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初中学生常见问题剖析与解决对策
其他论文之初中学生常见问题剖析与解决对策 【摘 要】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既成熟也幼稚,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更具新的特征,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学生成绩与学生、家长和社会期望值差距过大;初二分化现象突出;互联网对青少年性格影响巨大等。解决办法:培养自信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成长环境,带着健康的目标上网、运用心理治疗和热爱具体真实生活。 【关键词】 初中生 问题剖析 对策初中阶段,正是从儿童到青年,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衔接交叉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既具有成熟的倾向,又具有幼稚的特点,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时期,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崭新的社会环境里,他们的思想行为又带有许多新的时代特征,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倍关注。 目前,我们又面临着新世纪课程改革大潮,社会上方方面面的问题在学校里都有程度不同的反应或折射。根据我市所处的特殊环境,研究我市初中生常见的问题和倾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学习成绩与学生、家长和社会期望值的差距过大的问题;其次是对“初二现象” 的分析理解和对策处理问题;第三是全球化的互联网对青少年品质性格的影响问题。下面就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一个简要的解剖和分析,并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些解决的策略和办法。 探讨一:初中生自信心的培养刚上初中一年级,学生虽然身体年龄在12岁左右,但心理年龄还仅在儿童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他们小学阶段或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也很大。一到了中学,环境变了,学生可以重塑自我。但这一点往往对那些学困生是很难办到的,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生源情况,特别需要老师的耐心帮助。我认为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帮助就是首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最终让他(她)们自己成长。 家长甚至是老师常常会低估孩子的自我观察和学习的能力,因而常为孩子的出人意料的“聪明”行为感到惊讶。这种情况发生在初中生、特别是学困生身上尤其突出。作为老师就不能定势思维,说不定老师的一句话就会影响这个学生的一生。对待学生,老师应多一些信任,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形成班级的整体的自信心,一个自信的班集体将会是一个健康、求上进凝聚而成的集体,这样的集体会促使每一个学生进步。具体作法是: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相信学生一个班级里学生的情况是参差不齐的,老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往往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某学困生的作业全对了,或做对了一道难题,老师头脑中第一个念头就是怀疑学生抄作业,甚至当面质问该学生。这样一来,该学生可能永远地失去了好好学习的信心。作老师的应把工作做仔细一些,不能永远凭经验办事,应先相信他,然后进行观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鼓励学生,渐渐地学生自信了,哪怕曾经抄过作业,也会逐渐改变,从而转变学困生。 老师除了在学习上要相信学生外,在行为规范方面也要相信学生。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是紧密联系的。由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起始阶段就表现出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老师想办法在班级管理上多下功夫,消除差距,才能消除班集体中这一部分学生的自卑感。而老师应相信学生,相信这种差距只是暂时的,只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这种差距是会逐步减小甚至消除的。我校几乎每届都会出现一些这种典型的班级。对这种班级,老师一开始就不能在学生面前表现出畏难情绪和看不起的思想,而是以充满希望、信任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以老师的自信去感染学生,而不是一进门就骂什么“差生”、“调皮生” 之类的话。调皮是孩子的天性,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引导孩子成熟,是我们老师的天职。我们可以利用班会课或每天的小结时间给学生介绍些先进实例(摘选于报刊、杂志上),这些实例大多是边远、贫困山区的同龄人的事,让我们的学生听一听,感受一下,再比比自己的条件,于是,许多学生就会下定决心,严格要求自己,既增强自信心,同时也感受到了老师的重视和信任,在班级中也就表现出比较懂事、有一定责任感的行为。尽管这样做会有一定的反复,但长时间坚持,反复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一般会转变的。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相信学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能力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得力的班干部来开展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只要充分相信班干部和班上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干。比如:主题班会的开展,先对班委进行柜架指导,具体操作由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各显神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又促进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二、用鼓励的方法培养信心没有自信的学生会很轻易地放弃任何努力,表现出自己是无用的,而且有时还故意做些逆其道而行之的事情。