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在《斑羚飞渡》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语文论文之在《斑羚飞渡》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人文精神教育是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而语文学科的内容无不承载着深厚的思想内涵、情感灵性和文化底蕴,显示着人的终级价值,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有人文思想的新型人才,已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那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就不能仅停留于教材、教参所限定的认识范畴。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两样是相对不变的东西,而我们所面对的受教育者是变化的,简单地说,你所教的几届学生可能都用到同一套教材,教参,你教的每一届学生绝不相同,这其中还包括学生及你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在遵从课本原意的前提下,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学生及社会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及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只有这样的教学才不会脱离实际,只有这样的教学学生才会感到学有所用,只有这样的教学才会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人”存在于当下社会的真实性,感受到价值取向的重要性,从而主动而积极地去完善人格,追求理想。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体现课堂的“人文精神”渗透,肯下功夫,深挖教材。 我在教学《斑羚飞渡》时就是这样去做的。 我在解决文章结构、斑羚精神、飞渡场景这几个环节后,进入作者创作意图的分析上。 我引用作者沈石溪的原话,“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看来作者是为了引起人类对同一问题的借鉴和思考。回到课本,是什么问题呢?你看,斑羚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也即是面对灾难,在面对灾难时斑羚表现出的是舍已为人,无私奉献,正是这样,才让我们感动,而我们人类呢?面对灾难又会怎样?作者写这篇文章又会带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下面与学生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先展示课件,看当下社会的真实,小悦悦事件及老人摔倒无人扶而窒息身亡,请学生就事件谈感受。学生很积极,回答多以谴责围观者的冷漠为主。我很欣喜,找到切入点了,这正是对学生人生、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的好时机,我马上引入白岩松对当代大学生演讲的一段话“当下的中国不能总是去谴责别人,我们是原告,其实也是被告,需要的是理性的反思。你同样是别人谴责的对象,所以换过来改变一些自己,多些自律”,我提醒同学们,这正是当下中国人,也是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作为旁观者,我们习 惯了去谴责,试问,你在场会怎样?学生沉默了,他们的沉默告诉我一个讯息,他们正思考这一问题,确实也许自己在场也是冷漠者之一。我马上加以引导,我认为旁观者的冷漠让人痛心,而最应受到谴责的是以小悦悦事件为例的司机,作为肇事者,不敢承担责任而选择逃避,这正如《斑羚飞渡》中的猎人,是猎人把斑羚逼得走投无路,是猎人制造了斑羚飞渡的悲剧。你认为结合课文及所给事例,你认为人在社会自然中应如何去做,共同得出启示:不学猎人,不做灾难的制造者,人应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我认为教学中也不能仅仅去提示反面,也要呈现美丽。我又引了两个当下社会的真实:女孩雨中为乞丐撑伞,城管帮助昏倒菜农,此时,我们看到的是别人的灾难,想想,文中的老年斑羚宁愿牺牲自已去获得种族生存,你会怎么去做了,图片给你什么启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总结:面对灾难,体现道义,做力所能及之事。如文中的猎人,若还有良知,你认为,他们应怎么还斑羚一条生路。文中猎人眼睁睁看着飞渡场景是感动,是震惊,但此时的猎人完全可离开,给斑羚留出一条逃生之路,这也是猎人力所能及之事。因此,今天我们赞扬平凡人的平凡举动,这些举动感染人,如图片中的撑伞女孩,我们也希望这样的平凡能影响更多的身边人去做力所能及之事。因此,我们今天造了一个新词:正能量,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做正能量的传播者,这也是我今天留给大家的作业,希望你们用一生去书写。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从作品原意:关爱动物,由此归结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主题上,(在这一基础上),若只做到这一点,那么仅仅停留于浅层面认识上,这也是学生刚读完课文就能概括认识到的。文章教学到这结束的话,不能达到有效性的价值观引导层面。因此,我又结合当下实际,扣住作者创作意图,让学生谈感悟,去谈你的认识,即面对灾难,我们会有何表现,有何抉择,这有一个问题需要学生及教师放开视角,即面对灾难可以是你身处困境中,或看到别人处于困境中,其中“灾难”可大可小,对自己或别人造成一定的打击或困难,都可称为“灾难”,如前面“菜农”卖菜时昏倒,对“菜农”来说耽误了挣钱养家的时间,还要花去一笔医药费,生活可能会受到影响,会让他一家伤心不已,这就是他的灾难。让学生去谈体悟,老师加以引导,纠正一些偏颇,摒弃一些无意义的言行,如总在谴责,这样学生意识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并不是无意义地说教,而是深入我心的言行,并以此为个人为人、行事的准则。这样,我认为这节课的“人文精神”渗透落到实处,也初见成效。 其实,语文课本承载着内容的情感灵性,只要教师肯钻、肯挖掘,总能找到与时代的一个切合点,这样的教学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西昌阳光学校 王凤琼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