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体会5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体会5篇

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体会 5篇 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体会一 ‎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古人总结的智慧结晶,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多篇文章中多次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习近平用典》一书,全书由敬民篇、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笃行篇、劝学篇、任贤篇、天下篇、廉政篇、信念篇、创新篇、法治篇、辩证篇共13个篇章组成,主要是在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引用典故追根溯源,并究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精髓。‎ ‎ 《习近平用典》一书约26万字,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全书约26万字,搜集了时间跨度长达27年的习近平所有著述及重要讲话、文章,包括《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2007年以来发表的重要讲话、文章。每则典故采用解读、释义结合,解读部分阐述了习近平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解说古典名句的出处和义理。‎ ‎ 我读《习近平用典》,深深感受到这些收录的经典语句几乎成为浓缩中华文化古典智慧的缩影,书中古典语句几乎每一句都可称之为经典,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古人在经历了人生起伏之后洞悉世事一种睿智与眼界。这些难以被超越的经典,需要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其中深意。‎ ‎“量腹而受,量身而衣”——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2015年9月26日),这句话出自战国·墨翟《墨子·‎ 鲁问第四十九》。说的是知道肚量的大小才能知道吃多少东西是合适的,知道身材的高低才能穿合适的衣服。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这句话,说的是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每个国家的发展,只有最熟悉本国情况的人民才最清楚,最清楚的人才能选择出一条最合适本国发展的道路。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模式和道路,对不同道路的尊重,同样应该成为共识。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而达到罗马的道路不必相同。另一方面,往小了说,对于我们这样的基层工作者的指导意义,便是在日常工作中,服务人民群众时,不能总是照搬一套模式,固化方式方法。遇到事,先要量。摸准了实际情况,才能对症下药。量腹而受,量身而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算是把工作做好的第一道标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这句话的意思是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这说的是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同时展现了的学习的先后顺序,先是广泛学习,博采众长,对不明白的地方,要敢于提问,然后就是要勤于思考,形成独立的决断力,最后在实践中检验所学习的内容。正确的继续保持,有误的及时修改。古人提出的这样一条学习之路,放到现在仍不过时,对于我们这样后辈依旧有很深的启迪作用。‎ ‎ 以上,仅仅举了两句话作为例子,而《习近平用典》,共13篇,古典名句135处,参考文献141种,可以称得上字字玑珠,其中道理,值得我们反复诵读。‎ 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体会二 ‎ 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智慧蕴藏于传统典籍和和历史长河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名句,为中国政坛带来习习清风,大大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无论是谈论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事访问中阐述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立场,习近平都善于从诸子百家和历代文人、政治家的经典名句中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收到了“‎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效果,带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迪、精神激荡与文化自信。‎ ‎ 总书记的《习近平用典》一书,是从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全书共六个部分,135个典故。涉及典故的对象有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有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诗人、词作家等。在这些不同朝代,不同背景下涌现出来的不同人物所提出的进步主张,进步思想、名言雅句等,总书记都能恰到好处地联系当前的新形势、新环境、新条件、新使命、新对象阐明党在各时期的主张、方针政策和要求,以古论今,旁征博引,运用自如。‎ ‎ 《用典》一书中,从“敬民篇”到“辩证篇”,无不涉及到一个“人”字,“人”字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全书。如“立德篇”中说:“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富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人之忠也,犹鱼之渊”。“修身篇”中说:“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祸莫大于不知足,处莫大于欲得”“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吾日三省吾身,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等。上述引典,为进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党员干部立忠、立德、立言、立行指明了具体方向。‎ ‎ 作为青年,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行动力。知识停留在纸上毕竟是“空中楼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精益求精,在虚心学习的同时也要在工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立足本职,增强工作认同感,肯于思考,善于钻研。“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年轻人更要脚踏实地,避免“眼高手低”,也不要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敷衍心态,做个高质量的“螺丝钉”。‎ ‎ 作为当下的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既要敬业踏实的履职尽责,也要善于跳出经验的“藩篱”,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些文化中找回初心,看清心路,在阅读经典中休憩心灵,以更佳的状态整装待发。“‎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化”的力量给我们启智、塑志,而当我们能正确的自然的运用经典时,那便与这些经典融为一体,到那时经典不再被仰视,因为它已幻化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底色。‎ 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体会三 ‎ 《用典》一书中,从“敬民篇”到“辩证篇”,无不涉及到一个“人”字,“人”字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全书。如“立德篇”中说:“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富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人之忠也,犹鱼之渊”。