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探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探

数学论文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探 ‎ ‎  洗车学校 鲁先琼 ‎  中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如何结网,如何捕劳,他们才会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更多的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终生受益。‎ ‎  一、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 ‎  每一个人都有习惯, 习惯是人的重要的心理素质。积极的、良好的习惯是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则构成了人的不良的心理素质。所以, 习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任何社会的任何人都有习惯。它作为心理素质的一部分,贯彻于人的一生。‎ ‎  二、 中学时代是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这是由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抓住这个黄金季节,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 ‎  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有时候,我们会观察到有些同学在写完作业,收拾书包回家的时候,会把自己坐的板凳整齐地往前靠,然后再走出教室回家。这些动作几乎连想都没有去想。这是下意识在发挥作用。同样道理,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  3、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 ‎  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景因素的影响。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 ‎  三、 应该着力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  1.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 ‎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 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  2.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  例如,引导学生从已有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中探究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课上让学生在一个长方形中任意画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思考: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与相应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边思考边动手验证,学生想到各种剪拼的方法,发现了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还有的学生想到不用剪,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关系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  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对数学而言,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还要求两个、三个直至更多,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  例如,计算下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单位:cm)学生有三种解法:解一:通过假设先求出最大长方形的面积,再减去3个空白三角形面积,求得阴影部分的面积。解二:把阴影部分分成3个三角形,用S1+S2+S3求出阴影部分面积。解三:添一条辅助线,就可以推断出△AEC与△ABC是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只要用6×6÷2求出面积就行了。这些课堂实例都表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  4.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在每堂课的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整理所学的内容,梳理所学的知识。在一组例题或一单元相关知识学完后,让学生自编提纲或练习题进行复习。‎ ‎ 例如:复合应用题的教学,新授时,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一步计算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间的发展变化;复习时,通过自编题等学习活动并结合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悟出题目内容变,而其结构不变,掌握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解法,并构建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结构。这样教学从近期效应看:学生解题思路清晰,且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解决了以往通过4个例题的教学,有些学生虽会解答4类题目。但不能把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有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甚至只会依样画葫芦好题的偏向。从长期效应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解了知识,再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归并、删除、提取,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实际上已是一种创新劳动。‎ ‎  四、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  要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习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  1、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渠道。‎ ‎  课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十分严重,有些甚至还做“白日梦”,头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对老师讲的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全然不知。至于只听老师讲不动脑去分析,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不假思索,不求甚解的同学就大有人在。如何上好课?这是低年级学生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要上好课,首先要变“课堂”为“学堂”,变被动的“听”为主动地“学”;同时,要注意改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良好的上课习惯有哪些呢?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其次,要做到“四到”‎ ‎,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又有习惯的培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上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  2、读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 ‎  对于教科书,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想读”或“不会读”。其一,认为“教科书简单,不值得读”;其二,认为“老师已经讲了,没有新意,不必再读”;其三,读书障碍很多,不想读。其实,读书这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能忽视。要提高读书的效果,应当把握以下三个环节:即“上课前要先读”,即预习,可以“粗读”,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问进课堂;做作业之前要再读,即复习,要求“细读”;在训练中遇到疑难问题,找到对应章节要反复读,要求“精读”。另外,读教科书还要从中把握好知识点、重点、难点,通过自己的归纳、小结,形成本节课或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把零碎的、一点一滴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书本是最好的教师”,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了读书方法,自学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  3、练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必要环节。‎ ‎  课堂练习或课后练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完整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对于这些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对此,教师要心中有数。一定要告诉学生,练习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因为它既是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又是学风、意志和品德的考验。不仅要保质保量,而且还要独立和按时完成,更要从中有所收获。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炼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对此,教师一定要从小、从严、从点滴小事抓,要抓住现在这个阶段的最佳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