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得)之让音乐欣赏课在对话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让音乐欣赏课在对话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音乐论文之让音乐欣赏课在对话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 让音乐欣赏课在对话中 焕发生命的活力 ‎ [案例]  (《江南春韵》一课教学片段)‎ ‎(课前教师搜集有关“江南春韵”资料)‎ 师:我们的音乐之旅来到了哪里?(课件出现江南风光图)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他们拿出了怎样的音乐套餐招待我们呢?(播放《茉莉花》旋律)‎ 师:《茉莉花》风格独特,艺术性强,下面请大家边听边思考,整首乐曲的情绪有什么变化?你仿佛来到了哪里,你的感受如何?不同的见解,在小组内想想、说说。‎ 生:(小组讨论:对彼此的观点互相交流,进行赏析解释。)‎ 生1:清幽、委婉,仿佛乘船穿行在小桥流水之中。‎ 生2:清新、优雅,仿佛来到了花丛之中,看到了满园的春色。‎ 生3:仿佛回到了梦里水乡 师:你们小组还有哪些疑问,告诉大家好吗?教师对大家的疑问进行分类,选取了相对具有争议性的:江南的音乐风格是否就仅如此特色?‎ 师小结拓展: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好,赏了清新淡雅的《茉莉花》,我们已经吸收了江南轻柔、优雅的音乐之风,现在我们去见识一下江南的另一种场景。(放录音歌曲《采茶舞曲》)‎ 师提示:歌曲给我们展示了江南怎样的劳动场景?‎ 生:1、劳动场景非常热闹,你追我赶,还看到了江南人民的勤劳朴实。2、我被他们的劳动情景所感染,真想亲自去摘摘看看。3、歌曲让我想到了很多,想到了家乡绿油油的茶山,想到了和爸妈一起劳动的情景……‎ ‎ 师: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茶乡姑娘繁忙地喜摘春茶,你想试试吗?‎ ‎(在《采茶舞曲》的伴奏下,学生自编动作,边听边舞)‎ 生:劳动太累了,让我们休息一会儿吧。(师随机播放江南古曲《乌夜啼》,学生自由讨论对此音乐的感受)‎ 师:听了几首江南民歌、民调,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其特点吗?‎ 生:1、风格优雅、曲调委婉。2、旋律轻松、悠扬动听。3、温文尔雅、如沐春风……‎ ‎ [反思]   传统的欣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师生的欢迎。因为它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为途径。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因此,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而走向教师与学生“对话”,由“传授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 ‎“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对话式”教学是以言语对话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体现了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新课标提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因此,要以师生的言语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以教学过程互动为实质,创设一种新的教学策略,以师生的心理世界开放为特征,以沟通合作为方式,实现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在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提高审美情趣。‎ 本案例中,学生极富创意的精彩发言令我赞叹,在这堂课上,学生已初步树立了主体意识,逐渐能够聆听、感受音乐。如何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自己理解音乐主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感悟音乐内涵?教师诱导学生自主欣赏、互动对话,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乐于接受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不同见解,乐于与学生交流思想、看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理念。‎ 在这次教学中,为我们展示了以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根据不同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其内在动机,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创设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缩短了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距离,使欣赏课堂教学呈现出更新、更美的艺术魅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为音乐欣赏教学创设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环境。我开篇以课件的形式展示了江南风光图,情境交融,激发学生的情感。由此,学生在品味《茉莉花》时,很容易感受到江南清新、委婉的音乐之风,进而促动学生产生音乐共鸣。教师在此时所处的角色只是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所带来的遐想,这比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只是开篇就讲,或是只是口头为学生创设情境传授知识好的多,这样的环境渲染势必在学生的心中留下长久的回响,产生更为深广的音乐想象。‎ ‎2、确定话题,积极参与。‎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探究音乐的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体味推敲作品,使学生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领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就《江南春韵》一课,让学生聆听音乐,确立话题,大胆质疑,许多同学不但能简单地说说乐曲内容,还能设计问题,更有甚者,还将自己当曲中人物,想想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怎样想,怎样做。‎ ‎3、互动对话,交流感悟。‎ 合作学习是生生对话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我在这次教学中采取“以乐会友”‎ 的方式,即相同观点的学生作深入研讨。如《江南春韵》一课,我让赞成小桥流水的学生坐左边,不赞成的坐右边,并组织讨论,说明理由。在小组内,优等生帮助后进生,让后进生有所体验是欣赏学习不能忽视的一面,为防止后进生不对话的局面,在小组合作后,由后进生反馈、交流,使教师掌握每个人的情况,采取因人施教的策略。