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以生为本 有效习作
语文论文之以生为本 有效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习作重点是段的训练。指导学生写好一、两段话,把要说的话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说清楚。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捕捉习作材料的习惯,让学生从阅读中悟写法,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要使学生养成于动笔的习惯。为了达到愿写习作、能写习作、会写习作、乐写习作,我在自己的习作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究,下面,就谈谈我在“生本习作”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抛砖引玉。(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goodook.com) 一、以生为本,激发兴趣,让学生愿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年级孩子年龄小,又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因此,中年级习作重点必须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中年级的起步习作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了解孩子的心理激发孩子习作的兴趣,教学时因生而异,以生制宜,适时的放低要求、多表扬鼓励,发现用得准确的词语、写得精妙的句子用醒目的评改符号标注,加注随批。利用作文讲评课把优秀习作拿去给其他同学看,或在讲台上大声读给全班同学听。这样,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培养了孩子习作的兴趣,增强了孩子习作的自信心,营造了互相赏识习作的良好氛围,让孩子愿意去写作文。 二、以生为本,结合生活,让学生能写。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走进生活,给足学生表达的时空。 我们学校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的做法,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首先“以生为本,为孩子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天,也可是一周,甚至几周。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会是 “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自然表达。 2.活化积累,使学生有表达的欲望。 习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在以生为本的习作教学中我不仅重视孩子的阅读积累,更重视孩子在生活中的积累,让孩子用阅读积累的词句丰富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并把口语表达的画面,情感体验生动形象的记录下来,自然形成作文。如:运动会前我就提醒孩子们仔细观察赛场的情景,运动会时体验自己当时的语言、神态、心情,参加完后的感悟……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观察生活,记录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感人肺腑。赵佳楠同学在《一次别开生面的运动会》写到“女子800米各就各位,同学们的加油声此起彼伏,一声比一声高,同学们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喊:”四、一班加油,四、一班必胜,加油,加油 !“ 10号同学已经遥遥领先了,12号同学紧追不舍,7好同学也不甘示弱,个个大显身手,同学们向我喊道,加油,超过他们,我听了,足下生风的跑了起来,一个又一个的超过过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第一个撞到了红丝带,裁判员郭锐老师大声喊道四年级组第一名。噢耶,同学们欢呼雀跃,有的同学挥动着手中的小国旗、彩带,有的挥动着手中的衣服,有的跳得老高,我激动得流下了泪水。这泪水是成功的泪水,这泪水是喜悦的泪水,这泪水是努力拼搏的泪水,这泪水更是我们走向胜利的结晶。”正因为有体验,才写的如此精彩。再如:六一歌咏比赛,《与梦想签约,做阳光少年》主题队会…… 孩子们在作文接力本上写下了很多好文段,我感慨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孩子们的习作因生活而精彩纷呈,感人至深。 3.营造生活,让孩子能表达心中的话。 丰富的生活积累要靠孩子,更重要的是靠教师和家长为孩子营造,只有这样孩子快乐的生活,在兴趣,欲望的指使下才能精彩的表达心中的话。如:春天带孩子踏青,看到美景适时聊天引导孩子由说到写;周末带孩子去公园,孩子看到有趣的人、物、事有感而发去自己写作,平时放学、下学路上所见、所闻、所感,学校活动后及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然表达,决不能布置硬性任务,对于写的好的孩子及时表扬,为其他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不仅能表达心中的话,而且让孩子乐于表达心中的话,从而慢慢潜移默化,形成习惯。 三、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会写。 习作教学历来是难中之事,于是我尝试以生为本,习作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 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或互改→誊写→再改…… ,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在这个模式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精彩纷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以“眼睛”为主题寮文蕾写诗歌《我的眼睛》;石沁冉写第一人称想象文《眼睛的自述——主人我想对你说》;杜雨欣写应用文《怎样保护眼睛》……即围绕了教材内容,有发挥学生主体,孩子在有效引导下修改,评析,久而久之自然学会了作文了。 四、以生为本,动态评阅,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我习作评价遵循动态评阅,让学生乐写。 1.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 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2.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3.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 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 总之,只要教师不断学习新教学理念,以生为本,有效指导,适时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孩子们一定会愿写、能写、会写、乐写,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体验写作的快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