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处理策略
数学论文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处理策略 摘要: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中,数学语言精练、规范,关注思考性与挑战性,选择合适的问题和时机,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发表想法,热情鼓励,帮助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可达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目的。笔者做过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并总结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提问 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主动发问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主体作用的发挥。 一、问题的提问 在小学数学课中有各种“点”。 “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主要内容,因此围绕“点” 要反复设计问题。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学生发现的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围绕“点”设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围绕教学“关键点”提问。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如在圆面积计算教学中,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由圆转化的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则是教学关键所在。教学中,通过拼割法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后,我做了如下的设计:1、请大家仔细观察,由圆分割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哪些联系呢?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了较广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说的内容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有条理地罗列两个图形的联系,中等生可能说的稍欠条理,而学困生也能说出一点或两点来。总之,人人有言可发,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然后,教师再集中全班同学的正确意见,有条理的再归纳一遍:两个图形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大小没变;近似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近似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完成上述发现后再提问: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那么,根据上面的发现,圆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这时学生对圆与长方形的内在联系已经很明确,能对自己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以整理运用,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连接点”提问。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如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根据与之有关的旧知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只需先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分子和分子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2、你能想办法把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吗? 3、变成了同分母分数,现在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会运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自己学会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降低学习新知的难度,较好的把握了知识整体结构。 3.抓“致盲点”提问题。所谓“盲点”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盲点。如教学“正负数认识”时,当学生明白“正数、负数”的概念后,我提问学生“0”是什么数?有的说“0”是正数,也有的说“0”是负数。这时问: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4.根据“情境点”提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创设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出示一组数“8 80 800”,问:“谁能用”=“把这三个数连起来?”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感到很新奇,800比80和8大,怎么能用=连起来呢?急于想找答案,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诱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时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米=800厘米”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等等。这时教师再提问“谁能用同一个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呢?”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回答说:“8米=8.0米=8.00米”,教师可接着问:“像8、8.0、8.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自然引出要学的知识。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思维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活了学生思维。 二、提问的评价 教师提问之后要对学生回答做出适当的评价。教师评价极其重要,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情况,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有效评价分两种:一种是肯定性的,激励性的;一种是否定性的,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肯定,还应给予表扬。而对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的考虑问题。面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明确指出其不正确,并进一步启发这些学生思维,给他们再一次站起来回答的勇气,而不能模棱两可,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敢面对,不敢批评。教师应注意将激励性的评价和否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方法和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达到有效提问后的有效评价。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的明确的反应。如前所述,评价是提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切不可低估其作用。当学生流畅完整的作答时,一句极普通的“很好”“你真聪明”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富有创造时,一句赞许的话也会使之倍感成功的欢乐。及时的反应还便于学生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三、问题的尝试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一个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是一位不断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的引路人,而不是层层指引着、搀扶着学生走的纤夫。比如:要带着一个班的学生过河,应该告诉学生怎么过河,不能搭好桥让学生过河,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尝试着过河,不管他们采用什么方式和方法。只要学生去尝试了,哪怕是不成功,过不了河,他才会体验过河的过程,总结过不了河的原因。 总之,课堂问题的处理,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解疑者、组织者,要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敏成 关于开放式问题数学教学的思考 《教学与管理》2001年8月1日 2、林土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调控《教学与管理》2001年8月1日 3、杨艳云。关于多重智能理论的几点思考。上海教育科研。1999.7 4、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