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浅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平台的构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浅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平台的构建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浅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平台的构建 ‎ ‎  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梁 勋 ‎  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把地球撬起!” 这个“支点和杠杆”其实就是施展自我才智的平台。那么在政治课堂的教学中又从哪些方面去搭建好这些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将知识、能力、品格、信息、创造有机整合,从而真正作到教书育人呢?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  第一:巧设多向度情境平台,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得到情感体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少就是多的目的。‎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点燃思维的火把,它有一种巨大的内驱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和努力探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中采取单一的说教式来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欲望,也就难以达到培养能力,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巧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思维能力。‎ ‎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助多媒体构建情境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看、听、说、写、想、做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在动静结合中交替转换,从而使课堂变得活泼流畅富有动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增加,教学效果明显加强。例如:我在讲述“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企盼”这一内容时,我出示了一幅图片,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他是谁?为何下跪?‎ ‎  学生兴趣盎然,他们根据图片的色彩以及情景进行了大胆的猜测。‎ ‎  当我揭晓答案:这是前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1970年2月7日对华沙进行访问时来到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献花圈,当他伫立凝视一幅幅受难者浮雕,突然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息。”此时此刻,教室里一片唏嘘,学生们被深深感动。我趁热打铁追问同学们:面对一国元首下跪你有何想法?‎ ‎  学生们畅所欲言,有人说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勇于承担责任;有人称赞德国人有较好的反省精神,敢于承担历史错误,这因为他们的最高领导者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有人批驳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战争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也是一种很愚蠢的做法;还有学生警戒大家必须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努力学好知识技能为世界的和谐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等等。可也有同学认为作为一个德国总理下跪有点不雅,为何不采取其他形式?结果遭到部分人的指责,有同学高度评价德国总理的这一行为扭转当时德国的政治处境,是一种最朴实、最真挚、最高超的举措。我含笑点头,十分佩服这一群还是初中生的孩子们,我的教学目的也在学生的大胆思考与辨析中水到渠成了。‎ ‎  当然,情境的设计可以多样化,一幅图、一首歌、一个镜头、一段影视、学生自己的表演等等都可成为感染学生情绪,启迪学生智慧的资源。但是情境的设计必须讲究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切忌花哨,以免扰乱学生的思维。‎ ‎  第二:搭建具有发散性的问题平台,使学生在引人深思的问题中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 ‎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税的一种思维方式。体现发散思维的问题实际就是多向度的问题。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一个较好的具有发散性问题的提出,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景观,教室里学生思维的花絮让你目不暇接。师者,你会感觉到你不再是师,而只是他们中普通的一员,你渴望和他们共同畅游在智慧的海洋,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构建一些具有发散性的问题平台,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从多角度、多层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例如我在讲述科教兴国战略是时,正好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因此我提出:我国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  这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是有点难度,如果当场要学生回答,答案肯定是零散的,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再从多个方面整理出自己的观点。当再次上课后,我发现这一种有准备的教学充分锻炼和展现了学生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都准备了自己的答案,他们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畅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让我这位老师很欣慰,同时又让在坐的每一个人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  又如我在讲述我国的能源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50年以后我国除煤以外绝大多数能源都将面临枯竭,针对这一严峻的资源形势我们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合作,共同出谋划策,看哪一组的点子最多哪一组的点子最好。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策划,学生的答案可谓精彩纷呈,有的组说:应该在全社会开展环保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有的组说:应该开展节约资源的活动,增强资源节约的意识;还有的组说:应该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要不断探索开发新的能源来弥补现有能源的不足等等。这一问题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竞争的意识,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  第三:构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体验过程中发现情况、思考问题、采取对策。‎ ‎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政治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毕竟有限,而且理性的知识又太多。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直接认识往往是粗造的、浅显的、短暂的,要让学生真正把握知识就必须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反省所学的内容的正确性,激发学生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思考新对策,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构建有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走进社会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愧一种明智之举。‎ ‎  例如:当我们学习了党的基本路线后,大家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由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综合国力、生产力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发展。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坚决拥护党的这一路线,我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查,主要是从人们的衣、食、住、行、交通工具 ‎ 、地方财政收入等几个方面开展。学生们在实践调查中通过大量的信息的收集,欣喜地发现,他们的家乡与从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在精神生活方面,但同时他们也发现自己的家乡与发展较快的地方比差距还很大,而且家庭与家庭,地方与地方贫富差距在拉大。有些贫穷的家庭里,房屋破旧,四壁皆空;也有些人因医院收费太高,有病不敢去看病;还有些人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却交不起学费。针对这些现状,学生在感受到我国巨大变化的同时,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们国家怎样才能缩小这种贫富差距呢?什么时候我们看病医药费不再这样昂贵?怎样才能让考上大学的人都开开心心去上大学呢?‎ ‎  “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古人言:“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想正是由于牛顿对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上而不飞往天上的大胆质疑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也正因为莱特兄弟对鸟为什么能在天上飞而人不能的思考发明了飞机。那么,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生疑,同时又在疑中促“动”这就是一个让学生不断发展、成熟的历程,也是促进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历程。‎ ‎  综上所述,巧设多向度平台,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所“感”,在深思中有所“悟”,在实践中有所“动”,才能创造具有生命力的政治课堂,才能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