“修身篇”中说:“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祸莫大于不知足,处莫大于欲得”“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吾日三省吾身,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等。上述引典,为进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党员干部立忠、立德、立言、立行指明了具体方向。‎ ‎ 作为青年,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行动力。知识停留在纸上毕竟是“空中楼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精益求精,在虚心学习的同时也要在工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立足本职,增强工作认同感,肯于思考,善于钻研。“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年轻人更要脚踏实地,避免“眼高手低”,也不要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敷衍心态,做个高质量的“螺丝钉”。‎ ‎ 作为当下的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既要敬业踏实的履职尽责,也要善于跳出经验的“藩篱”,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些文化中找回初心,看清心路,在阅读经典中休憩心灵,以更佳的状态整装待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化”的力量给我们启智、塑志,而当我们能正确的自然的运用经典时,那便与这些经典融为一体,到那时经典不再被仰视,因为它已幻化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底色。‎ 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体会四 ‎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为了进一步加深学习,我又认认真真读了一遍《习近平用典》一书,深有感触。书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古语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许我们并没有身居高位,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我们绝不可以忘记,我们的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克己修身的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文明与法治的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祖国的和谐稳定而不懈努力。‎ ‎ 那么,作为一个基层工作者,我们又当如何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自己的努力共创祖国之辉煌呢?我们虽不能沙场点兵,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我们可以不断努力,不断充实,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做更好的人民公仆。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这些话讲的正是要培养自省意识、不断克服自身问题的道理。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心怀大局意识。汤之《盘铭》中一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应只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句,更应该是我们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基层工作者刻在心底,激励自己自强不息,每天坚持突破自己、革故鼎新的誓词。我们应该把它作为自己的信条,在服务群众的时候,不断学习新知,并学以致用,用最贴心的服务为百姓办好事,服好务,当好百姓的公仆。‎ ‎ 要做好基层工作,树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用最诚恳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是根本。基层工作的特点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做好基层工作,我们应该打破常规思路,简单的事用心做,麻烦的事一步一步做,用最诚恳的态度服务百姓,用清正廉洁的作风感染群众,定能为百姓带来更优的社会生活环境。‎ ‎ 要做好基层工作,严律己,宽待人,克己奉公,用最公正的心处理好日常事务是关键。在基层工作七年了,每每翻开自己手中的工作日记,我都会想起初来乍到时在工作中的迷茫,渐入佳境时收获的每一个成绩,还有同事和居民们给与我的鼓励与帮助。依法行政是基石,只有心中牢记工作原则,才能在工作中少出错、不出错。百姓利益无小事,只有心中装着百姓,才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才能让百姓体会到政府的关怀。‎ 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体会五 ‎ 《习近平用典》中关于学习的论述言简意赅、鞭辟入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细细体味。‎ ‎2011年12月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领导干部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要善于辨别、正确处理四组关系——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他还曾将新时期领导干部“德”的标准,概括为五个修养——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政德”的内涵与外延,为领导干部确立了思想遵循、行动指南。‎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廉不言贫,勤不道苦”……习近平同志引用的典故,对于官德有大量论述。这些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话语,从各个侧面回答了“什么是官德”“为何要官德”“怎么有官德”的问题。‎ ‎ 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是读书为学应有的态度,也是做人做事亟须的品质。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习主席曾说,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他由此告诫领导干部,必须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一要发扬挤劲。争取每天挤出一定时间学习,特别要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读书。二要发扬钻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三要发扬韧劲。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在哪个阶段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自然就至千里之远、成江海之大。‎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这句古语,讲的是学习的不同递进阶段,把做学问分成紧密相连的五个环节,或者说是五个递进的阶段。“博学”强调学习首先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审问”是第二个阶段,“审”,意为详细、周密。即对知识要详细地探询,刨根问底,真正弄懂。之后,还须通过认真缜密的思考来消化,这就是“慎思”。“明辨”为第四阶段,对所学知识要加以分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否则,所谓“博学”就会良莠不齐,真伪不分。“笃行”为最后阶段,“笃”有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要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由博学到笃行,才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习主席引用这句话,提出的是思考、学习和实践的问题。他认为,这三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知与行应该是合一的。“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如果不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律己修身结合起来,与发展实践结合起来,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那么所谓学习就可能会走入虚幻的歧途,难以做到学以润德、学以修身、学以创业,难以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