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教学反思,让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
语文论文之教学反思,让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 温岭市第二中学 江君飞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反思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能否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个教师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师能否很好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关键。 关键词: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 重要作用 大家都知道,我省自2006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适应形势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13年又制定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深化课程改革,真正巩固前一阶段课程改革的成果,希望把新课程理念贯彻到底,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有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新课程确实让我们一线教师感受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与学习要求,可这种全新的东西是否真能让所有的教师与学生感受到了?据我所知,新课程倒是让各年龄段的老师产生了不同的反响,有些老师得心应手,有些老师无所适从,也让有些老师难以接受。当然不管属于哪种情况,我认为要想很好地落实政策,让新课标中的各项要求真正得以实现,就不得不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开展教学反思。 那什么是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因此,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笔者认为要想很好地贯彻新课程的精神,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反思。 一要反思教案, 让新理念成为实践的指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 教材。这不仅仅是换一个名称的问题,它表征着教育导向的重大转换,体现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不是课程的全部,更不能把课程实施窄化为“教书”。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案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而是大体轮廓的描述,它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给各种不确定性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上进一步展开教学的契机,从而超越目标预设的要求。新教案不是一个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永远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教学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既需要精心预设,更需要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这样的要求,对新教师来讲,应该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虽然理念是新的,可课堂上的动态情况就很难让人很好把握,因此光靠将教案写详尽,依葫芦画样按教案中所写的去讲课就显得不是很好。当然此时若能做到每上一课做好反思,对同一类型的课就可以做到及时调整,以便很好地落实学习目标。对老教师来讲,在写教案时,虽有对课堂预测的准备,但如果不深入研读课标要求,不仔细领会《学科指导意见》,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只会让课程要求落空。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 ,即使是有 20 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 20 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此作为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更应该要进行不断的反思、调整。我们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比如,自己或他人以前在教授这一教学内容(或相关内容)时,曾遇到哪些问题?是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预测学生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新的问题,针对这些新的问题,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这样,教师在反思过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再写出教学方案,就可以让经验成为资源,让新理念成为实践的指针,让新课程能实切实地得以实现。 因此,从备课内容的角度反思,新教案应从传统的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反思,新教案应从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往、互动开放,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反思,新教案应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只有我们在备课环节就认真对待,领会课标精神,不断反思与调整,才能让我们的老师能真正吃透新课程,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只有我们通过反思,才能真正达到“学会教学”、“学会学习”。 二要反思课堂教学,让新理念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如果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有必要通过反思,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是否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课堂是我们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要让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因此上完一节课后,我们就非常有必要进行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一堂课上完进行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尤其重要。 “课后反思” 主要包括对教材的知识点落实如何?或对教材的再创造是否切合学生实际?课堂节奏感、密度大小适当吗?有没有让学生体验感悟?有没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反响如何?有关细节处理得当吗?有无改进提高之处?有没有对学生新的想法或观点质疑,充分鼓励并因势利导?对突发事件有没有机智应付?产生新的教学灵感没有?讲练结合得好吗?课堂小结如何?重点、难点突出、突破了吗?上课有没有激情?有没有感召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自己获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而展开的,现代课程理念主张学生主体原则,因此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如何学而进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能否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设计探索教学方式使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达到对三维目标建构的目的。通过反思,教师可以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摆正自己的位置,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成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学生却由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三要反思教学行为,让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生根。 叶澜教授有一段关于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生成的精辟论述:“ 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与传统的教学机制相比,最大的差异就是:把学生不只是看作教学对象,同时还是教学的资源;把教师不只是看作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不只是把教学看作是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有时甚至是错误想法,这些都是宝贵材料。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机智撷取,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更可以在此基础上生成良好的教学资源,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人性是教育的立身之本,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若发现学生没有参与者学习活动,批评学生时,可能会遭到学生的顶撞,若处理不当,可能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更为严重的是,不当的指责会毁灭学生远大的理想、美好的愿望。所以,通过写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言一行,理智地分析自已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促进学生的发展。再以广告“你洗头了吗?” 被引进课堂教学为例,在课前,班级里有几个学生不是很讲卫生,头发总是脏兮兮的,但是上了这一节课后的第二天,我却惊喜地发现他们都洗了头,并且以后的卫生状况都有所好转。这真是课堂潜移默化的功效,反思一下,这比起直白的说教不是要高明得多吗?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古人说得好“教然后而知不足”,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它可能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也只有通过反思,才能让新课程理念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生根,从而很好地将课程改革贯彻落实。 参考书目: 1、《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2、周卫勇主编的《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