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既然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还不如做些恼人的事情起码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这种状况学生的行为一般较为明显。为了减少甚至杜绝这种情况出现,我们主要可以用鼓励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得到成功的愉悦,进而继续努力坚持下去。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应时时处处鼓励学生,如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番谈心等等。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言语鼓励,做好思想工作。所有的班主任都知道与学生谈心最花时间,要切中学生的问题并使其接受则更难。在我的记忆中,从开学第一天到期末最后一天,班主任几乎天天都要找至少一个学生谈心,每次的时间绝不会少于一个小时。在与学生谈心过程中要让学生忘掉对方是老师,保持一种平等的、友好的气氛,问题可以从拉家常开始,慢慢涉及到学生关键的问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鼓励学生,对他的问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让他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一次次成功的谈心,也就是学生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真正受到鼓励,从而增强了成功的信心。 适当的表扬是最常用的鼓励方法。在每一个班级的学生中,自信心不足的往往是那些学习困难,行为习惯特差的学生,他们可能经常恶作剧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时,我们老师就应正确对待,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在他们的任何方面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应抓住机会给予适当的表扬,让他们认识到可以通过积极的进步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一点一点地树立起自信心。我校08级有这样一个学生,刚进校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没过多久就开始故意扰乱课堂秩序以引起老师注意。我们并没有立即送他去德育室,也没有对他进行其它的惩罚,而是从他喜欢和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爱劳动着手,引导他树立自信心,一点一点地肯定他的进步(全班表扬)。后来他主动参加劳动委员竞选,担任了一年的劳动委员,进步明显。 宽容学生的缺点,也能起积极的鼓励作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在我们教师的眼中,不妨少装一些学生的缺点,多记住每个学生的优点。我们必须认识到体现在学生身上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和听话与否,还有体育、音乐特长,劳动卫生习惯,同学相处关系等等方面的优点。当学生犯错误时,如果一味地数落其缺点,久而久之,他不仅对自己改正这种缺点没有信心,说不定在他原有的优势方面也不自信了。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用表扬他优点带动他缺点的改正,就有可能重塑他一个崭新的人生。 引导学生团结、互助、互相鼓励。学生学习过程中,除了老师直接的鼓励以外,还应有一个很好的学生互相鼓励的氛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树立班集体的正气,其次要树立平等观念,然后开展一些具体活动。比如,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就是一个既有效又实用的方式。大家不妨一试。 另外,学生在家里得到父母的鼓励也至关重要。许多学生家长并不是搞教育的,面对独生子女,在教育方法上也需要与老师共同商讨。我认为经常与家长交换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得到一致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增强和树立学生自信心的合力是不可缺少的。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要轻易比较学生我虽然不赞成《美国人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所说的“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 ,但我认为频繁的比较和不合适宜的比较是有害的。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个学生都应针对自己的实际发展特长,发挥优势,而不是做别的学生的复制品。因此,比较要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进行。不能拿班上的最后一名去与班上的每一名同学作比较,这样只会伤害前者的自信心,不可能起到激励作用。所以,在班级工作中不要随意进行比较,特别是差距较大的两个学生之间的比较,否则,其作用只能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实践证明,自信心的树立有利于责任感的培养。一个充满自信的师生群体,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必胜的信心,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进步的集体。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习绩效肯定是会大大提高的。 探讨二:“初二现象”的心理成因及对策在学校,许多班主任都深有体会,特别是在初二年级,大多数班级在思想道德、学习成绩以及能力等方面都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许多原来听话守纪的学生,这时开始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抑郁自卑等心理障碍以及说谎、破坏等不良行为。因此我以为,这种在初二特定的阶段,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学生个体所显现出的相对比例偏高的不良心理、情感和行为特征,就是一种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初二现象”。 一、形成原因1、从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看现在的初二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3到14岁左右,正是他们人生的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在初一年级,随着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青春心理的萌动,他们逐渐突破儿童模式的束缚,开始体验与感受一些新的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但由于学生新到初中,环境的更新以及学校老师家长对入学教育的重视力度,又迫使他们不致于过多张扬由此产生的渴望和好奇,随着独立自我意识的增强,在初二年级,学生个体对新环境的磨合和适应已不再是关注的中心,但建立在新环境之上的新的矛盾与冲突又开始左右着学生的心理。