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浅谈小学学困生的学习引导
其他论文之浅谈小学学困生的学习引导 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环境的变迁,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合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现在的小学生肩上所承受的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负荷也越来越重,由于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导致一些学生成绩上不去,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小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孩子成长求知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差错与毛病,不能苛求他们十全十美,要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特长和才华,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因此研究解决这部分学生的问题,认真思考小学生学困生正确引导的方法对于学生本身的成长,家庭的幸福,学校的教学,乃至社会的进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更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小学学困生产生原因剖析学困生是指学习兴趣长期低迷,学习成绩长期落后的一类学生,其往往表现出对学习采取敷衍态度或排斥、拒绝行为等较为强烈的厌学现象,是一种对学习丧失信心后的后果。学困生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往往是个人、社会、家庭及学校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个人及家庭层面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过程中担当的不仅是孩子生命创造者的角色,也同样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应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使他们形成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没有持之以恒的意志。他们在生活中很少遇到困难,缺乏战胜困难的体验。一旦在学习上碰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退缩不前,甚至放弃学习,即自身缺乏克服困难的内驱力。从家庭层面来说,有的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思想,多批评少表扬造成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有的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言传身教的灌输给孩子读书无用的思想;有的父母没有给孩子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这些对于大多数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的兴趣日趋减退,最终对学习彻底丧失兴趣和信心。 2、学校层面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从某些程度上说学困生的产生,也有学校层面的原因。古代孟母三迁为的就是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差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往往造成学生厌学的心理,会使学生产生与老师对立的情绪以及严重的逆反心理。 学校的教学方式与教育体制无疑是很主要因素。如今在部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正在逐步减弱,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教学技术,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只是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工具;有些教师工作中没有以爱心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往往不注重学生的思想与感受,对犯有错误或成绩差的学生大肆批评、挖苦、讽刺甚至体罚、叫家长。有些教师常常忽略那些被贴上“差生” 标签的学生的感受,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无心的话语、一件平常的小事,都会使学困生敏感的心灵受到伤害,从而变得消极、自卑。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尊重,特长得不到发挥,感情封闭,思想压抑,长此以往,将产生真正的学困生,使得小学教育面临绝大的困境。 3、社会层面社会层面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由于网络的发展,如今处于信息爆炸和游戏爆炸的年代,大街上“三室一厅”比比皆是,从单机游戏,到网络游戏,欲罢不能,许多孩子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严重地影响了学习,伤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形成厌学情绪。网络信息繁杂,良莠不齐,小学生由于对网络所提供的信息的好坏无法正确分辨,因此有些孩子受到了不良网站的影响,并且大大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社会风气的好坏对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几年来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文盲大亨”等现象,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严重侵蚀,使得他们错误的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从而使得“读书无用论” 又有蔓延的趋势。由于社会上这种陈腐思想使得学生逐渐形成了不积极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对知识的追求长期缺乏动力,学习行为消极被动,学习兴趣及其缺乏,二、合理引导小学学困生的学习1、家校配合,净化学生学习环境学困生一般都存在严重的厌学心理,这种厌学心理往往是由于逆反心理和不正确的人生观造成的。家长某些不恰当行为,如过分溺爱、放任自流,或要求过严、态度粗暴对于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强的负面影响。因此学困生的家庭教育更要科学合理化。家庭的学习氛围对于学困生的进步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有些家长存在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态度,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恰当,这些都影响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家庭教育存在严重不足,有些家长自己不注重言行举止,酗酒赌博,有些家长对小孩学习存在无所谓的态度,有些家长对小孩敷衍了事,这些都造成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应有的家庭学习氛围。因此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自控能力等。 社会大环境对学困生的心理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社会大环境的优化和社会风气的净化不是几个家庭和几所学校所能达到的,因此家庭和学校这两大学生主要的学习场所要联合起来,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用真正的真善美的言行净化学生所处的小环境,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已有的少年宫、文化宫、博物馆、科技馆、体育场馆为学生组织各种活动,并积极开辟活动场所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他们学习知识、锻炼体魄、增长才干、陶冶情操提供方便。 2、因材施教,保护学生自尊心理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教师对学生的认可度、师生关系都是影响小学生自尊的因素。