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阅读教学中信息链接的困惑、思考和对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阅读教学中信息链接的困惑、思考和对策

语文论文之阅读教学中信息链接的困惑、思考和对策 ‎ ‎  温岭市三星小学  俞金敏  王建平 ‎  摘要: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化,有相当多的教师在信息链接与资源拓展中存在着思想上的困惑与行动中的盲目,出现了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现象。因此,很有必要对此种现象进行分析,产生理性思考,给信息链接重新定位,找准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坐标。本文从“与背景资料链接”、“与学生情感链接”、“与语言链接”、“与作者链接”、“与生活链接”五种有效链接方式进行论述,以期把握信息链接特点与“尺度”,寻求信息链接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策略,从而优化课堂阅读教学。‎ ‎  关键词:信息链接  阅读教学  误区  定位  对策 ‎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阅读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他们积极引进与文本相关的信息资料,树立大语文的教学思想展开教学,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极大推动了语文的教学改革。然而,也有相当多的教师在信息链接与资源拓展中存在着思想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盲目,出现了本末倒置、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现象,令人堪忧。因此,很有必要对此种现象进行分析,产生理性思考,给信息链接重新定位,找准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坐标。本文就阅读教学中信息链接的困惑阐述自己的思考,寻求信息链接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  一、困惑:信息链接的误区 ‎  1、信息横飞 ‎  新课程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教师就认为课堂中引进的资料越多越好。于是,但凡与课文有关材料总想塞进课堂,40分钟的一节课花费20分钟拓展资料,有些甚而不止,以为链接了相关信息,就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为自己贴上“时尚的标签”;以为学生只要信息接触的多,语文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于是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信息横飞。然而,快速闪动的信息影响了学生深入的思考,限制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阅读与品味,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处于游离状态,同时也使学生的阅读日趋浮躁。‎ ‎  2、缺乏指导 ‎  信息链接的目标是什么?用多少时间链接?用什么方法链接?用什么形式呈现?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没做精心考虑,以为只要有信息的链接,课堂的容量就大,就有厚度,也不管拓展信息的难度多大、范围多广、频率多快,链接的过程缺少应有的指导,以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将信息带进课堂就行了。殊不知,由于受认知水平、生活体验等限制,对于课外信息的链接,学生更是期望教师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实现对阅读重难点的突破。‎ ‎  3、偏离方向 ‎  有效的信息链接应该是立足于文本的链接,是紧密结合课文的链接。然而,许多教师没有深入钻研文本,拓展的方向偏离文本,偏移或歪曲了文本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拓展的内容失去语文味,把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科学常识课、音美欣赏课,或者别的什么课;拓展的内容或形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拓展加大了难度,颠倒了序列,把中学生学习的东西提前至小学生面前,其效果只能是事半功倍、高耗低效。‎ ‎  以上误区,主要是我们对信息链接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对教材本身以及编者的安排意图理解不够透彻,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不够准确,没有很好地把握信息链接在阅读教学中的“尺度”而引起的。‎ ‎  二、思考:信息链接的定位 ‎  信息链接不能成为形式,链接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要素都要精心考虑和设计,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其特点,找准教学定位。‎ ‎  1、目标定位 ‎  信息链接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定位。课外信息的链接应该是对教材重难点的体现,教材的重难点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信息链接的目标定位;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服务的对象,其认知水准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信息链接的目标定位。所以信息链接要围绕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考虑和设计,其链接的时机、方法以及呈现的形式,链接的内容应秉承着教师的教学意图,承载着教材的重难点,期待着学生进行操作和实施。‎ ‎  2、方法定位 ‎  信息链接的过程不是随意的,它需要有效方法的介入。我们应立足文本,为学生搭建多元感悟的平台,就课文本身的语言、情景、立意、写法等,找准切入口,适度链接,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有创意的阅读,从而感悟阅读的方法与规律。就学习时间来说,可以安排在课前、课内和课后;从学习领域来说,有知识点到知识点的拓展、课文到文章的拓展、语文学科到其他学科的拓展,学习到生活的拓展;就文本角度来说,有题材、作者背景、内容、主题、手法、语言等方面的拓展。‎ ‎  3、方向定位 ‎  信息链接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属物,更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以突破时空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的教学方式,是阅读教学突破重难点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桥梁,形成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有效途径,也是努力构建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有效载体。信息链接是否有效,其关键不在于内容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立足于文本,是否适度。‎ ‎  三、对策:信息链接的几种有效方式 ‎  1、引发兴趣,唤醒期待--与背景资料链接 ‎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往往是需要知人论世的。”