他们开始谋略摆脱父母老师的控制,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开始希望独立尝试一切。但又由于他们在很多方面如经济、生活、情感和学习上还得依赖父母和老师,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行为和生活,这样就构成了他们内心错综对立的矛盾和冲突状态。 2、从学校的教育环境来看学生们在繁重的课业任务压力下,完全没有了快乐感和良好的心态。与初一年级相比,初二年级的各学科无疑增大了广度和难度。学生之中,原先在小学和初一还比较稳定的学习成绩,现在开始动荡和分化,这是一场竞争更为激烈紧张的重新定位。随着他们平等意识的增强,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尊心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但由于学习成绩的逐渐滑坡与分化,老师和学校又往往缺乏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平等的待遇与内心渴望被尊重、平等交流的情感,需求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其结果是致使一些情感意志比较脆弱的初二学生,放弃继续努力学习的念头,产生了自卑、抑郁等不良心理和厌学情绪, 有的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开始做出逃学、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 3、从社会的教育环境来看面对剧烈的社会变革,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更重个体的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的高低。与此良性引导相比,社会对学生的负面诱惑又未能超过自身行为的约束。从充斥于现代文化生活的各种现象中,有的学生沾染了暴力文化,习得了暴力经验;从人类高科技结晶的电子游戏、互联网中,学生在虚拟的梦幻世界里,寻找到了现实中没有的成功感;从不负责任只求经济利润的药店或地摊中,学生可随意购得致人死命的药物等,往往成为一种意志消沉的催化剂。 4、从家庭的教育环境来看社会转轨也带给家长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现在的家庭教育容易出现一些变异和偏差:①负责专制型。现在的初二学生的家长,大都在60年代出生,他们经历绿军装红卫兵的年代,小学阶段更多地在劳动中度过,初中好不容易匆忙地读完几本书后,进了厂,现在又遭遇到了激烈的竞争和下岗冲击。所以作为父母,他们可以说将此生全部的希望和理想,都寄托在自己的独身子女身上,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甚至溺爱;心理上,又将孩子当作自己早年理想的实践者,处处严要求高标准,却没将他们看成是有独立人格的平等者。②残缺不全型 。由于社会化分工以及价值观的重新整合,逐年攀升的离婚率和一些家庭出现的意外变故,使“不完全家庭”(父母离异、一方或双方残废、外出打工等)的生活人数在逐年上升。在这些家庭中,其直接监护人失去或不完整状态以及隔代亲情的溺爱,使学生的家庭教育弱化或者干脆出现真空。③放任自由型。竞争使下岗成为一种窘迫,有调查表明:15.6%的学生家长下岗 以后整天忙于打牌、搓麻将或找工作;他们无心过问子女的学业;有54.3%的学生家长整天忙于做生意或应酬,他们也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另一项调查显示:在放学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48.29%的孩子只能独自在家,有43.7%的家长一周和孩子在一起聊天游戏的时间只有4至8小时。由此说明,有相当多的家长对子女教育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他们不关心,不过问,也很少和子女沟通交流,一切任其自然发展。一个发展中的生命自然会与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面对如此扭曲的家庭教育环境,学生的心理发展必然要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而在初二年级,由于学习成绩分化的结果,这种影响更具危害。他们更容易形成自卑、逆反、闭塞、放纵和报复等不良心理,最后发展成为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应对策略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资料显示,自杀是我国未成年人残废的第一原因,近两年还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造成这种令人震惊的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无法正确对待一些突发或超出常规的问题。因此,作为学校,就要从人文的角度,给学生提供准确、及时的心理辅导,全体老师都要参与,面向全体学生,使心理教育面向全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更要能置身于学生之间,走进他们的生活,去发现影响一个个真切的生命,达到彼此的相识相知,在不断的心灵互动中达到理解。对初二学生,要冷静关注,适度介入,给孩子指明方向,给孩子留一片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精神状态下,个性得到生成和张扬。 2、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最重要的外部环境,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激励他们,对他们的不足要有充分的耐心加以引导。同时调节自身的教育心理,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不仅仅关注分数,不以过高的期望向孩子施压,在可调控的空间内使他们自由成长。 3、组织社会协同教育要使学生顺利地渡过这个心理和生理的危险阶段,还必须有社会的参与,惟有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合力互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要清理学校周围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营业场所,精心选择一些素质高和善于与孩子交朋友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建立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制度。还可以通过建设德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使学生们丢掉幻想,直面社会,增强他们对社会的承受能力。 