有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学习成绩有中度的相关,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受到好评,得到重视,自尊水平就会高。学习成绩不良,就会受到批评。不被重视,甚至会泛化到其他能力也被轻视,自尊水平也就会越来越低,进人了恶性循环。 学困生除了学习成绩较差之外,其与一般的学生一样,也有自己独立的个性,而且往往情况更加复杂。有的学生的厌学情绪来源于自尊心受挫折,而有的学困生则是由于不受重视学习自尊心严重缺失。因此,家长和老师不仅要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还要认真的了解孩子本身的个性,要尊重、保护、利用孩子自尊心理,正确引导和激发孩子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逐渐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使自尊心逐渐发展为强烈的上进心,让孩子积极热情地去学习。家长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少批评,保护和激励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的自尊心。教师更要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保护自尊心,激发自信心。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萌生着美好思想道德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最后排挤掉已有缺点的杂草。” 师生关系的自然和谐往往要遵循尊重学生的原则,老师不仅要承认学生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且还要尊重学生作为个体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自我愿望。 3、解放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把知识学好、学透,因此应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完成学困生的转化。学习兴趣是培养出来的,更是激发出来的。大多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感到单调而枯燥无味,特别是小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注意力又不能持久地集中。维持学生完成思维的内部力量是思维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特点,多层次、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动机,促进积极思维。 第一,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拨动其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教” 贵在善诱,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激发思维兴趣,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充满着对新事物的敏感与极其丰富的想像力的特点,精心设置悬念,每节课、每个环节都将新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因此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进而产生学习的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第二,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时应遵循基本的“跳一跳,摘桃子” 教育学原理,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教师一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的连结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中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层层设疑提问,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维,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并能得到一定的收获。第三是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以保证学生思维兴趣,逐步养成其勤思、善思的习惯,助其萌发创新意识。 4、激励评价,巩固学生进步成果学困生普遍自控能力差, 因此在转化过程中会屡屡出现反复。此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多挖掘学生性格、兴趣爱好方面,对学生的“闪光点” 不仅要充分肯定, 而且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优点,使得缺点慢慢离去。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教师不能急躁,简单粗暴的惩罚只能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 而要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仔细分析,了解事情的经过和学生的心里想法,这样既能更好地了解产生问题行为的主客观原因,又可以给学生一个“ 自省” 的机会,然后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教育,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从而真正的巩固学困生的进步成果。家长和老师在处理学困生的问题时,应经常换位思考,要多考虑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正确把握学生行为的性质,从有利于学生发展和维护班级的利益出发,选择合理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切忌简单粗暴,伤害学生。 教师一定要培养一颗永恒的“ 爱心”,以爱心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因为学困生更敏感、更脆弱,更需要别人的关爱。有些教师常常忽略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感受,使学困生敏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学生正是由于感受到了教师有意无意的“不喜欢”,从而变得消极和自卑,无力鼓起勇气、提起精神、唤起信心去克服困难, 就逐渐沦为真正的差生了。学困生就好比是受了虫害的幼苗,教师自然应该有所“ 偏爱”,要努力建设一种“亦师亦友” 的新型师生关系,要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对他们的教育要建立在充分的理解之上。当学困生有进步时,一定要多表扬多鼓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关爱的动作,都能像和煦的春风拨动学生敏感的心弦。当他们体验到了老师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更有动力更有信心,才能真正巩固学困生的进步成果。 5、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融入群体对学困生的帮助, 光靠家长和老师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整体的环境来配合。所以教师应凭借一定的手段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与之相宜的情境,帮助学困生融入群体。通过集体的力量,帮助学困生取得更大的进步,为集体这棵大树争光添“花”。班集体中团结友爱、正直向上的气氛会使学困生感受到一个集体的力量, 下意识地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其他同学们共同进步。学困生不仅需要教师的肯定,更需要同学之间平等的认同。 在学困生学习成绩一时难以迅速提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竞争活动,引导学困生先在其他方面进行竞争,以恢复其信心。如在课堂纪律、卫生、广播操、文明用礼貌等方面展开竞争,通过竞争,加强应付挫折教育,增强耐挫力。通过竞争活动,学生老师的正确的疏导、表扬和鼓励,学困生的兴趣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从而相得益彰。 总之,学困生的合理引导是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材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困生取得长远的进步,健康地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