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心得)之关于拓展机械专业方向的思考
物理论文之关于拓展机械专业方向的思考 江苏省盐城工学院(224051)袁健 摘要 本文以盐城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对象,从专业方向拓展的必然性、指导思想、拓展的原则和课程设置方面探讨了专业方向的拓展。关键词 机械专业 专业方向 拓展 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新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调研发现国外先进科技中,由学科交叉融合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非常多,这与国外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面宽有很大的关系。国内许多高等教育研究者呼吁,机械类培养模式应积极进行专业调整,以适应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从人才体系上讲,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是:具备崭新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了解科学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具备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及一定组织能力,能胜任跨学科合作;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等。这些要求在以产品带教学的格局下是很难实现的。所以说,进行学科融合,按照机械大专业进行人才的培养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如何进行机械专业方向的拓展随之就成为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专业方向拓展的必然性 专业方向拓展原因在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 1、经济的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狭窄的“对口专业教育” 观念,正在向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专业教育方向发展,即高等教育要由“对口专业教育”转向“需求专业教育”。 2、科技的原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大大加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人类知识总量已达到3~5年翻一番的程度。“上一次大学,管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必须由一次性教育转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因而,相应地需要高等教育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 3、学科的原因。由于高速发展的信息科技与机械科技的不断融合,“大制造”概念正在逐步推广。机械工程的理论基础不断向纵深延伸。种种变化,使得现代机械设计与制造越来越多地体现出知识经济的要求,“以人为本”正在取代“以技术为本”、“以先进设备为本”的理念,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趋明显,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要求正在由较专、较深、适应性差向较通用、较广泛、适应性强的方向转化。 二、拓展专业方向的指导思想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我们提出“234”的思想,积极发展直接与区域社会经济密切结合的专业方向。 1、“两个注意” 。降低专业重心,使所学专业具有较广的覆盖面,通过对原有专业的拓宽和改造,使专业方向更具有灵活性,实现由狭窄的对口型专业向宽口径适应型专业教育转变,使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由“对口”变为“适应” ;体现择业、就业和创业的需求。充分考虑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需要,不仅考虑所学知识要求满足学生的就业和求职,而且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能量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与欲望,使学生对机械专业充满信心,对创业充满希望,从而奠定终生教育的基础。 2、“三个关系”。按照机械大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符合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一调整或改革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很多因素间的平衡关系。 内在动力与外在需求之间的关系。大凡成功的高等教育体系都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结构。不考虑社会环境,孤立地谈论高等教育专业面的宽窄是不科学的。决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空谈专业方向的拓展,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或者国内同行的专业方向的拓展,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培养方案。 理想状况与现实可能之间的关系。理想状况的实现往往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我国目前的本科教育基本是四年,在这很短暂的时间内,既要求有宽泛的专业基础,又要求有良好的专业方向训练,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所以,我们尽量贴近学科和社会发展需求,但不能期望通过对培养模式的调整解决所有的问题。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这里所指的共性与个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的共性与个性;二是指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我国高等院校是有层次的,有“211工程” 的重点、研究型院校,也有地方本科院校,有的学科力量很强,有的则很弱,不可能用同一模式去要求和评估。学生亦如此,部分学生的选择是继续深造,对他们来讲,加强基础学科知识、淡化专业知识的培养模式是非常适合的,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参加工作,对这部分学生,需要在原有的专业教育基础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仔细考虑如何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3、“四个面向”。一是面向自己,包括面向学生和面向专业本身。面向学生本身是大学教育应强调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面向专业本身是该专业的规模、师资、实验设备等;二是面向工程,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开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在世界激烈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的基础。回归工程,回归实践,加强工程教育,以现代工程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构建工程教育体系,并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来认识;三是面向社会,只有深入社会,才能了解社会的变化和对人才的需求,只有调整办学目标,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办学质量,毕业生才广受社会欢迎,机械专业的发展才能得到良性循环;四是面向未来,必须考虑到学生将来一辈子使用的技术是不断变化的、不是固定的技术,考虑到中国加入WTO,学生不仅要适应国内就业需求,也要适应国际就业需求,紧跟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的步伐。 