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对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心理状态调查与分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对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心理状态调查与分析

数学论文之对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心理状态调查与分析 ‎ ‎  应用题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但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对于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困难原因分析,既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对差生的学习障碍进行诊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技巧。基于这个目的,我们抽样对本校中段和高段学生分别进行了以“你怎样学习应用题”为题的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率达50%,优、中、差人数一致)问卷调查中有8道题,每题都列出a、b、c等若干个选项,主要从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动机、态度、方法、解题策略及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题目附后),要求被试学生从中选择最符合自己学习情况的一种选项。现将调查结果以及分析还有我们的粗略思考综述如下:‎ ‎  一、畏难情绪的影响 ‎  调查结果显示,50%左右的学生觉得应用题是最难的。那么学生感到应用题困难的原因何在呢?1、读不懂题目。在学生问卷中,“你希望老师怎样帮你学好应用题”时,很多学生写到“我希望老师给我讲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让我自己做”“讲解应用题时说出每一步的意思,帮我多理解几遍”‎ ‎。2、不懂分析方法。从调查表中反映出46%的学生不懂分析方法,难以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联系起来。思考的表面性、过分依赖感性认识、运算推理能力差、解题步骤不清晰等个人能力差异都会造成学生思维单一,想像力低下,影响解题能力。3、上数学课认真听的程度不够。有10%左右的小学生选择“我不喜欢应用题,所以不想听也听不懂”, 生上课边听边玩,没有专心听课,再加上理解语句、题意的能力非常差,日积月累,他们学习数学的困难有如雪地里滚雪球一样,不懂的知识就越来越多,学习应用题就越来越困难。‎ ‎  二、生搬硬套解题模式 ‎  学生解答应用题时未能把解题模式抽象成为一种思维策略,所以难以识别非典型的复杂应用题。主要表现在解题时生搬硬套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缺乏创造性的思维技巧,因此出现对“不典型”的应用题的束手无策现象。问卷中“你在解答应用题中碰到困难时”,31%的学生选择“模仿课本上的例题完成”,18%的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经常根据题中的某些字词确定算法,如有“多”就加,有“少”就减,看到倍数就用乘法等。 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特别在解答那些逆叙的应用题时,更易发生错误。‎ ‎  三、思维方法的局限 ‎  从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有10%的学生碰到多余条件或缺少条件的应用题就做不来;“你希望老师怎样帮你学习应用题?”‎ 好多学生希望老师教给他分析方法,帮助他们分析题中各个数量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小学生不能进行双向推理,所以难以接通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关系,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习惯于“别人提问题,自己来思考”的定向思维方式,而不善于将条件和问题作全面的考虑,自己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表现为难以根据题中两个相关条件提出对解题有价值的“中间问题”,或者难以从问题出发,找出解决此问题所必需的两个相关条件。特别是碰到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题时,很难将自己的思维从一种方式迅速转移到另一种方式,缺乏多向思考问题的能力。‎ ‎  四、喜欢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  问卷调查中,有一题:“当要求你运用已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你会()”51%的学生选择“很喜欢这类问题,通过努力也能基本解决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  鉴于以上对乡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和解答应用题的心理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加强对乡村小学学生应用题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对此,我们特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  一、     在应用题教学中应该注意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越有兴趣。但是教科书上的很多应用题的情景都和乡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相符合。因此,作为教师就应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不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数学广泛应用的价值,同时也符合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农村小学生有他们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教材内容的具体情节作一些调整,删去一些人为杜撰的、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而以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实际背景材料作为探究的数学问题。‎ ‎  二、在应用题教学中还应该注意教给学生多种分析方法,使学生能进行双向推理。‎ ‎  我们的应用题一般都是先提出一个或几个已知条件,然后再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往往习惯根据期中的一个或几个已知条件来求得问题,这种分析方法我们叫做顺向推理。顺向推理由于思维方向不明确,容易推导出众多的起干扰作用的中间变量,并且易使学生一旦走上错误的思维方向就迷途难返。当然也有少数的优生能够把未知量作为思维的出发点,但是由于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很难接通,也容易造成学生解题失败。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该注意教给学生多种分析方法,使学生形成双向推理的能力。‎ ‎  三、在应用题教学中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  在新课程教学中,反思成了很多教师的共同话题。记得叶澜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写30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由此可见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作用。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在解题后也进行反思呢?使学生养成在遇到困难的新的习题和解题之后去反思该题和过去见过的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在解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解法还可以用于其它什么场合?我们相信,只要长期坚持这样做,就能确保学生头脑中积累的“ 思路”越来越多,并且概括程度也会越来越高,真正做到练习效率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不断得以提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实际能力。‎ ‎  参考书目:‎ ‎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2年3月版 ‎  (2)《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01年第6、9、11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