教材中的课文一般都是文辞兼美的作品,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如果不做一点相关的背景链接,可能很难拉近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之间的距离,体会其深层情感。围绕文本链接相关的背景信息,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介入阅读情景,“让学生产生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一种对知识探求的渴望,一种在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境与心里的期望,以至产生的一种蠢蠢欲动想探明究竟的情素与欲望,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渴望。”这些背景资料可以是“作者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也可以是“他人评价”等等,以获取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背景,为更好地解读课文找到一面镜子。‎ ‎  例如,我们在学习《一夜的工作》之前,为了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唤起对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可以引入了与教材内涵密切联系的“他人评价”--宋小明诗人的《你是这样的人》:‎ ‎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 用你的眼睛诉说/你是这样的人/不用多想/不用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不能不想/不能不问/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不用多想/不用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不能不想/不能不问/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总理的无比崇敬和怀念,教师动情朗诵,把人们对总理的怀念、爱戴、崇敬之情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阅读期待”--“他把所有的心装在他心里”这是怎样的人?使他们非常迫切地去阅读文本,将对总理伟岸人格的一丝触动幻化成为学习的原动力,去构建更立体、丰满的总理形象,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氛围和基调。‎ ‎  2、激发潜能,加深理解--与学生情感链接 ‎  “阅读教学活动实际上是读者通过心灵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情辞并茂,字字句句都是作者情的凝聚。作为心灵对话的主体--学生,因受认知识能力、情智水平、思维品质等因素限制,对课文中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无法轻易理解与体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连通相关的课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与启迪,唤醒学生自身潜在的生活经验与内在的情感,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实现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相激相荡,从而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升品位。‎ ‎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普作品。课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 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根据教材的特殊性,一位教师的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从人性的角度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地球妈妈对话,去谛听文字后面地球母亲的心跳,地球母亲的呼吸。在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时,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找准信息与学生情感的链接点,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此死亡。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外衣。每天,我们的地球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森林被大火砍伐毁于一旦。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悄然流失。‎ ‎  由于链接的一排排文字触目惊心,犹如一幅幅饱受磨难的真实画卷,故很好地唤醒了学生沉睡的心灵,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所有的信息都已幻化成为学生的情语、真语,学生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与课文的主旨相连,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激起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谴责与反思,对盲目行为的痛恨与呼吁,对这唯一生存家园的爱怜与责任。这样链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更是通过唤醒学生的已有体验与潜能让学生越发“活性”起来。‎ ‎  3、整合素材,加深感悟--与语言链接 ‎  “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 ‎(汪曾祺)每篇文章都是作者言(语言)与意(思想情感)的融合,阅读一篇文章,既要关注其情节、内容、情感,也要关注语言传情达意的形式与准确生动性,两者互为一体,相得益彰。语文教学的生命是语言的学习和实践活动,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学生正处于言语的发展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诸多能力有待老师通过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得以锻炼提升。整合言语素材,通过文本内部之间、课内课外语言材料之间言语训练的链接,引领学生进行语言对比、鉴赏、整合,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不失为一条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捷径。‎ ‎  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了《游园不值》一诗带给学生内容、语言、意境的优美后,链接唐朝吴融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墙外行人还独愁”与宋代陆游陆游的“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让学生对比鉴赏,明白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样的名句,除了情思的细腻丰富,还借鉴了前人的名句,要想用美的语言表达美的情景,我们需要丰富的积累、合理的加工、重组、运用。此时我播放一段描写春天景色的录像,并旁白作诗:涓涓化冬雪,潺潺流春水。