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浅谈中小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共性的培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浅谈中小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共性的培养

其他论文之浅谈中小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共性的培养 ‎ ‎  马克思指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如何在强调个性教育的同时,做好中小学生共性的培养;或者说,如何在强调共性教育的时候,培养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思考、有见地的相对独立的人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当下,孩子变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乖乖”、“小菩萨”。梁实秋甚至说,过去的孝子是孩子孝敬父母,现在的孝子则是老子孝敬孩子了。这样的孩子在家里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学校里的时候男孩子则是“绅士哥”模样,女孩子则是金枝玉叶,金贵极了。特别是现在,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娇惯让孩子自我意识特别强,在学校里也表现出极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意识,凡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规则、谦让、秩序等意识较差。为此,作为中小学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张扬孩子的个性,让他们有想法、有主张、有见地、有思想,具有创新性;一方面又要教育孩子们遵守各种规则,具有共性意识、集体意识,尊敬师长、尊重他人、团结同学。但是,现实情况是,一部分教师在培养孩子共性教育的同时,抑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忽视了个性的培养,使之过于呆板谨慎,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或者说孩子有太多的共性,被集体同化;而另一部分老师则过于地张扬孩子的个性,使一些孩子的共性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培养,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欠缺必要的社会伦理价值和秩序。因此,处理好中小学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教育问题,从某种意识上可以说既是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又是各位教育工作者旁骛责贷、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不过,如何处理好孩子的个性与共性教育,既能保障个体自由的实现,有能促进规则的完善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任何忽视个性和共性的教育的都是失败的;任何处理不好共性与个性教育中关系的教育者都算不上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本文旨在对此培养孩子的共性与个性,处理好个性与共性教育进行探讨。‎ ‎  培养共性是教育的现实需求 ‎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在今天日益强调孩子个性教育的时候,忽视规则教育显然是不明智的选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类型:道德共同体、道德秩序、道德无政府状态。布坎南推崇的是“道德秩序”的社会,他指出,在具有道德秩序的环境中,人们认为法律与政治秩序的规则一定是公正的,人们在法律的构架里追逐自己的目标。也就是说,生活在一定社会状态和社会条件下的个体,必须要遵守一定的价值观、伦理观、各种应有的、普世的道德观念和秩序。一个社会如果丧失了道德、价值、法律、秩序等约束,必将变成一个“乱世”。从某个角度来说,一个社会越文明、越发达,公民的素质越高,人们也就越遵守某种道德、秩序和规则。但是,巴城的极少数中小学生过马路不走横道线、骑飞车、乱扔垃圾、说脏话、骂人、“上课该讲的时候不讲,不该讲的时候却抢着讲”‎ ‎、上学上课迟到早退、进入未成年不应该进入的网吧、酒吧甚至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等不讲文明礼貌、不讲规则、不守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我们时常摇头无奈: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怎么这么不讲规矩呢?特别是90后,使用的是“火星文”,唱的是“海豚音”,甚至暴露出“摸奶门”等让人无法接受的丑闻来。考试时和老师玩“老鼠戏猫”的游戏,作弊事件纷至沓来。基于此,班级作为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规则共性意识,让他们守规矩、讲秩序是十分必要的。‎ ‎  张扬个性是教育的未来目标 ‎  从古希腊哲人提出的培养和谐得人,到当代人本主义主张的培养“成人”,到马列主义主张培养的“全面发展的人”,都含有发展人的个性的意思。如果舍弃发展个性,人才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个性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能独立思考,归根结底是塑造孩子的良好品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注重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像流水线生产一样,十分注重孩子的共性培养,讲究“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而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类施教、因人施教,因此泯灭了孩子的个性,由一个极具好奇心、童心和创新性的人培养成了“没想法”‎ ‎、做什么事都缩手缩脚、不敢勇于担责的人。事实上,个性教育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品行的必要措施和手段,个性教育是教育的一把金钥匙,谁掌握了,谁就打开了一扇教育的门。有专家说,个性教育就像运动对于健康,忽视了个性教育就断送了孩子的前程。有一位大学校长说,未来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什么是能力?什么是情商?科学研究表明,能力不行的人一般都没有个性,主动性不发展,就没有能力去应变复杂多变的世界,做事情容易墨守成规,停滞不前。