这种大合作与小合作的协调使用,使学生想说,愿说,,学习氛围大大增强,激情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张扬个性,打破权威,如在《采茶舞曲》的伴奏下,学生可自编动作,边听边舞,自由表现。‎ ‎4、拓展交流,情感升华 拓展交流可以把音乐作品向外延伸,让学生去感悟、探索,增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使欣赏教学更深广,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如欣赏完《江南春韵》一课,我问:你觉得欣赏这样一些音乐有必要吗?通过提问,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热爱中国的民族音乐。‎ ‎[启示]   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探求一种新的欣赏途径:不从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突出主体,重在欣赏。教师如何疏通“对话”的渠道,体现“对话”的方法和策略?我们构建了以下教学流程:一. 创设情境,引发对话 ‎1、 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 音乐欣赏是经过听觉由听者经丰富想象而实现的一种审美教育活动,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 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声音、画面、氛围等,全方位感受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如欣赏交响童话《彼德和狼》时,可首先出示“狼”这一标题,并随即出现它的图象,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狼”那种凶残.恐怖的形象,而后再引导学生去听乐曲中体现“狼”的音乐片段,想象它会干些什么?听后让他们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扮成“狼”随着乐曲的变化进行律动,使他们从感官的欣赏深入到情感的欣赏,使学生在接触作品后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再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分析作品,展开适当的想象,学会自主欣赏。‎ ‎      2、创设对话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对话学习、生生对话学习的教学模式,创造“对话学习”‎ 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充分开发课堂中的集体对话、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集体潜能,使学生在对话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成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课始我播放了相应的风光画面,通过视听结合,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欣赏完后,学生纷纷讲述所感受到描绘春江花月夜的不同场景。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分析春江夜景:犹如一幅淡雅美丽的长卷山水画,展示了江南春江月夜的旖旎风光,达到思想与情感的交融。‎ ‎3、创设创造学习的教学情境。‎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创设一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说、多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可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如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体会音乐的凄凉与忧伤,再通过欣赏《骏马奔驰》,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明快与欢腾,并说出不同的感受,想象不同的场面,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二. 整体感知,多向对话 学生整体感知体验作品后,教师帮助他们由相对独立的隐性对话(学生与作品的对话),走向多边合作的显性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体验音乐,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地通过音乐去探求作品的思路,通过和同学、教师交流欣赏感受,使学生能充分表现自己,发展自己。‎ ‎1、生本对话 在欣赏教学中,作为欣赏的作品是音乐学习的凭借,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在这里,音乐作品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感知、被体验、被理解的对象,而是与学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另一种意识,它与学生进行着意义的交融。‎ ‎1)、解放思想,自主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聆听作品的时间甚少,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欣赏教学课堂,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音乐,充分地去倾听。学生直接面对音乐的过程,是学生与作品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欣赏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激活,与音乐产生对话。‎ ‎2)、解放心灵,自主选择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从而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  a、选择观点。只有学生自己去选择的,学生才会有兴趣去探索,去思考。‎ ‎  b、选择方式。学生天生好奇,喜欢新鲜事物,长期使用一种合作方式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   c、选择伙伴。合作的效率取决于合作成员间的默契。跟自己喜欢的伙伴合作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尽可能更多地让学生自己选择课堂上的合作伙伴。‎ ‎   3).解放情感,自主体验 教师要倡导学生完整、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如欣赏《渔舟唱晚》时,我特意留给学生一段自主活动的时间和展示个性的空间,随着悠扬、美妙的音乐响起,我要求学生慢慢闭上眼睛,让心灵随着音乐一起波动……音乐结束,我问学生:聆听乐曲时,你们联想到什么画面?‎ 画面1:好象看到了夕阳西下,一只渔船在江面缓缓而来……‎ 画面2:好象看到许多人在船上轻松交谈,悠闲自在……‎ 画面3:微风轻拂江面,江面上波光粼粼,彩霞满天……‎ 画面4:在宁静的夜空衬托下,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时隐时现……‎ 我惊讶地问:你们如何想象出这么美丽的画面,能告诉老师吗?他们抢着回答:“音乐旋律优美、柔和,给人美的享受”;“音乐速度稍缓,让人感觉心情愉快、平静……多么美妙的遐想!