三、拓展专业方向的原则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需求,从近几年机械专业100%就业情况来看,事实证明这样调整是正确的,总结机械专业方向拓展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适时调整,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进行专业方向建设。从2000年到2003年,根据调研和其他信息渠道获得的人才市场反馈信息,结合我校的师资、教学设备等各方面条件,确定了数字化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车辆制造技术、机械电子技术等机械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有的需求量大,供不应求;有的技术含量较高,稀有紧缺,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同时我校在这些方向上师资力量较强,硬件条件较好,具有一定的优势。 2、优先发展社会急需、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方向,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发展人才需求旺盛、有明确产业或行业背景、市场竞争力强、就业形势看好的专业方向。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2008年上半年,国家确定了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战略,纺织机械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备受关注。据了解,国家科技部将纺织机械行业列为“十一五”重点支持的行业;最近国家发改委也联合财政部和商务部,推出了促进中国纺织行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支持纺织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同时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我们盐城既是全国纺织行业基地,同时又是全国纺织机械生产、研制和技术改造基地,纺织机械行业在盐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们准备在原来机械专业方向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增加纺织机械方向。 3、以相近学科或专业(方向)为依托,有利于专业方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群体优势。 4、按照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规划专业(方向)布局,围绕学院的优势与特色学科专业,形成学科、专业间的相互支撑与依托,以专业(方向)为基础,以学科为平台,有效地促进学院教学整体健康的发展。 四、课程的设置 经过调查研究,采用“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 的方法是近一阶段的最优选择,即用不少于两学年时间面向机械大专业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对专业方向知识也要侧重,加强专业基础面培养,同时兼顾学科的技术发展新形势,发展新专业方向,带动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 1、按照“两重两强”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课程。所谓重基础,就是以机械大专业的工程需要为研究平台,强调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使受教育者在一个坚实和宽阔的平台上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及后续发展能力,使其在进人社会后,有重新进行选择的能力和发展后劲,有继续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重实践,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时,进一步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的分量,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践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宽厚基础;强能力,就是在课程和教学环节中,逐渐摒弃以传授知识、堆砌概念和实施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强调建立学科知识框架,强调基础知识的普及。这样,就专业方向而言,相对较窄,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在基本能力方面,相对较宽,以增强就业适应能力,宽窄结合且适度;强素质,就是在培养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品德、智能、身体、心理各方面进行全面培养,加强其协作、表达、写作、沟通及工程实践能力,最终使其全面了解本学科基础理论,拥有基本的职业技能,形成健全的职业人格。 2、按照毕业后的岗位群技能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为了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岗位群技能要求设置相应的专业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如数字化制造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将来可能主要从事数控设备的使用、维修和数字化制造环境的维护管理等岗位的工作,我们根据这些岗位的技能要求设置了数控技术及应用、机械CAD/CAM技术、数控设备与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PDM原理等课程,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这些岗位的工作要求。 3、跟踪现代科技的发展设置相应的课程。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形势,我们在设置课程时,注重课程的更新与提高。设置了计算机绘图、机械CAD/CAM技术、数控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等反映本专业现代科学技术的课程,在其它一些课程里注重了内容更新,以跟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4、课程体系体现以人为本思想。针对学生的后续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应用人才型面向目前某一机械行业的实际需求,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专业课特色,对学科大类基础面不做很高要求,在强调专业特色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专业面的拓展。通用型课程设置框架专业教学重心由专业特色课程移向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强调学生知识面广、专业基础知识强,强调机械大专业共性知识的有机融合,使学生专业适应面广。研究型人才课程设置进一步向基础倾斜,专业知识进一步淡化,主要是对大类专业平台课程的学习,更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基础性,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注重探索和研究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勇于探索。总体上,做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对不同类型学生掌握未来知识能力的培养。参考文献1.基于机械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10)2.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J].长沙大学学报,2006;(3)3.专业方向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和实践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4;(10)4.应用型机械本科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机电工程,2005;(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