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通讯员8年工作感悟征文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学习心得5篇
通讯员8年工作感悟征文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学习心得5篇 通讯员8年工作感悟征文 不知不觉,当通讯员已走过八载岁月。八年时间写过的通讯报道和文章不计其数,近日闲暇,将这些年书写的稿件、文章作一简单分类,整理的同时,也对这些年的写作稍作总结。俗话说:善于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万事开头难,刚当通讯员的时候,心中甚是忐忑,半路出家,从没受过专业培训,就连上学时也报的是理科,这让一个理科生写文章无异于赶鸭子上架,开始的时候的确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处入手,好不容易找到写作的素材,又写不出自己想要的味道,总感觉词不达意。直到那年青年节,随团委去井下打扫巷道,当时感触颇深,回去就写成了《第一次下井的经历》,登上了煤炭网。那是我第一部登上网页的文章,我因此明白了写作的真谛,亲身经历、发自内心、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感动读者。 其实很多人开始写作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不是区队班组职工,不在生产一线,素材缺少,我们也不是专业的宣传人员,没有那么好的文笔。但是,我们工作在煤矿,生活于群体之间,每天感受着不同的东西,肯定会有所感触,这些就是写作的灵感,例如,一次采风,一场活动,一篇文章,一个让你感动的人,一件让你印象深刻的事……透过你的文笔,身边的人也能感同身受,发现生活的五彩斑斓。多关注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虽然,我们不是一代文豪,也不可能处处妙笔生花,但是,用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文字,就算朴实无华、未经雕琢,那也是感人肺腑、沁人心田的。所以,个人觉得写作的基点是“从心出发”,忠于情感,更忠于那一串刹那间内心整体闪动的感悟。 通过这几年的写稿实践,我真正体会到:要当一名优秀的通讯员,热爱是基础,勤奋是保证。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是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也更加上心,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你就会热爱它。否则,我们身边就算有一大堆素材你也不会去写。通讯员是企业的喉舌,就是要将企业所做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各种业绩进行广泛的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本单位,了解本企业,为单位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赢得良好的声誉。所以,作为一通讯员,一定要以饱满的热情热爱写作。回想自己的经历,能成为通讯员也是有迹可循的,我从小就喜欢看书、看报,拿我奶奶的话说:就是地上掉张纸,只要上面有字,我都会捡起来看半天,这也许就是我早期对文字的积累,尽管我现在已经忘记了大半,但那些文字就像我吃过的饭,喝过的水,营养已经混在血液里,流遍整个身体。读书多的人,写作一般都不成问题,那么多年读的书,奠定了写作的基础。其次是勤奋,直说不练假把式,多练多写是基础。作为一名兼职的基层的通讯员,本身有业务有工作,写作只能利用休息时间,身处基层新闻信息源有限,不勤奋是很难写出好作品的。俗话说勤能补拙,我们只有勤奋学习,才能逐步培养自己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一方面要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看报,加强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捕捉素材,多动笔,写的多了,改了多了,终会出精品。世上的事都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勤奋学习、勤奋写作、逐步提高、不断完善,才能写出受读者欣赏的作品。 在热爱和勤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犹如一座百宝山,写作好像采矿一样,挖得深,得到的“珍宝”就越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学习心得5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学习心得5篇 【篇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胜阶段。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这使得今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客观上面临挑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 首先,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GDP落后。一般认为,人口的增长需要国民生产总值相应的增长,才能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如果人口规模过大,或增长速度过快,就会造成人均GDP的下降。人口数量增加带来的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就业任务繁重,就业压力增大,失业率上升。这些则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的不利因素,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第二、区域发展不均衡。我国东、中、西部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地区之前发展很不均衡,且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区域发展差距过大,不仅影响到区域的发展,而且制约了国家的整体发展,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阻碍。地域占全国57%的西部地区不能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也将成为空谈。 第三、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我们仍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目前我国的科技进步依然落后于实际需要,如我国不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研究,许多科技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的研发费用不高等等问题。技术水平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瓶颈。 第四、法治治理的思维和方式还没有完全形成。我国当前的管理方式、行政方式比较落后,很多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方式计划经济痕迹明显,仍然停留在人治的时代,跟不上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形势。另外,行政和权力行使的不透明也严重制约国家治理能力提升。这种不公开、不透明既制约了整个法治建设的进展,也容易滋生腐败,损害政府形象 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既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要通过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第二、大力统筹区域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中西部的改革开放步伐;实施更加明确、具体、优惠的产业政策;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合作。政府应该把重点放在宏观经济调控上,通过调整和调控,促进中、东、西部协调发展。 第三、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一是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二是建立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三是要发展高科技企业,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 第四、实现多元化、立体化、透明化的国家治理。完善国家治理方式的程序化、规范化,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参与、协商、诚信和禁反言。制定行政程序法、政府信息公开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法律规定国家治理行为的公开、公正、公平和国家治理行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其制度。真正建立起现代法治国家,保障国家公权力和社会公权力行使公正和效率,遏制公权力滥用和腐败。 