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教在学生看不到的地方——“以生为本”背景下的小语高段阅读教学例谈
语文论文之教在学生看不到的地方——“以生为本”背景下的小语高段阅读教学例谈 温岭市横湖小学 吴静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经历了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种种观念冲突、模式创新和不良反应之后,渐渐趋于理性,回归本色,走向实在。“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渐行渐远,“越蛆代疱”式的个性解读偃旗息鼓,而“以生为本、还学于生、顺学而导、以学定教”也随之逐步成为了广大语文老师的共识。在把课堂腾出来给学生的同时,教师需不需要教呢,要教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认为,需要教,但要教在学生看不到的地方。笔者结合多年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实践,从关注语言文字、捕捉标点符号、注重思维训练、把握文体特征四个方面入手,做到教在学生看不到的地方,实现“以生为本、还学于生”。 【关键词】阅读教学 以生为本 看不到 序曲:洗尽铅华不著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经历了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种种观念冲突、模式创新和不良反应之后,渐渐趋于理性,回归本色,走向实在。 “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渐行渐远,“越蛆代疱”式的个性解读偃旗息鼓,而“以生为本、还学于生、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也随之逐步成为了广大语文老师的共识。那么,在把课堂腾出来给学生的同时,还需不需要我们老师教呢,要教在什么地方呢? 笔者认为,语文课要教,但要不断地教出恍然大悟来。语文老师要时刻想到怎样把孩子教出悟性,教出灵性来。但直面我们的语文课堂,大部分老师并没有立足学生的学情,而是在内容的理解上掘地三尺,在文本的拓展上漫无边际,而是在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内容上故布疑阵,在孩子自己已体会的情感上大肆渲染,总而言之就是在学生看得到的地方大费周章。这既没给学生创设主动思考的空间,也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更没有给学生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就远离了本性,我们的学生就丧失了灵性,有死知识,无活思想,有小聪明,无大智慧,有高文化,无高修养。这样捆绑手脚的课堂,这样形同木偶的学生,自然不是我们的追求和理想。 因此,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课程意识和问题意识,准确地解读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教在学生困惑的地方,教在学生思维的盲区,教在学生停滞不前的难点上,教在学生无法企及的高点上,也就是要教在学生看不到的地方。在平时的小语向段阅读教学中,可以尝试从关注语言文字、捕捉标点符号、注重思维训练、把握文体特征入手,真正实现生本的课堂、语文的课堂。 一、关注语言文字--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语文中 在以往很长的时间里,无数老师迷失在了语文教学的误区里,披着语文老师的外衣,干的却不是语文老师的份内事。老师们总是抽丝剥茧地理解内容,大有掘地三尺之势,总是不遗余力地激发情感,大有剧场演出之感,总是舍本逐末地拓展内容,大有“荒了自家地,肥了外人田”之嫌。在语文这片广袤的沃土上,老师们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细细品味,漠视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领会,无视了对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这样脱离了语言文字的语文课堂就如同没有根的浮萍,既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具有一双火眼金晴,去洞察文字背后的秘密,去把握语言蕴藏的内涵,尤其要特别关注以下四类文字: 1.独特体裁的语言文字 不同体裁的语言文字往往有着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像科学准确、方法灵活的说明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的童话,借物喻人、令人深思的记叙文,语言凝练、琅琅上口的古代诗歌等,都是值得学生去细细品味的。 2.自成一派的语言文字 由于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创作特色,并通过作品表现出创作语言的特有格调。老舍幽默诙谐、沈石溪明朗优美、鲁迅犀利精辟、朱自清清隽沉郁……无不闪烁着动人的语言魅力,需要我们老师引领学生去领悟、去模仿。 3.与众不同的语言文字 在许多文章中,往往会有一些“鹤立鸡群”的语言文字,或打破常规,或独具一格,或出人意料。像托尔斯泰《穷人》中矛盾纠结的心理活动描写,马克吐温《百万英镑》中夸张定格的笑容特写以及老板那喋喋不休的语言描写,曹雪芹《红楼梦》中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不求回答的一连串问题……都是那么地令人侧目,引人注意。这些独特的文字往往倾注了笔者的良苦用心,往往彰显出作家的语言智慧,往往流露出人物的性格本色,往往蕴含着作品的思想内涵,更加需要我们去留心,去放大,去品悟。 4.含有深意的语言文字 在文章当中,往往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这类句子往往含蓄、曲折中蕴含着道理,寄托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要么是忽视了它,要么是留意到了却不能领略其内涵,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引领学生去联系全文、引入背景、反复品读中才能悟出文字背后的意味深长。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精深隐秘处,认真爬梳,细细玩索,穿行在串串闪光的语言珍珠里,去发现文本的妙秘。 二、捕捉标点符号--标点不是无情物,一标一点总关情 放眼我们的语文课堂,许多老师往往都流连于语言的品读,恨不得钻进字里行间去看清文字背后的全部真相,热衷于情感的挖掘,巴不得潜入字里行间去挖掘文字蕴藏的全部情愫。