探讨三:初中生网络人格异化及矫正网络与现代青少年的生活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对初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网络人格的形成,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青少年的网络人格是现实人格的反映,并且丰富和发展了个人的现实人格,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作为信息窗口的网络也给初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网络人格异化的表现初中学生的网络人格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人际交往的淡漠在现实社会的挫折和冲突下,为了排遣自己的自卑和无助的感觉,学生们往往选择可以不用知道对方背景的人机对话。迷失在五光十色的数字化迷宫、动感刺激的娱乐游戏中。因此,他们日常生活里的交流内容就趋于狭隘,引起他们兴趣的东西也就相应减少,和旁人的交流机会也会进一步减少。另外,由于他们在网上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交流对象,从而愈发消极地回避现实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躲进狭小的私人空间。 2、情绪情感的失控青少年时期,情绪富于变化,容易冲动,各种情感都表现强烈,而此时迷恋网络的初中学生,就会脱离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冲动和欲望无形中受到压抑和扭曲,使他们难以对自己形成正确、积极的认识和看法,也难以合理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这时候产生的孤独和不合群会加重他们对网络的信赖,一旦离开网络,他们就感到烦躁、不安、紧张、无所适从。 3、价值观的扭曲价值观决定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自我意识的发展又决定着价值观。迷恋网络让青少年无法确立明确的价值观,他们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生价值观念。这时他们容易陷入自我混淆的状态,难以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而且面对挫折,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以期获得一时的快乐,这种及时行乐的错误思想很容易左右他们的精神需求。 二、网络人格异化的原因1、周边环境的影响因为受年龄限制,初中学生所接触的环境无非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一小部分。在家庭中,由于父母与孩子年龄层次和社会经验的差距,很容易形成代沟,孩子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而父母认为孩子无视家长的权威,这种矛盾导致家庭关系恶化,双方沟通减少,使渴求理解和宣泄的子女便转向网络寻求情感支持。在学校中,由于教育方式基本上仍采用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学习压力,作业、考试、竞赛等高强度的训练使学生疲劳厌倦,学生间成绩优差的分歧以及教师对成绩的过分关注,也往往使得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所以学生们的喜欢选择网络“游戏”释放心理压力。在社会中,对兴起的网吧行业,以及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管理,不但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接触网络,而且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毒害。 2、自身心理的需求初中生往往还童稚未脱,好奇心重,喜欢冒险刺激,又渴望别人像对待大人一样对他们加以肯定和重视,这些心理渴求,网络正好都能满足。网络能查询到一切信息,甚至在现实社会还避讳谈及的性信息也到处都是,一些网络游戏充满暴力色情、惊险刺激,而和别人聊天或者在bbs上灌水都很容易获得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的释放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绝对不用担心对方的看法会受自己过去经历的影响。 初中生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正是从幼童个体向成熟个体过渡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独特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初中学生心理发展正处在不平衡的矛盾时期。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常常让他们感到痛苦和迷惘,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建立新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用以证明自己的方式通常指向外部世界,并借用一定的媒介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中网络就是既时髦又新颖的工具之一。也正因为网络给他们提供了空间上的无边界、时间上的无限制以及伦理观念上的无约束的环境,容易使他们失去自控能力,在虚幻和现实世界中迷失,从而使人格向非常规方向发展,导致网络人格发生扭曲。 三、网络人格变异的心理特征1、网络人格异化学生的生理活动异常表现明显他们的意识是清醒的,认知能力也保持完整,在智力活动无明显缺损的情况下,他们出现情感反应为“情感冷漠症”,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变化,面部表情呆滞,缺乏内心体验,对一切都 漠不关心或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对他人(包括亲人)情感淡漠甚至冷酷无情。这对于需要沟通的青少年来说危害很大,尤其那些自制力很差的人,除上网之外,几乎不愿意参加群体活动,另外,他们也容易与网络之外的人发生冲突,结果不仅使周围的人蒙受伤害,自己也受到伤害。 2、网络人格异化者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趋势显著网上的生活缺乏真正的压力,这对于某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来说,犹如进入一个永远的避风港。他们情愿沉浸在虚拟世界里相对更容易得到的成功和满足之中,因为没有现实的责任,他们在网络上的行为只由自己的需要来决定,不用考虑他人或社会的需要。这时,他们往往会把现实中所遇到的困难都归咎于命运或别人的错误,不能正确地对待,也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检讨,缺乏责任心和道德感。 3、网络人格异化者对网络依赖程度随时间逐渐加深在网络上,由于空间距离的存在,每个人都可以敞开胸怀、畅所欲言,从中发现自我,或实现理想中的自我,这种在传统心理环境中不能满足的心理需要,一旦获得满足,可形成心理定势,客观上形成对这种心理环境的依赖,渴望上网,后来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睡眼障碍,生物钟紊乱,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只有等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正常。