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其他论文之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 ‎  我认为,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是一门过渡状态的课程,之所以单独开这样一门课程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大家都看到了的,我们的学生因为并没得到从小的训练,大部分不能一下将研究的思维方式用到学习中,所以需要这样一门课程来逐渐训练。另一个原因是,为了防止流于形式,用课程的方式保证实施。这表明了我国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态度,我想,现在不是讨论该不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了,而是怎么样转变观念深入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将研究性学习搞好搞出成效的问题。‎ ‎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  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  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  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  1.“问题”(或专题、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  2.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  3.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 ‎  4.研究性学习课程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  总之,和现有的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它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如何通过学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目前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如果缺乏学生自由、开放、自主地学习这些最基本条件,创新则根本无从谈起。‎ ‎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  1.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形成的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课程内容,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强调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达到“‎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  2.每个学生都是有充分的学习潜能的,这种潜能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而研究性学习又是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富矿”的有效途径。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学习,同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注重以其他课程的知识为基础,进而提供并扩展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体验,激活学生在其他学习中的“知识储存”,从而达到各学科学习的互动。‎ ‎  3.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教学观、学生观,进而在各科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 ‎  4.探索在普通高中如何对知识基础层面较低的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实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  四、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  1.教师不再是全懂的“不倒翁”开始体验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欢乐。作为一名参与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后深深地意识到:以前的教师总是充当“智者”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但在课题研究中,我发现有关课题的知识我并不比学生知道得多多少,我能查到的资料他们也能查到,甚至比我查到的更多。如果不懂装懂地搪塞学生肯定不行,也有损教师形相,因此,只有放下教师“架子”‎ ‎,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一起学习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和成长的快乐。所以,今天的教师绝不能满足“一桶水”,而应是“一条流动的河”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 ‎  2.教师从执教者变为引导者、咨询者和资料提供者。对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指导应有别于必修课的“讲解”,和选修课的“讲授”也不同,教师应当成为课题的引导者,咨询者和资料提供者。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多是头一次参加课题研究,不太了解课题报告的写作格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最好不要直接为学生修改报告,而是建议他们去参阅一些相关的研究报告,并针对他们语言太口语化的特点,提出了在保证课题科学性的同时注意语言简洁的要求。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要体现在“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教师角色的变化,会对师生关系统筹兼顾起到突出作用。‎ ‎  3.教师“知识权威”的地位在下降,但点拨作用需求明显增大。研究性学习实施一段时间之后,一些教师明显感到不适应,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宽视野后,自己在讲台上的权威少了,但教师就无用武之地了吗?并非是这样的,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发现在某些课题的相关知识方面,教师比学生并强不了多少,教师作为“知识权威”‎ 的地位的确在下降,但作为具有更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这一过程的指导者,教师的点拨作用需求却明显增大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就学生的课题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并加以点拨,使研究过程更趋合理和具有操作性。这也就需要教师主动改变观念从不适应到适应,这是研究型课程给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带来的新平台。‎ ‎  五、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  1.就象其他所有美好的设想中的不足一样,研究性学习中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局外生存”。这部分学生对于什么课题都没有兴趣,或者就可以说: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已经绝望。怎样让这部分学生动起来,是我现在很关注也感到很棘手的问题。‎ ‎  2.在研究性学习中,社会的态度虽然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生活,但也由于一些现实的原因,让他们过早地接触到了社会的不良方面,比如:很多学生就是通过各种关系来完成采访或调查任务的,如果不调用这些关系,往往得不到接待。这让我很担心学生将来会不会热衷于为自己编织一个密密的关系网,会不会对腐败起到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 ‎  3.对学生和指导老师的评价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方案,说起来可以一套一套,真要下个结论就很难了,因为评价的维度很难把握:太多就会泛泛而谈,太少不能客观地评价他们的劳动付出。‎ ‎  4.有的科目的老师说因为学生基础问题,教学内容很难完成,要腾出时间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一定困难。如果完全是“教”教材,的确是很难教完的,但是要把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去学,对于已经习惯于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说,还很难一步到位。这种局面希望能够在进一步的摸索中,在学生逐渐有了研究的意识的基础上,能有所改观。‎ ‎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薄的感受,真诚希望更多的老师参与讨论,集思广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