却唯独忽视了这些同样能够传情达意的标点。其实标点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文字的森林里随处都可见它们小巧伶俐的身影。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它们,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因此,我们教师更应引领学生去捕捉这些虽不起眼但却重要的标点,去揣摩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去回味作者巧用标点的匠心,尤其要留意以下几种情况: 1.重复出现的标点 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写的《穷人》中,心理活动描写无疑是贯穿全文的浓墨重彩的部分,这就是《穷人》所赋予我们的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在这当中,有一处心理活动描写显得尤为鹤立鸡群,不长的篇幅当中,却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大量的省略号、问号、叹号。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珍贵而又独特的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去思考托尔斯泰为什么要这样去写,从而引领学生体会到原来这些看似风平浪静的标点背后竟是一个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在品味桑娜忐忑不安的复杂心情之后,又让学生试着用上这三种标点去写一写桑娜来到西蒙家后的心理活动。这样基于课文情境的迁移运用既培养了学生写心理活动的能力,也促使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主动地关注标点,灵活地运用标点。 像这种标点符号集中出现、反复出现的段落,我们就一定要提炼出这些极易忽视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将目光和思维聚焦到耐人寻味的标点上来。 2.另类用法的标点 有些时候,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为了写作的需求,没有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地使用标点,而是别具匠心、另辟蹊径地运用标点。像《“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就这样写道:“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原本可以用简洁概括的时间,到了这却分割成了三个独立成章的时间段,最令人诧异的是还有三个句号非常刺眼地穿插其中。这特别的写法就仿佛把时间拉长了一般,让我们跟着小作者度秒如年,让文中小作者的焦急、不安以及期盼的心情呼之欲出。而《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同样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漫长的挖掘时间托起了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父亲。 像这些另类用法的标点,往往倾注了作者的用心良苦,往往凝聚了作者的写作智慧,是极为珍贵的教学内容,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更不能轻易放过。 三、注重思维训练--莫道思维份外事,注重培养是正道 一提起思维训练,许多语文教师可能都认为那是数学老师的份内事,与语文学习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这种片面的想法是有失偏颇的。作者在谋篇布局、谴词造句时往往有着其独特用心,文中人物在对话交谈、行为处事时往往有着其思想沉淀,学生们在习作练习、人际交往中往往也有其思维角度,这一切无不在提醒着我们注重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晏子使楚》这一篇教材无疑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好教材之一,楚王每次都想侮辱晏子,但当晏子说了一番话之后,楚王每次都落得个哑口无言,乖乖认输。晏子的话言的精妙之处就成了最值得品味推敲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教学实录中窥一斑而知全豹。 《晏子使楚》教学实录: 师:大家心里一定有个问题,晏子就这么一句话,怎么就让楚王不敢不尊重他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晏子的话里去弄个明白。请看第一个小故事。楚王让晏子钻一个五尺来高的狗洞,谁来把这番话读一读。(出示句子:“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字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师:晏子说了这番话,为什么楚王就吩咐手下把城门打开了? 生:如果不开城门,楚国就是狗国。 师:为什么钻了狗洞就是狗国呢?其实晏子的话用了一种方法叫推理。(板书:推理)那什么样的是狗国?什么样的是国家? 生: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是国家 师:事实上,楚国开的是什么? 生:楚国开的是狗洞 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楚国是一个狗国 师:晏子就是这么一步一步推理出这个结论的。楚王承认楚国是狗国吗? 生:不承认 师:如果承认,那么--生:楚王就是狗王。 师:再来看第二个故事。楚王侮辱齐国没有人,这个人是指什么? 生:好一点的人。 师:好一点的人也就是--生:人才。 师:对,楚王的意思是你齐国没有人才。晏子说了怎样的一番话让楚王只好陪着笑?(出示句子:“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师:试着读读这段话,能不能按刚才的方法把晏子的意思说出来?也分三步,把晏子的意思推理出来,写在作业纸上。(生在作业纸上写) 从上面的教学实录中,不难发现,在教学三段论的时候,教师并没有将三段论这样高深莫测的理论术语生硬地搬出,也没有将三段论中蕴藏的思维严密的推理过程到强加到学生身上,更没有另起炉灶、脱离语言环境来仿写三段论,而是一步步不动声色、润物无声地渗透推理的思维。教师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次引导、每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亲历了一场思维缜密的推理,在这思维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已经潜移默化地初步习得了三段论,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尤其要厚爱《晏子使楚》、《田忌赛马》这些渗透推理思想、闪烁智慧火花的文章。