬件建设,使校园环境整洁美观。除了硬件的环境建设,学校更应该重视文化环境的建设,努力让学校中的让每条走廊、每块墙壁、每株植物、每个角落都会“说话” ,让这些原本无生命的事物,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先锋,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感受美的教育,浸润心灵。比如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1、伟人走廊,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与伟人并肩通行。学校在每个年级的走廊悬挂了在中国历史上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如:鲁迅、李时珍、毛泽东、陶行知……并在人物的旁边作了注释,介绍人物的主要事迹和贡献。学生们每经过一次走廊就是和伟人进行一次对话。这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人物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在学生心中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扎下了奋斗的种子。2、绿色走廊,使学生在行走中感受大自然的魁丽和无穷的威力。学校在综合楼的楼梯旁设置了绿色走廊,走廊上布置的是学生自己绘制的大自然的美丽图画,随着台阶往上,图片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美丽的大自然被人类破坏了,地球不堪重负,变得又黑又脏。这条走廊用一组组图片告诉学生,环境可以造就美,同样也可以带来灾难,环保教育就孕育在这条走廊中。3、科技长廊,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科技创新的力量。学校在校园围墙的东侧布置了科技长廊。科技长廊上主要通过彩绘的形式布置了学生的科幻画作品。这些作品或描绘科技创新成果或展现学生超前的想象力或刻画日常生活中科技知识的运用。同学们在活动时,在休闲放松时驻足观赏,不仅愉悦心情,还陶冶情操,科技意识的培养也蕴涵其中。通过这种软环境的创设,不仅使学校环境更加美观,更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各种教育尤其是美育的渗透,使得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的生活中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设计德育教学方法美 都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教学中深层的东西总是层出不穷,与我们自己预设的总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出入。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千变万化,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形式美中去感受,诱发美感,激发兴趣,进而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推动教学美的创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一个劣等教师给人奉送真理,一个优等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⑾作为课堂教学审美主导者的教师,在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观念、理想、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为此,必须形成不同于一般的、有别于他人并富有个性特色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善于发挥个人智能优势,勇于突破与革新,力求寻找最优化的教学方法,组成最佳教学结构,建立协调一致的教学方法群,以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科学美感。例如,⑿有位小学教师教学生学习“善”这个生字时,从字的外型上启发诱导:“‘善’是小羊口里吃着青草”,并以图示辅之;解释“渗透”一词时,则巧譬设喻地讲解道:“有半杯白水,半杯红水,我把红水慢慢倒入白水之中,于是红水就‘渗透’到白水中去了”。在这里,教学方法的新颖独创性,使知识传授由枯燥变为有趣,它在激发学生创造欲望,诱发学生审美情思方面的功效,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善” 这个德育词典里最典型的字的认识到识记就迎刃而解了。我想只要我们设计好课堂的教学方法,那么无论再哪个课堂领域,我们都能够有的放矢的做好与德育相关方面的教育教学任务。 (3)、培养德育教学鉴赏美 美育的又一职能,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地鉴赏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判断事物的美和丑,并且不断提高鉴赏美的水平。这种对于事物美丑的鉴别力,同样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只能在日常教育活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事实表明有爱美之心,并不等于就有了美学修养。世界纷繁复杂,中小学生往往分不清真假、善恶和美丑,有的盲目崇尚“哥儿们义气”,有的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暴力动作,有的盲目追求“流行”。由于缺乏对美应有的鉴别力和鉴赏力,难免会出现美丑颠倒,是非混淆的情况。比如:2008年3月,我校开展了“学雷峰,争做新世纪主人” 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不仅宣传雷峰精神,更注重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雷峰精神。在活动中,学校安排各个年级的同学通过实践活动来实践雷峰精神。一、二、三年级同学年龄小,动手能力差,我们就安排他们在校园中开展为老师泡茶,给贫困学生捐款等活动;高年级的同学走出校门,开展了整顿菜场环境、清除违章广告、清除绿化带垃圾等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同学们对雷峰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当我们把这些德育的主题系列活动开展深入,当我们再次问学生什么是美的时候,我想很多学生自然会说:我认为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4)、提高德育教师素质美 很多的时候我们把德育教师简单的归结为班主任,其实在学校里搞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每个老师无论他教何门功课,他在自己的教学中无形的会渗透着德育的思想。所以每一个老师都是德育老师,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就是要提高每一个教师德育教学的能力。 体现出一个人自身的综合德育教育能力素质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体态语言美,例如,在冬季教学中,教师不畏严寒、精神抖擞,表现出自信、乐观、泰然自若的体态面貌、仍然以高质量、严要求地完成各种动作示范与演示,由此不仅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体态印象,而且,又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学生的练习信心和勇气。如果身在其中的教师,精神委顿,动作敷衍、马虎,甚至瑟缩着身体将两手插于裤袋中,这种体态印象留给学生的是怕冷,是懦弱,根本就无美可言。 (二)、教师在交流中应体现语言美,语言是教学中组织教学,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简洁、明快、严谨、深刻、有激励性和感染性的语言形式,往往能够更好的达到预期教育效果。比如:如“请过来试一试”“没关系,这次不成功,下一次你肯定能行”“请帮个忙,谢谢”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会从内心接纳教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差距,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代的人。作为德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教师要言教身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有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端庄的教态、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才能做到自身形象与体育教学内容的统一,这样,教师在执行各个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 3、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培养兴趣,开发智力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马克思爱读文学名著,爱因斯坦常常拉小提琴,李四光谱写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作品,等等。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美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其不凡的“神奇力量”,激发了众多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渴望与执着;丰富多样的审美活动,培养和促进了他们的观察力,并引导他们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地鼓舞着他们攀登科学文化高峰。由此说来,学生个体通过审美修养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有才干,更有学习能力。 [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