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把金钥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把金钥匙

语文论文之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把金钥匙 ‎ ‎  作者:盛艳君   ‎ ‎  内容提要:‎ ‎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要折射于语言活动,一个人语言经验越丰富,表情达意也就越流畅,越生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从而学好语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  关键词: 阅读  写作  诵读  生活 积累 ‎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要折射于语言活动,一个人语言经验越丰富,表情达意也就越流畅,越生动。古人十分重视诵读,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问题。古人认为,学生学习文章,不靠老师架空分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并要滚雪球般记忆已学篇目,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事实证明,古人这种做法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遗忘规律,反映了汉语学习的内在要求。应该说,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尽快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呢?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一、做好课堂上的阅读积累 ‎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应该在课堂中扎实抓好阅读积累,摒弃繁琐的分析,直奔语文教学的主题:积累运用语言,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于教材中每一篇优秀范文,都需给予学生充分的初步感知,精读感悟,背诵积累运用的过程,还可以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得一倾吐,进而形成一个积累的体系,提高语文能力。‎ ‎  1.研读教材,用好课后作业及积累运用。‎ ‎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许多有利于语言积累的内容。每一篇课文的课后作业都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等有关要求,这是对全篇精彩之处的直接积累。丹麦语言学家耶培森说过:“学习语言需要背诵,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人教版教材每一单元后面的读读背背,内容很丰富,涉及的有《三字经》、谚语、对联、古诗等等。这些语言都有积累价值,所以在教学时应以书为本,首先督促学生做好这一类的阅读积累。‎ ‎  2.联系课文内容,补充积累的素材。‎ ‎  赫尔巴特在“统觉团”学说中提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旧的意思观念对新观念的同化。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在学生能有感情朗读、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适当推出《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等一系列的送别诗,并引导背诵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等,使得学生对离别愁绪有更多的感受。在教学《黄山奇石》、《七月的天山》、《索溪峪的“野”》等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名山的向往与热爱,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我们可以适当的推荐这样的一些诗词让学生有选择的积累,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名句。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积累下来的语言材料,学生印象深刻,感受真切,说话、作文时就易于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  二、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措施:‎ ‎  首先,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  1.树立榜样 ‎  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 ‎  2.以身作则 ‎  课外时间,我经常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们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兴趣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教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样学习的,我给予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  3.随机指导 ‎  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了解一些其他同学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老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  其次,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意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  1.写读书笔记 ‎  写读书笔记,应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语、仿写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  2.指导读书方法 ‎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读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敌。”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游览“三读”法。精读就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收集信息资料。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就可以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  最后,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一点,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  1.讲 ‎  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听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佳句,或明一事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将会逐渐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随笔。‎ ‎  2.办 ‎  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都是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精彩插图。如围绕“环保”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绿色在我心中》、《走进低碳生活,拥抱阳光未来》、《还我蓝天》等手抄报。‎ ‎  3.赛 ‎  为了使孩子们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节假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  4.展 ‎  (1)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材料,每月在班上展评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2)摘抄展览。如果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评,看谁的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可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不断地进步,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  三、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里,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但多年来,语言教学采取的却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理解得透彻,教师唯有不停的讲,殊不知越讲解得多,教学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症结就在于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  1.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句上下功夫。一课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熟读、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范文,教学中,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段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  3.每学期补充八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读书,许多名篇熟读成诵。江泽民总书记访日时,别人问他访问的结果怎样,他顺口吟诵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风雨疏雨骤……”这两例,不正是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背诵古诗文和名篇受益匪浅吗?现用教材虽有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但数量太少,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  四、在写中积累语言 ‎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的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练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作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三方面:‎ ‎  1.练在质能转换处。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段等,都属于质能转换的训练。‎ ‎  2.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了。‎ ‎  3.练在情节的空白处。如《小英雄雨来》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扩写,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河语言表达能力。‎ ‎  五、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语言 ‎  “大语文观”提示我们,学生学习语言不应局限于有限40分钟,囿于窄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校园天地,而要把视野扩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 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一本语文书,哪怕学生能倒背如流,对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度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丰富生活,也就是在积累语言,因此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同生动多样的生活联系起来,语言才真正是鲜活的灵动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也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充实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引进社会上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增长见识,锻炼胆识,培养健全的人格。‎ ‎  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  参考文献:‎ ‎  《教育心理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小学语文教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