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把每一个孩子的潜力和优长挖掘出来,让他自由的生长,且在生长时不让他“长歪了”,走路的时候不让他“走邪了”,这才是良好的教育。因为每一个孩子生来就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用规则去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本身就是对个体的不公平;每一个人的独特性是人类多姿多彩的必要条件,只有彼此差别才能融合、团结、合作、共赢,人类的进步的根源就在于个人的独特性之中。著名教育家王金战说过,“你不能让西红柿结出苹果来,西红柿让它结西红柿,苹果让它结苹果,每个成果都有你的价值,沿着你的强项成长,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实践证明,个性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开放式教育,张扬孩子的个性,把他们培养成永不丧失信心、乐观进取、积极向上、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持之以恒的人,让西红柿结出西红柿,让苹果结出没长虫的苹果。‎ ‎  处理好个性与共性教育的关系 ‎  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比较固定的本质属性。每一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和接受教育内化过程等方面,都会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个性一般表现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共性即人的社会化。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秩序。共性教育不等于要扼杀孩子的个性;个性教育不等于要孩子任性的成长。因此,在处理好个性与共性教育时,必须要掌握好火候,把握好平衡,两者只能得兼,不可偏废。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呢?‎ ‎  (一)树立民主的教学理念。坦率地说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强调智力的培养,主要还是“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梦回故乡”、老师在“喂饭”,学生在“张嘴”、“老师让学生向东,学生不敢向西”式的教育,处理犯错误孩子的方法仍然是“上课迟到1分钟,罚抄课文5遍,迟到2分钟,罚抄课文10遍”,更多的是以教育工作者为主导,以教育工作者说了算,体现出极强的家长制、独裁制作风。因此,转变这种独裁式、权威式的作风,以更民主的方式进入教育的角色,既是培养孩子共性的方式,又是张扬孩子个性的有益做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民主了才能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过去,我们的“老师说了算”没有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过分注重孩子的服从,始终以高压的态势来面对学生,而事实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师生矛盾突出的时候,学生会面对老师时,即使是自己错了也会坚持自己错的,甚至以反抗老师的意志为荣。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过程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倾听他们的声音和真实想法。现代教育视野下的班级规则应该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理智独立性为基础和前提,尽量不要抑制孩子的个性发展。‎ ‎  (二)制定民主的规则。良好的规章制度应该是运用民主程序的产物,是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协商的产物,而不能够凭教师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好恶独断设立。民主的制定过程,有助于促进班集体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自我期望,进而产生规范的同化激励,即集体成员不仅自身会主动地遵守规则,而且敢于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提出批评。要摒弃那些抑制个性发展的教条,把孩子当人看,而不是“驯兽”。只有把规则、制度这些共性的东西化为一种价值观,让孩子内心去接受,让他们对“公平、正义、友好、诚实、正直、文明、优雅、勤奋、上进、积极、乐观”这些美好的品格产生敬畏,才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尽量身教而少言教,通过一些课外活动来培养孩子对秩序、道德的尊重和敬畏,孩子最讨厌道德说教。因为“只有当人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或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实存性”。‎ ‎  (三)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其实,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具有情感的倾向性,比较喜欢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而忽视了对后进生的关注,时间一长导致恶性循环,成绩好的越来越好,成绩差的越来越差,出现两极分化。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鼓励超前生尖子生,多点拨,同时在鼓励的时候也要注意走入“只看成绩和长处,不看短处”的做法,要对优生身上存在的弱点坚决地指出来,适当“‎ 敲打”,让优生“不翘尾巴”,这样才能既张扬其“好学、进取、勤奋”的个性,又产生敬畏,不致于太“自我”,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让尖子生融入到大集体;在对待后进生的时候要多一点耐心,多与他们谈话、交心,找出厌学、玩世不恭等问题的根源,鼓励信心,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点。‎ ‎  (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对全体学生的统一要求,制定统一的班级奋斗目标,集体教学措施。我们要掌握学生的个性,切实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爱好、智力因素、意志、纪律、道德、健康、家庭、社会关系和认知水平等方面,特别是要及时洞察到学生思想上、学习上变化的苗头和发展趋势及其原因,进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