/春风吹暖溪水,桃李欢笑岸边。/细雨霏霏青草齐,鸳鸯嬉戏鸟欢啼。诗意的画面,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激活沉睡的语言。学生也像叶绍翁一样,吸收借鉴,整合语言材料,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 ‎  “春风吹送着花香/细雨洒满大地/小树吐出嫩绿的细芽/我知道那是你的到来”,“不是花中偏爱紫,浪漫色彩人自醉”,“东风劲吹春来到,千树万树花枝低”,“桃花涂满胭脂红,千朵万朵笑盈盈”……我们且不论学生的诗文是否押韵,平仄是否恰当,语言是否准确。但我们分明看到教师提供的古代诗人借鉴别人诗句成功创作的信息正在点击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的情感。学生很快地整合自己的语言,尝试着模仿已学过的古诗,借鉴改造背诵过的小诗,现时地迸发出鲜活的语言,智慧的火花。出现了这样精彩纷呈的语言现象,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  4、超越文本,深化主题--与作者链接 ‎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然而,这些“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正是每篇课文潜藏着的主题。己心之悟,最是至深。在感悟主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瓶颈效应,期望教师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与帮助,深刻理解课文主旨,并深化主题。教师可以以“主题”‎ 牵一发动全身,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超越文本,实现与作者的链接。引领学生努力贴近作者的心思,促进学生与作者心灵的自然融合,在作者及其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情趣和情操中涵养性情,强健精神,提升品质。‎ ‎  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结课时,学生已充分感受冰心老人爱春天、爱孩子的博大情怀,我出示《走近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使学生对冰心的认识从课文中“爱春天爱孩子”替身到“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深化课文主题,让学生与冰心走得更近。接着链接冰心的两篇文章:作品一《雨后》--爱儿童,作品二《纸船》--爱母亲,让学生深刻体会“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是冰心作品的灵魂。“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样美丽的境界学生可能没有深入的领悟,但肯定感触颇深。在信息资源的引读下,学生由爱读《只拣儿童多处行》到爱读《雨后》《纸船》;由冰心奶奶爱儿童、爱春光,认识到作者爱母亲、爱大海、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可想,学生对作家冰心及其作品,肯定会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注意她,喜欢她,阅读她。与作者链接,此时的阅读教学应是远远超出文本所承载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堂课的结束正是学生新的阅读的开始。‎ ‎  5、联系生活,读出自我--与生活链接 ‎  语文学习应走进学生的生命旅程。学习生活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其学习生活提供了“源头活水”,提供了明辨是非的“可变参数”‎ ‎。然而,现实中的语文课总让学生感到语文离生活很远,让学生觉得语文除了为考试,别无他用;教师也不愿意联系生活,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容易离题,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语文学习应回归生活,和鲜活的生活接轨。新课程强调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所以,作为“平等中首席”的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领学生观照生活,现实地反映生活。‎ ‎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引导学生对“清凌凌的小河”中的“清凌凌”进行换词训练时,竟听到一学生说“黑乎乎的小河”,要知道这和文本中的语言是不相和谐的。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位老师并没有立刻予以否定,他出人意料地向学生发问:“能说说为什么小河在你的眼里是黑乎乎的吗?”在老师的善意诱发下,这位学生道出了真相:他家住在菜场旁,门前有一条小河,每天都有居民将垃圾、杂物往河里扔,旁边的浴室、工厂更是肆无忌惮地将废水排进小河。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如果鱼儿在这样的小河里生活会怎样呢?引导学生替鱼儿道出心声:求求你们,快救救我们吧!教师并未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讨论打算怎样营救小鱼。在交流对话中学生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治理小河,是小河变得清凌凌的!从而回归文本品读语言: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 ‎  我十分佩服这位老师的教学机智,有着强烈的课程意识,即使学生的回答偏离文本内容,但他能巧妙地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其视为宝贵的教学资源,顺水推舟,对学生进行“爱护水资源”的环保教育。学生那一声声“救救我吧!”“请救救小鱼吧!”“‎ 请不要乱扔垃圾!”绝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作为一群生命体对另一群生命体的感召与尊重。语文学习学什么?笔者认为,不仅仅要引领学生亲近母语,运用母语,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母语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懂得善待生活中的每一天,知道珍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  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师要根据学生、立足文本找准信息的链接点适度链接,切实发挥信息链接的功效,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材料中实践语言,开拓视野,发展能力,形成品质,力求信息链接与文本学习相融无痕,成为学生主体精神自由生长的土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参考文献:‎ ‎  [1]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 ‎  [2]张悦群。“课外拓展”的系统机制与教学建议。语文教学通讯。2008.11B ‎  [3]陶丽春。课外资料与文本阅读的有效链接[J].福建教育。2006.1‎ ‎  [4]温立三。语文教学中的“度”.语文学习。2005.6‎ ‎  [5]王学进。 阅读教学应具有“链接”功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11‎ ‎  [6]卢雪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拓展和延伸。语文教学通讯2008.11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