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政治课教学中提问的功能和艺术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政治课教学中提问的功能和艺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课堂语言交流是主要和重要的活动之一。这种语言交流的作用超越了单纯的以信息交换为目标的沟通。课堂中师生之间语言交流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提问——回答”。提问作为语言交流活动的主动行为,对于提问者的思维以及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以及学生做什么、如何做的指示。据有关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了普通学日80%的时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每分钟约问2-4个问题。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问题在科学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动力。科学理论的发现始于问题。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科学家认识自然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要获取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都需要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并进行思维加工,对问题进行探索。因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重视问题的提出就是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传统教育把知识看作一种教育结果,它关心的是传授给了学生“多少知识”。现代教育则把知识看作一种过程,它除了关心所传授的知识的数量外,更关心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因此,重视问题的提出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乃是现代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对课堂提问艺术功能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教师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运用教学提问手段,并逐步达到教学艺术的境地。笔者认为,课堂提问艺术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进师生交流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下进行的。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在知识层面、人格层面和情感层面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沟通。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应注意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讲求提问的态度、方法和艺术,以保证师生交流讯道的畅通。反之,如果教师只想借提问惩罚学生,以讽刺挖苦为能事,其结果不但可能挫伤学生自尊心,而且有损于教师的形象,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和交流讯道的堵塞。 (二)集中学生注意 如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磁石般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住,以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呢?实践证明: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良好的教学提问艺术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般凝聚力,它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 (三)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干层浪”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不同类型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如泰巴的累积性诱导提问模式,即是从心理学和逻辑学的观点分析了思维过程而后提出的,使所设计的三种思考课题分别对应于思维中的三个归纳过程,能够有效地引导儿童的概念形成→材料解析→应用原理,藉以扩张儿童的汲取信息的能力、启发和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可以说,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其各种思维能力,乃是教学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 (四)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水平的提高,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言表达情境及相应活动,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掌握知识的标志之一,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材料转述出来,并能找到适当的例子说明相应的原理。”而教学提问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学生创造条件,给他们增加一些能够成功“转述” 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因为教学提问将学生置于特殊的位置上,它要面对教师和全体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所提问题的理解和看法。通过提问活动,既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地组织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很好地锻炼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灵活性,有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决定请不同的学生分别作补充回答,使问题答案在语言表述上渐趋严密,教师再作总结性的完整表述,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影响,因为是在较短时间内对教师所提问题作出反应性回答,所以教学提问还能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能力和即兴发言的能力。 (五)提供教学反馈信息 通过教学提问活动,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所教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全面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反省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或错误等,然后,再根据从提问而得到的反馈信息,灵活地调整后继的教学活动。同时,学生也可能通过答问,从教师那里获得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教学提问所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信息,都是非常及时的、准确的、双向的和有效的。所以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地利用教学提问的这一重要功能,进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例如,教师为了提问,忽略了提问的质量,缺乏对学生思维实质性地激发,单纯为了提问而提问,大量的无效提问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其结果必然是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限制主动性的发展。并且,在大多数教师的观念中,对教学提问的认识也有很多误区,如认为提问是一种自然的教学行为,不需要计划;教师提问得越多,学生学到的越多;没有不好的问题;高水平的认知问题激发出高水平的答案;教师在进行高水平的提问之前先问一些低水平的认知问题;当需要提问学生时,教师只需要提问那些志愿者等。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对课堂提问在认识上有所深化,在实践中有所创新。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而对学生来说,知识,只有通过思考、探求才能取得。然而“思源于疑”。正是那些疑问,才能激发人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如果能使学生脑里经常装着“为什么”,带着各种疑问去上课,就会点燃学生内心求知的欲望,激发起他们学习,思考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科学地运用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改变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地位。如果不顾客观事实,随意使用,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学提问应注意实效,科学合理和一定的艺术性。 (一)寻求着眼点,把握适当时机 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要设计标志教学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把它们写进教案中,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尤其是较高水平的问题,再根据学生的回答问一些随机性的问题。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既要考虑问题选择最直接为讲授内容服务,还要考虑问题的难易适当,具有启发思考价值,让学生按照一定逻辑连贯性把知识和思维推进到更高的认识,更新的结论,同时还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和艺术,对不同类型的提问,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教学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教学提问要把握好适当时机,应结合教学的不同环节,分清主次提出各种问题。设计提问的着眼点应该是: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含蓄处、、题眼处、知识的规律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在意处等,主要是内容的关键处,即指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分析“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重难点时,教师不妨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简单的事物只有一个矛盾,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而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它们可分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事物的性质是由哪一种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增加了知识难度,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当学生对这一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教师再化难为易,列举实例:“ 在资本主义社会,除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外,还有残存的封建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等等,那么,社会的性质主要是由哪一个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呢?”