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计算教学中情景创设的几点思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计算教学中情景创设的几点思考

数学论文之计算教学中情景创设的几点思考 ‎ 计算教学中情景创设的几点思考 邱隘实验小学 鲁瑞勇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优质是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课程标准》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淡化过分“形式化”的记忆的要求,重视在具体情境中去体验、理解有关知识;注重过程,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培养发现规律、探求模式的能力;注重应用,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等。在实验教材中,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把计算教学与解决数学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计算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创设情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创设情景最忌讳的是“形而上学”‎ ‎,情景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要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兴趣的发展服务。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克服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设情景要有针对性。‎ 在数学教学中,材料或情境的创设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尚而一味创设生活情境。情景创设要摒弃“形式化”,追求数学性,,以促进学生内在的数学思考为目的,让学生真正经历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有效参与数学的“再创造”活动。‎ 如在二上年级第2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二)》中,教材是这样编排的: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教材对于加法选用的情境是二年级学生参观博物馆,对于减法选用的情境是第29届奥运会申办得票情况。对于这两组情境,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了以下问题:在参观博物馆这一情境中,学生在第一课时就出现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1)班和(2)班合乘一辆,(3)班和(4)班合乘一辆;(1)班和(3)班合乘一辆,……等一系列的组合方法。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组合方法的验证盖过了对与他人提出的组合方法的验证,使得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不少学生在研究进位加法,而没有关注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不进位加。致使作业中错误很多。‎ 反思问题之症结在于针对性不够。其一,情境所呈现的信息过多,使得学生的可选性很强,导致方案多样化,以至于千头万绪。这是放得太开后收不拢,所造成的。其二,情境所呈现的信息都处于平行线上,属于并列关系的信息,使得优选也无法达成。其三,问题的设置也不够妥帖,“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个问题需要两部才能做出判断,第一步,选择两个班求和;第二步,与“限乘70人”这条信息进行比较。在教材中,只出现了第一步,大概是考虑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舍去了第二步的比较。但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虎头蛇尾,课本所提出的问题还没解决,就不了了之了。久而久之,会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也出现半途而废的状况。‎ 改进:把情境专一化,把问题完整解决。如:二年级(1)班有男生22名,女生15名。老师领来了48套书,每人一套,够吗?‎ 这样,学生的思绪就不会太杂了。所有学生都会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不会出现上述分心的情况,能够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使得情境与教学内容更加融合。‎ 二、创设情境要有趣味性。‎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情境。”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小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占优;有趣的、好玩的东西永远是他们所爱好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情景,更能吸引学生的主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以较快的速度,较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如:在二下的《平移和旋转》中,先让学生充分活动,如玩陀螺,原地转圈,开窗户(平移的、旋转的),移课桌,开电风扇,等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运动特点,加以比较。课上用课件展示教材中的主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判断。接着引出平移和旋转,探究它们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网格图中的平移现象。这样安排是平移和旋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重点研究平移现象。有利于知识的整合,也有利于突出重点。同时由具体到抽象,由活动到动态情景再到静态的网格图,使知识层层递进。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既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又是生活情境充分数学化。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现象的研究,是每个学生所乐意的。由于其熟识而不会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其熟识而富有生活经验,乐于研究。‎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