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心得)之高中英语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英语(心得)之高中英语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英语论文之高中英语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 ‎  [摘要]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通过研究进行学习的过程。与研究性学习方式对立的概念就是接受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之一是小组合作。本文就小组的建立、学生的合作方式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作一粗浅的分析研究和探讨。‎ ‎  [关键词]小组合作    英语研究性学习    常见问题    解决办法 ‎  一、高中英语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概念的提出 ‎  在人的学习过程中,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都很重要,不可偏废。因为这两种学习方式在人的学习过程中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即使是专门的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时,都要学习别人的东西,借鉴别人的经验来构建自己的想法。从某种程度上讲,接受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伙伴。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高中英语同其他学科一样,之所以特别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接受性学习方式不好,而是因为过去人为地、过多地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方式,甚至根本不谈研究性学习。学生学英语只知道死记硬背,一味地机械操练,使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价值和地位在英语学习中完全处于边缘状态。而这种过多让学生进行接受性学习的做法带来的负面效果是极其严重的。高中英语中的词汇学习、语法学习等内容若只靠接受性学习这一种方式,座位是秧田式,教法是满堂灌,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水平大多数是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久而久之会形成一切 ‎  依赖书本、依赖别人,单一的、封闭的思维方式。这种学生今后走向社会不会具有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不会形成现代社会迅猛发展所需要的主动的、多元的、开放的思维方式,缺乏独立性和创造力,从而直接影响自身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高中英语教学中就显得日益重要。‎ ‎  依据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来划分,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个人独立研究,学校、班级、小组联会研究和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是指个人独立承担研究课题研究并完成研究任务,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它可以充分照顾到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独特的研究视角。但缺点是力量单一、孤军作战,缺乏研究的支持力量和互补性。学校、班级、小组联合研究是指在学校统一设立的主题下,班级承担下一层次的子课题;在班级子课题的主题下,小组再分解出下一层次的子课题,实施大联合式的专题研究。这种研究方式的优点是联合攻关,对主题的研究广阔而全面,且经过不断的轮回研究,其成果会形成系统,可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这种方式的缺陷是牵涉的学生太多,且对学生个体有一定的限制性,很难照顾到个别需要。小组合作研究介于前两种形式之间,兼顾了两种组织形式的优点,是任课教师和学生们经常选用的一种组织类型。‎ ‎  二、高中英语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确实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同学们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但在运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应仔细考虑以下常见问题。‎ ‎  1、分组是否科学合理 ‎  “小组合作学习”是利用学生间的差异进行互促学习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如果在分组时不考虑其科学性,势必会造成某一学生唱“独角戏”,其他成绩差的学生总是少言寡语,甚至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成为小组学习的盲区,或形成全组都无所作为的局面。因此,每组的成员数应控制在4—6人,太多会难以控制,太少则难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分组应注意将优生和差生或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适当搭配,恰当分工,优化组合,要缩小组际差异,以便能在组际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这样既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展开,又能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小组合作学习成效如何,组长至关    重要。对组长要进行培训,为了使合作气氛和谐,组长应平易近人,对组员诚恳友好,善于组织组员一起活动。‎ ‎  2、座位的排列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  目前大多数班级的座位排列都是“秧田式”,这样不利于师生的互动交往和活动的开展,其实教师可根据需要适当采用“半圆型”“圆形”“马蹄形”等排列方式,让学生合围而坐。这样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活动交往气氛,也方便教师观察活动的情况并进行及时的指导。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合围而坐从形式上为这种小组学习提供了方便。比如共同使用学习材料,小声交换意见,或用眼光彼此交流等。‎ ‎  3、教师的参与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  教师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学习目标的制定等,程序设计者、情境创设者、讨论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和评价者。教师在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既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又要能及时反馈,适当评价,遇到“卡壳”等情况时要善于启发和诱导。因此,教师要参与活动,但教师的“动”应协助学生的“动”,而不应是干扰,更不是代替学生。换句话说,教师在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对自己的反应。如有的小组本来气氛热烈,但教师到场可能会使原来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这时,教师就应该对他们稍作鼓励之后便马上离开,以利于该小组的活动继续进行。‎ ‎  4、是否在小组中进行了角色的分配 ‎  在小组的学习过程中,大家会你一句,我一句,各抒己见。但说过的话又很容易被遗忘,所以应指派一名学生充当记录员,否则在总结时可能会遗漏一些颇有见地和创新性的观点。记录员需要及时地记录同组组员的观点,并进行整理,以便于随后进行的汇报工作能做到条理清楚,更有利于其他组的的学生学习和借鉴。另外,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可安排不同角色,使之互补。除有的成员负责记录外,有的成员可以画图,有的起草发言提纲,有的负责检查等,注意他们在小组研究性学习中各种技能的培养。‎ ‎  5、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是否恰当 ‎  表扬和鼓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但应注意其尺度与多样性。过多单一的“很好”往往很难正确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也难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  如果遇到错误,不可一味地回避或只说“好”,也不应“逢错必纠”,要视其性质来决定是否纠错和何时纠错。对于对课堂指令理解有误和明显的语意错误,应及时纠正,否则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继续进行;而对于一般性的语音或语法错误,教师则可以在学生活动后再加以纠错,否则容易打断学生的思路,不利于他们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小组活动的继续开展,而且频繁的纠错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  6、学习的内容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  现在很多学生仍然习惯于“倾听式”‎ 的被动学习方式,而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而“小组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如果没有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就难以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设计一些有趣的、新颖的并且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如学习高一英语第2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时,可布置各小组如下任务:‎ ‎  ①制作世界英语分布地图,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英语的不同作用,再注上文字(英文)说明。这个任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它在世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广泛用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  ②编制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词汇对比手册。要求各学习小组要在组内交流各自整理的信息,扩大各自的收集,编制小组的《手册》。然后要求每个小组编排一个小品,展示由于两种英语的差异引起的误会。这个任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重视英美两种英语的异同,掌握两种英语的差异。‎ ‎  7、是否能够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  中学生的好胜心强,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既能活跃气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当然,教师要掌握好竞赛过程中的评分规则和灵活的评价手段,使竞赛始终具有公正性和趣味性。以高中课本第一册的第一单元“Good friends”一文为例,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争议性话题“What should a good friend be like?”在学生进行小组比赛的时候,教师则充当记分员,采取一个理由得一分的方式,得分最多的小组即为优胜者。‎ ‎  把研究性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用于英语学科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确立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改变“学为应试”的落后观念,让英语这种活的语言真正“活”起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如何根本性地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是个复杂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仍有待于同行结合教学实践作进一步探索研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