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朗读教学之我见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朗读教学之我见

语文论文之朗读教学之我见 ‎ ‎  内容摘要:‎ ‎  朗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阅读训练。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发展语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读为本,把朗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让语文课堂有琅琅的读书声。‎ ‎  关键词:‎ ‎  课堂  朗读教学  训练 ‎  正文:‎ ‎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也就是说,“读”可以做到“不待解说,自晓其义”。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目前,有的课堂朗读教学还存在以下一些不当的地方:‎ ‎  一、流于形式上的读。老师为了怕被别人说上课没有让学生朗读,所以随便让学生进行默读、小组读、齐读等,没有考虑各种朗读的适用性,或者老师安排学生朗读时间过少。例如,让学生用两三分钟默读一篇较长的课文,学生根本不够时间读完,当然达不到读的效果。‎ ‎  二、没抓住精华部分读。课本上的文章类型各种各样,朗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老师应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精华部分,而不能从头至尾、漫无目的、一遍又一遍地读。如在《月光曲》一课中描写月光内容的段落是精华部分,老师可在播放《月光曲》的过程中示范朗读,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大海的景象,使学生较快地融入情景中,再指导学生朗读这种部分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缺少对朗读的评价。学生朗读完了,老师就觉得已经完成了一段的教学任务了,继续讲下一段,通常缺少对朗读效果的评价。可能个别老师认为朗读完再让学生评价,这样太浪费时间了,倒不如让我多讲一遍,让学生更明白点。实际上,这是老师对“读中领悟”的作用理解得不透彻。学生如果对课文中的内容理解得不透彻,那他一定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内容。这时,如果老师大胆地让学生相互评价,指出朗读过程中不当的地方,找出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真正弄懂了课文,这不是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课文更好吗?‎ ‎  为了使学生达到课标提出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特别重视朗读训练的指导和训练。我平时在语文课中,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朗读指导,不仅使学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增强了学生兴趣,还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出课文所蕴涵的感情。我的主要做法是:‎ ‎  一、强化预习,强调初读。‎ ‎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灵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人人要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这时的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一个句子,除了由文字组成外,还有各种的标点符号。这些标点符号就是最初的、最基本的”朗读提示语言“。如有”、“的地方停顿时间最短;比”、“停顿时间长一点的是”,“;遇到”?“时,要读出疑问的语气;遇到”!“时,要读出感叹语气……虽然学生在以后学习朗读过程中不一定完全按照这些”提示语言“来朗读,但作为开始练习朗读,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提示语言“。‎ ‎  二、精读细品,体会汉语的美感 ‎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读“‎ 中悟意,让学生学会用声音表达情意,以求再现文章的意境、形象、感情,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多的朗读、感悟、品味,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此时教师要抓住关键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之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辅以试读指点。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音,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精读细品,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 ‎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  四、喜怒哀乐皆自然。‎ ‎  学生练习朗读,毕竟由于年龄等各种客观因素,我们不可能用专业演员的要求对待他们,让他们一下子笑,一下子哭。这样对于一个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也不好,容易出现喜怒无常,但朗读训练必须让学生读好各种不同的感情的语句,怎么办呢?我觉得作为老师,只要我们平常多点留意学生的生活、多点积累他们情感变化的素材,把这些素材应用到朗读训练上就行了。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悲“可以说是全文的基调,那怎样使学生入情入景呢?我开头是这样导入的:很不幸,××同学的外公今年去世了。××同学,你能讲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吗?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许多亲人,当我们的某一个亲人要离开,我们永远都见不到他时,心情会跟××同学一样。下面请大家闭着眼睛想想自己某一个亲人离开你时的情景(播放哀乐)。让学生感受悲伤的情感,学生练读起来就找到了朗读的情感主调。‎ ‎  五、读法科学,形式多样 ‎  在课堂教法中,读的次数很多,形式也多样,要求读出新意、读出美感,才能使学生百读不厌。因此,读的方法要科学,形式要多样。‎ ‎  1、 分年级段采用不同的方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可采用指读法、领读法、认读法;中年级学生可采用诵读法、朗读法;高年级可采用默读法、速读法。在不同的读法中,又可穿插多种形式:低年级可采用分组法、接力法、师生赛读等形式; ‎ ‎ 高年级可采用配乐法、表演法等多种形式。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  2 、 符号法:对于训练中年级学生朗读,由于他们开始接触到较多的长句,因此可 ”\“把长句划分成几部分,用”…“标出重读的词语,用”――“标出轻读的词语。通过加上这些提示符号,学生更容易掌握语感,分清轻重、快慢。另外,还要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教学的进一步要求。在教学朗读时,着重训练学生使用什么语调(平直、升昂、降抑、曲折),如何停顿,怎样确定重音和语速等。‎ ‎  3 、 养成多听故事的习惯。说书与朗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通过听说书艺人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各种情感的语句转化为脑海中的人物形象,并总结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可以博取众家之长,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都不错的效果。‎ ‎  六、注重朗读评价。‎ ‎  朗读指导要读前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读后有评议。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 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实现更有意识的练好朗读。‎ ‎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于永正老师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  参考资料:‎ ‎  1.于漪《我的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  2.郑晓龙  翟晓宁  《关于语文教学变与不变的对话》 2004年。‎ ‎  3.赵彦峙  《语言训练的必由之路》  《山东教育》2001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