多么丰富的想象!‎ ‎2、师生对话 在“对话式”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 ‎1)、改变课堂空间,创设对话环境 教学空间主要指课堂教学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人际组合的表现形式,当前音乐课堂教学的空间表现形式基本采用秧田式,教师也习惯于站在上面讲课,这种空间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次序,但不太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对话。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同向而坐时,会有一种平和亲近之感。我经常利用“坐向效应”,在欣赏课上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感受乐曲的速度、力度时,由于没有一个完全标准,学生觉得说不准,于是索性不答,我便跟他们说:“这些问题是很难回答,那么是不是就回答不了了呢?”“其实我们只要听后直接说出感受就可以了”正是由于我跟他们同向而坐,学生觉得彼此之间较为亲近,于是大都敢说了:“中速”、“中速偏快”、“较强” ……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而“百变”不离其中。‎ ‎2 ). 重塑师生关系,课堂多边互动。‎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的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确认学生的认识主体地位,才会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个体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学生视作“伙伴”,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在教学过程中真诚地接纳学生,以平等对话者的态势参与到学生的世界中,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更多地赏识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敢于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让师生心灵在对话中交往。‎ ‎3)、置换师生角色,优化对话氛围 现代教育提倡:师生角色转换,学在一起、玩在一起,体现教学民主,教学相长,营造温馨、愉悦的对话氛围。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要力争把自己进行教学的表演舞台重构成师生对话的平台,注意对学生的需要、动机、思想、情感、愿望的理解。我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把答案引到我的轨道上来,而是多以“还有补充么?”、“有没有更好的?”、“思路再开阔些!”等方式启发学生更丰富的想象。如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时,我让学生闭目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后,请他们说说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时,课堂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场面。‎ 生1:幽静的树林里射进了第一缕阳光,小鸟在霞光里鸣唱……‎ 生2:小动物们在晨曦中醒来了,他们看到一切都那么清新,忙着呼吸新鲜空气,心情舒畅……‎ ‎        生3:我仿佛听见了姑娘们清脆的笑声……‎ 这样的情景能够放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让学生自由畅想,也是学生“心理自由”的需要。‎ ‎4)、动员全体参与,促进共同发展。‎ 教师要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全体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全体的合作,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通过合作,能够将个体的独立思考转化为全体的认识成果。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掌握合作艺术,培养合作精神,利用集体的教育因素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3、生生对话 ‎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对话无处不在,一个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其他人来说就是一种吸收。很多时候,学生的对话是一种讨论和辩论。为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有价值的讨论。‎ ‎1)、建立民主、平等的生生关系。‎ 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但事实上,许多优等生对后进生存在歧视。如何消除这种歧视,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关系,需要教师在平时能多关爱后进生,可以说部分学生对后进生的歧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教师存在的偏见引起的。教师应多给予这些学生鼓励。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通过合作中后进生的表现作为考核四人小组、随机合作组和优等生的重要依据之一,把后进生从边缘人拉回主人翁地位上来。‎ ‎2)、加强默契,明确分工。‎ 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优势,学习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师必须协调合作,经常开展以合作组为单位的活动,增强组内集体荣誉感,让他们更快地融入到集体中去。如欣赏《单簧管波尔卡》,我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乐曲的感受时,让学生采取“任务分割,结果整合”‎ 的方式,做到人人参与,学生可以从速度、力度、节奏、旋律等多方面讨论、交流,并指派一名学生纪录大家的发言,然后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使学生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协同对话、共同成功。‎ ‎3)、组织交流,创所欲言。‎ 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相互间的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如欣赏歌曲《快乐的节日》时,我让学生听赏后感知歌曲的情绪、节奏、速度后提出: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一个音乐表演作品。这个学习内容具有:1、容量大,覆盖了整个教学内容。2、有事可做,小组内每个人分工创作。3、虽存在一定难度,但有前面知识铺垫,创作起来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各小组都能积极参与,展示时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惟妙惟肖,学生表现出来的思路让人刮目相看。