我们要给学生创设思维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就要根据文本特点渗透思维方法,扩展思维广度,发展思维能力。 四、把握文体特征--万紫千红各不同,因文施教定学法 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是文选性的教材,在这里边有着各种体裁、各种类型的文章,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也有诗歌、小说、散文,更有童话、剧本等等。这些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文章,都有着其独有的文体特征,都有着其独有的文字魅力。我们教师千万不能把它们当成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文章一视同仁,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缺乏创新的方法去一概教之。而在小学阶段,记叙文和说明文无疑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更加要慎而待之。 1.说明性文章 说明性文章在小学教材中屡见不鲜,我们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的时候,极有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误区:一是脱离了语文,忘本弃宗,漫无边际地拓展,把它上成了科学课;二是割裂了语文,直奔形式,跨过了内容的理解,切断了内容和形式的联系,这样“走火入魔”的说明文教学是不可取的。 以《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为例,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密切的‘地球村’”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句子中列举的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让学生了解分号的作用,体会有序表达的好处。接着让学生思考20世纪的发现和发明仅仅课文介绍的这些吗,为什么作者没有列举其他材料。在沉下心来的思考中,学生就能总结出表达应选择典型材料,从而进一步了解说明文中举例子的表达方法。再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准确性,最后让学生学着作者那样,用举例子的方法去介绍20世纪其他的发现和发明。 因此对于这类说明性文字,我们教师不能浅尝辄止地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因为理解内容那不是语文学习的终点;我们教师也不能生搬硬套地满足于语言形式的分析上,因为灌输形式那不是语文学习的捷径;我们更不能不务正业地放任学生罗列现代科技的成果,因为借题发挥那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本质。 2.记叙性文章 记叙类文章是小学课文中的重中之重,它所呈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是因人而异,所使用的写作方法也是各有精妙,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也是迥然不同。关于记叙文教学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各有倚重,但是都要建立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顺势而导,教在学生看不到的地方。 首先要找准教学的起点。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 其次要注重学法的指导。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先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充分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最后要创设语言的实践。教师要善于捕捉、挖掘学生看不到的文本空白、练笔契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在文本的情境中借鉴语言、迁移运用,从而真正使语言的实践中习得文字。 像这样立足文章体裁、结合文体特征的设计,就能让学生真正地领略语言文字的精妙所在,就能让学生真正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发展语文素养,培养语用能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把握那些不同体裁文章的文体特征,要做到因文施教,有的放矢。 余韵:长风破浪会有时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的乐趣和价值不是在于让学生在已经懂了的地方反复咀嚼,也不是在于让学生在能自己理解的地方费尽心思,而是要教在学生不易懂的地方,而要教在学生看不到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具有一双慧眼,能看到学生所不能看,能想到学生所不能想,并且在这些地方花力气、做文章。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于 龙《2009年小学语文热点与前沿问题研究综述》《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36期 [2]汪世英 《语文课要品味好语言》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9年第12期 [3]陆 萍 《文体与语文教学刍议》 《小学语文》2012年第5期 [4]朱 瑛 《尊重编写意图 合理解读文本》 《小学语文》2012年第6期 [5]冯家传 《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四种尝试》 《小学语文》2012年第9期 [6]杨俊权 《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08年8月 [7]崔 峦 《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2010年7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