最后,严重者可能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焦虑憔悴,非要连续长时间上网不可,一旦停止上网,就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症,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 4、网络人格异化者以自我为中心,以及时行乐为目的由于网络上的行为没有互相见面的直观感受,以致于青少年网络人格异化者在理智上认为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活动应该如何,而实际上办不到,长期处于心理发展的不协调,心理活动紊乱不安。他们很难用心去体会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痛苦和不安。此外,网络行为缺乏外在力量的监督,在网络中,人通常并不会把自己的网络行为同前途和命运,责任和义务联系起来,网络行为成了及时行乐的随心所欲之举。 四、青少年网络人格异化的矫正由于网络人格变异者缺乏相应的自我认知和积极改变自己的能力,再加上良性相助的环境力量较弱,纠正起来相当困难。但是,也由于青少年本身处在性格塑造阶段,所以,只要及时纠正还是能很好改变他们的。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认知领悟能力,让他们把导致自己上网入迷的苦恼事件和行为引导到现实中来,抓住问题的关键,一件一件的讨论和领悟,帮助他们生活在“此时此地”的现实之中,通过体验而获益是促进改变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次,尽可能地配合家长为他们制定出新的适当的生活方式,对不同变异人格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最后,具体指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扩大交友面,把对网络的依赖转移到新的兴趣上来,多参加集体活动,会有助于重塑人格。主要方法如下: 1、开展网络心理教育,带着目标健康上网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作为育人基础的学校,要把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影响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来抓,和其它流行疾病一样,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将教育和引导提前到产生心理障碍之前。同时,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我国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变教育者角色,不是提供“说服”、“说教”和“灌输”,而是提供“影响”、“选择”和“引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心理生活为中心”开展心理教育。另外,心理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青少年网民的心理动态、心理变化和对心理健康的诉求,充分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采用“以网治网”的方法,启发和引导青少年自学接受心理帮助与服务,及时矫正心态、健康上网。 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提出问题,指出思路,让学生有目标上网,查询找出正确答案,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完善了他们的人格,即形成这么一个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上网查找-----学习有关知识-----满足上网欲望-----完善心理人格”。通过这些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的心理自主性、主动发展性,塑造与完善青少年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人格”。要培养培训网络心理教育主体,丰富和活跃网上心理活动,加紧网络心理教育研究,全面推进网络心理教育的深入实施。 2、运用当代心理治疗方法、矫正学生网络人格变异人类的社会行为大多数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网络人格的异化也是由于长期沉迷网络造成个体综合、抽象、思维等能力降低、导致人的欲望、行为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交际方式和情感表露发生相应的变化而逐渐产生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利用行为矫治法,通过训练来纠正。运用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原理,通过改变外部条件反射来直接消除或纠正异常行为,建立良好行为。如运用惩罚法和消退法减少不良行为;运用塑造法、渐隐法和连锁法,建立新行为,以及运用间歇强化法,来维持新行为,或使行为降到一个低发水平,运用强化法建立良好行为。 这些方法都要根据青少年网络变异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地使用,所以,了解青少年对网络成瘾的程度是进行治疗矫正的前提。 3、感受现实生活,培养热爱真实的生活情感由于青少年年龄特征的特殊性,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特别关注,但如果出现更吸引他们的事物,他们就很容易转移注意力。所以在矫正青少年网络人格异化的时候,不应当都采取强制手段,可以选择其他的活动方式,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逐渐减少把目光投注在网络的时间。家长应该抽出时间和孩子多交流,在假期带孩子出去走走,感受自然,这样不仅能减少他们上网的时间还能增加亲子感情。学校要多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在课余时间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要流于形式或以辅助课堂教育为目的,而应该更为注重学生动脑能力的提高。社会在打击不法网吧的同时,也应该多宣传网络知识,鼓励有意义的集体活动的开展。 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回避的,如何使这种影响形成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正面作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探讨、去实践、去引导。 参考文献: [1]《初中生自信心的培养》刘成菊[2]《班主任的语言艺术》邓甲频[3]《“初二现象”的心理成因及对策》张青云[4]《青少年网络心理及其成因》杨一彪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