‎ ‎4、人境对话 音乐虽是一门听觉、时间的艺术,但有一个优美的环境去烘托,就更能激起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教学环境的优化对体验感受、创造表现起到积极的影响。在音乐欣赏教学前,根据音乐的主旨理念,适当布置视觉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具体情景中去体验、感受音乐,从而引发美的联想和愉悦的情感,在情境交融中唤起发自内心的对话。三、深入挖掘,探究对话  ‎ 对于学生来说,欣赏的音乐作品如果“合乎口味”‎ 的话,他们就积极配合,对于不感兴趣的,则用不同方式消极对抗。弗莱雷认为,对话教学中的话题应是能够激起思考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挖掘音乐素材,使学生赏析作品时的对话带上探究的色彩。‎ ‎1、巧设话题,探究对话 话题确立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教师要精心设置话题,吸引学生产生对话交流的愿望。为此,教师设置的对话话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 a、启发性 话题的设置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b、趣味性 要适应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善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激发起学生对话、交流、探究的兴趣。‎ C、综合性 要注意音乐知识的整合及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d、开放性 音乐与生活同在,话题的设置不能仅囿于音乐教材,而应在生活的海洋中撷取,给学生留有发挥和拓展的空间。‎ 如欣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初听后提出问题:歌曲叙述了怎样一件事?学生们通过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加深对歌曲内容的了解,继而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乐段情绪的对比与变化,联想旧社会人们的心情,再结合实际谈谈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讨论热情高涨,在发言中流露出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这样的话题设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在充沛的感情投入和兴奋状态中,不知不觉地理解音乐主题。2 、分层提炼,探究对话 由易到难:教师在学生欣赏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欣赏体验的问题,并和学生一起共同欣赏、学习。同时,围绕某个话题展开的对话,要设计一个梯度,由浅至深,步步推进,否则一开始就提出探究难度较高的问题,容易把学生难倒,使他们失去对话的兴趣。‎ 意义多解:在充分激发学生欣赏兴趣的前提下,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再体验为欣赏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还给学生质疑的权利,欢迎学生争辩,欢迎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对话的最终是以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而告终,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培养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思路。这样才能使对话更深入,构建自己的欣赏体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四 、促使迁移, 发散对话 对话式教学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质疑,求同的基础上求异,在沿袭的同时去创新。在欣赏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发散性对话,也是知识迁移的需要。发散对话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使学生在作品、自身、社会之间彼此往返,自由驰骋,获得审美赏析的人文关怀。‎ ‎1、阅历与经验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在对话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和融合。音乐欣赏实施“对话式”教学,更有无限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潜力,如在音乐欣赏中加入与之相应的“音乐小故事”、“乐曲创作”、“音乐作文”‎ 等多种辅助形式,拓宽欣赏内容的丰富性和学生体验的多元化,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使学生间接认识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扩大了音乐视野,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培养学生回旋喷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艺术与审美 当师生共同认识作品的风格,领悟作品内涵的情绪和意蕴,赞美它的构思之美是一种审美,当师生进而探究作品如何表达情绪和意蕴是二次审美,其过程是一个由集中走向发散的过程,能使学生产生求同、求异、联想、创造等多种思维过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结论]  总之,对话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对话是沟通而其实质则是互动。对话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都是主动的参与者、平等的对话者。对话的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的结果是师生认知、思想情感的渐进与提升。‎ ‎        要实现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对话”,必须创设对话的时空,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对话式欣赏教学是以培养个性化的音乐素养为目标,以开放型的课程体系为切入点,以鼓励性的评价方式为杠杆,以集体的对话学习为动力。以人为本,变“教师尊严”为尊重学生个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变教师“包办”为激励学生参与教学全程;变单向的、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会欣赏、爱欣赏、乐欣赏,使音乐欣赏课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参考资料:‎ ‎1、《教育研究》        2003年第12期    江苏出版社 ‎2、《小学教学设计》    2003年第10期    江西出版社 ‎3、《上海教育科研》    2003年第五期     上海出版社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