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常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小学科学论文之常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温溪镇第二小学 郭云珠 [内容提要]《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 ,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而培养学生的情感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通过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在合作中交流、、走进自然等逐步渗透情感。 [关键词] 情感 体验 内化 渗透 《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 ,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 常识教育之所以有必要,不仅仅是因为它能让人获得科学知识、技能、方法,更是因为常识教育能促进人本身的进步,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与境界。常识课的重点不在科学研究和认识上,而重在掌握基本常识的基础上,提升情感体验和价值观,重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增强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触动和感悟,最终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及科学素养。而 培养学生的情感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因此,在常识课中渗透情感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情感 常识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理论,它来自于现实生活,真切的情感也产生于真实的生活。儿童只有在对生活进行了敏锐的观察,认真的思考,深刻的领悟后才能在自己头脑中留下疑问,从而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须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在教学《空气的流动》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上课开始,我拿出一个纸风车。(学生们一般都有玩过风车的经历)问:怎样让风车转动起来?然后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比一比谁的点子多、新。当学生的方法演绎到接近尾声时,此时,再趁机问:把纸风车放在点燃的蜡烛上方,会不会转动呢?学生会产生探究欲望,当他们看到风车转动而欢呼时,就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没有风,风车怎么会转起来?这时,再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实验,顿时让求知活动充满了灵动的魅力。课堂是小空间,生活是大舞台,当常识探究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时,学生就会油然生出一种亲切感,在浓浓的生活氛围中,感受到常识探究是鲜活的,是具体可感的,从而激发对常识的兴趣和热爱常识的情感。 二、鼓励动手动脑,体验情感 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常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 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在常识教学过程中用实验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是十分重要的。 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常识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例如教《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 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烧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 从玻璃管口喷出一米多高。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倡导合作学习,交流情感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应创设宽松、平等、民主、和谐、友爱、合作的人际环境。要打破学生对教师权威的崇拜,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弯下腰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欣赏的眼光、信任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想法,形成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风气,让孩子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唱主角,教师乐意融入其中,与孩子一起探究,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学会交流与分享,只有在合作中才会有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教学《蚯蚓》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昆虫盒中的蚯蚓,然后引导提问:“关于蚯蚓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积极踊跃的提出许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蚯蚓吃什么?”“蚯蚓如何运动?”“蚯蚓喜欢什么环境?”“蚯蚓眼睛在哪?”“蚯蚓身体有多长?”“蚯蚓有没有耳朵?”…… 教师让学生分五人学习小组,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问题来研究,在探究之前先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如何操作实验;实验过程中怎样分工,怎样记录;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应发挥什么样的精神。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讨论汇报后留给学生二十分钟的时间动手做,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加入到其中几组去共同探究,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最后再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观点,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其余的学生认真、耐心、虚心的倾听别组意见,最后再让他们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学习, 互相评价,对于有分歧的观点组织争辩式的讨论。在这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体会到了和谐的欢愉,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乐于接纳他人的幸福,常识探究的信心就这样在积累中慢慢沉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了情感的交流,学生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情感。 四、积极走进自然,培养情感 学生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而常识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因此,常识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围墙之内和教室之中,应开放学习时空,让教学活动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学生可以求知的每一个角落。要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只有让他们走进自然,自己去体会,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只有认真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学生才可能真正感受和理解有关知识,才能激发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看录相,放一段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动、植和谐相处的景象,让学生对大自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带领他们参观校园及附近的农田。这时孩子们显得很兴奋,会提出各种疑问,并弯下腰来观察花、草、虫、鱼,欣赏自然美景。感受到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重要。而且他们会对大自然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也充满了热爱之情。这样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亲身体验。会使他们与大自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与自然建立起和谐关系。 总之,常识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引导、激励和诱发学生投入热情、思想、情感,使学生在常识探究中增强自身体验,并随着体验的不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同时将善待资源,保护自然,善用科技,造福人类等人文情感溶入常识教育之中,让常识教育与时俱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