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最终获得圆满的答案:“在复杂的事物中,事物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这样的设疑,训练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思想政治教材中某些概念、原理知识,既枯燥乏味又属重要知识。如果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解,容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教师口干舌燥。如果教师在此设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活”教材,于平淡中见神奇。例如:在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时,提出:“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价值量反而越低。这样,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反而吃亏了吗?”这一问题的设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争论,再经过教师循循善诱,达成一致的意见,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因材施教,切合学生实际 课堂提问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据心理学家研究,如果人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发生;当提出的问题须借助于那些他所不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发生。为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知识相关连、相衔接,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由课、节、点等要素组成,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前后不同的课、节之间甚至是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且形成了一个个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在新旧知识点衔接处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找厂新旧知识的差异和联系。学生在感受新知识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如在学习经济学中的“价值”这一概念时,可设问题: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哲学中的“人生价值”的“价值”各指什么?在学生回答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而问:那么经济学中的价值又是什么呢?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完成哲学中的“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到经济学中的“价值”的衔接。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提问时要坚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力戒提问“疑而不难”或“疑过于难”。 教学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教学提问中,学生不作答与教师所问的难度密切相关。那种“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学生一看书本不加思考就能找到现成答案,这是不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的。反之,问题过于复杂,深奥,学生又会闻疑却步,无所适从,这不仅没有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长此下去,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欲速则不达。”所以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是使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后能回答上来为宜。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同时,也要“力戒” 简单提问。通过设疑、解惑,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所以那些“一启即发”的浅的问题,“启而不发”的难问题,背离了教学目标的偏问题,没有启发性的死问题,都不应设置。 (三)循序渐进,增强过程意识 好的提问能体现训练过程,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因此,一要注意探索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向学生发问“探索性问题”,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探索、讨论、澄清和证明。探究问题有助于学生就材料作出更充分的思考。如在分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时,可用比喻:社会财富为一蓄水池,贡献为蓄水池的进水,索取为蓄水池的出水。先设问:蓄水池的水位变化有几种可能,分析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让学生进行探索地思考。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得出:进水›出水,水位上升;进水=出水,水位不变;进水‹出水,水位下降。紧接着提问:如何让蓄水池中的水在不断循环中保持上升的趋势?学生的结论是:进水›出水,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于个人在社会中的索取时,才能实现社会的存在与向前发展。二要注意层次性。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设计辅助问题由浅到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思维沿着一定坡度发展提高,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地进入知识的殿堂。三要注意展示性。即课堂提问应注意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即要肯定正确的答案和结果,也要让不同意见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哪怕不正确也是可贵的,因为其思维过程得到了展示,从中辩正误。 (四)循循善问 ,提供思考空间 中国的绘画艺术讲究“布白”之道,其意为“一幅画倘若全部涂满,一点空隙不留,反倒不成其为艺术品了”。此理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同样具有启发性。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可提高迟钝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内容的多样性,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地减少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等待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等。像有的教师“连珠炮”式的提问法,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其实这种提问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学生没有时间冷静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学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切忌教师一问到底,给学生不留思考的时间。 (五)分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那些能够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问题。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学生都参加到学习 活动中去。例如,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自由处理的形式;留心沉默寡言的学生的 语言或非语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举非举的手势等;鼓励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启发;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环境。有人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提问学生,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教学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难度不同的问题,入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以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三、关于课堂提问的思考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教学提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这一模式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被片面理解而未得到真正实践。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所做的就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课堂提问的基本过程可以总结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提问——学生再回答” ,甚至有的学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或者害怕教师提问。学生问题意识、主动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降低。实际上,学生提问是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积极的学习往往以问题开始。所以鼓励学生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生较高认知水平的提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对探究学习是不可缺少的。要给学生造成提问的机会,并将探索活动进行到底。在支持性的情感气氛中,赞许或鼓励,接纳和运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感想做出反应等等,都可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 所以在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技巧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问。 总之,教学既然是师生双边共同的活动,精心设计,循循善问,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课堂提问也可以说是联系教与学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解决教学矛盾的一把“钥匙”。作为政治课老师就应正确地利用这一技巧,更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