总之,尽管今年挑战艰巨、形势严峻,但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因疫情而发生改变。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篇二】 2020年6月,《求是》杂志第11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指出,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一些短板弱项,必须正视并加快补上,铆足马力跑好“最后一公里”。作为基层一线的纪检监察护航“监督员”,深感责任重大。 “放起”,形式主义的无知表现。有人认为,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在眼前,检查验收就是“一阵风”,过了就没有人“刨根问底”,于是对短板弱项问题置之不顾,企求“运气好”混过就好;也有人觉得,现在的短板弱项可以在之后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予以修补完善,现在则不急不忙,提前开始享受攻坚胜利的“果实”……殊不知这是坠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行百里者半九十,关键时刻掉了链子,最终被一一揪出,则在党纪面前“悔之晚矣”。 “藏起”,掩耳盗铃式自作聪明。基层一线是脱贫攻坚的“桥头堡”和“攻坚部”,情况纷繁复杂而具体,有的领导干部因为担心时间紧、任务重,完成情况与质量高低影响到自己的“政治前途”,对上级督查检查到的问题“就事论事”予以改正,对没有督查检查到的问题则选择将之“藏起来”,“户不出村”“村不出乡”“乡不出县”……殊不知此类“掩耳盗铃式”的不负责任的态度,纸是包不住火的,最终还将影响整个全局的攻坚和建设成果。 “边改边犯”,不顾大局的巨大错误。另外还有一类领导干部,查找问题和整改落实极快,态度“极其诚恳”,短期内堪称“楷模”和“标兵”。但实际上,时间久了就会发现,他们整改过的问题林林总总列出之后,许多都是重复发生的“重犯”“累犯”,经不起推敲和考核,有的问题边改边犯、改了又犯,没有静下心来反思总结拿出真正行之有效的举措,也没制定一套治标治本的制度体系,看似老实认真,实则推诿应付,性质恶劣令人愤懑,最终也将落得严查重处的惨淡收场。 作为基层一线的“政治监督员”,对“放起、藏起、边改边犯”的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务必练就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真正将护航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使命落细落实,才能无愧于本心、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 【篇三】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但对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我们仍然存在诸多短板和弱项。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严峻形势,强化政治担当,瞄准短板弱项,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问题,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战。 决胜全面小康补短板、强弱项,必须打好重点战役,努力建成“成色十足”的小康。当前我们尚未达标的指标,都是“硬骨头,都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我们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明确主攻方向,精准攻坚突破。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持续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聚力攻克“三保障”堡垒,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坚决打好农房改善主动战,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全力加快工作节奏,一体推进功能配套,让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铁腕治理突出污染问题,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让生态好真正成为亮丽名片;坚决打好公共服务阵地战,围绕教育事业、医疗卫生、饮水安全等方面,聚焦群众最想解决的问题,用功发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决胜全面小康补短板、强弱项,必须坚持实干苦干,努力建成“群众认可”的小康。行至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我们必须以决战决胜的奋斗姿态和不胜不休的坚韧毅力,保持定力不折腾,务实推进不浮躁,稳扎稳打向前走。要强化系统思维,正确处理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补短板强弱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更加注重将“全面性”“广覆盖”“高质量”目标要求贯穿始终。要聚焦覆盖领域、人口、区域,全力冲刺滞后指标,盯紧工作计划抓具体,对照任务清单具体抓,逐条逐项“过筛子”,不达目标决不收兵。要力求高质量,坚持高标准、追求高水平,既“量”上达标,“质”上也要过硬,既有数字“高度”,更要有老百姓感受的“温度”。 【篇四】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原本就有不少“大仗”“硬仗”要打。当前更好地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我们要学深悟透,科学系统把好“三个方面关系”,从而更加清晰明确补短板弱项的大方向。 把握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显然,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这是基本国情,因此,在思想上要明确和统一共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中,有的是绝对指标,绝对标准必须坚决达到,坚决守住。比如对于贫困人口来说,就是“两不愁三保障”。 在衡量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是否建成时,既要看量化指标,也要作出定性判断,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基于此来判断全面建成小康是否实打实,人民群众是否真正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补短板必须做好定量分析,只有通过定量分析,才能真正找出短板的距离、短板的差距和短板的问题。 打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既要在思想上形成统一共识,明确衡量标准,把握内在各自变量关系,还要聚焦短板弱项,明确工作重点和硬任务,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到了最后冲刺的收官阶段,只有咬定目标,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攻坚克难,切实抓住重点,加快补齐短板,锐意进取,才能在实干苦干中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成色。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越是到最后,越是剩下难啃的硬骨头,越是需要我们切实抓住补短板的重点,善于啃硬骨头敢于啃硬骨头,确保全面小康是真小康。 【篇五】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指出,要一鼓作气、连续作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关键之年、拼搏之年、收官之年,党员干部要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重大责任,坚决站好“最后一岗”,做到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错、一天不能耽误,最大限度化解疫情对脱贫攻坚的不利影响,把延误的工作补回来,坚决打赢“两个战役”、夺取“两个胜利”。I 以“抢”的意识,紧盯关键当口“站好桩”,在“精准施策”上“再提升”。思想上松一尺,行动上就会慢一丈。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绷紧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要在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好成效的基础上,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创新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党员干部要带头做贡献、做转变、做示范,瞄准问题、瞄准发展、瞄准民心,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精准响应呼声解决问题,确保拿出最佳方案、描出最佳路线、集中最优力量,真正把任务分解到板块条线、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把压力传导到每个人头,做到一件一件补短板、强弱项、抓攻坚。 以“闯”的魄力,紧盯要害部位“吃住劲”,在“增收致富”上“再发力”。越是攻坚时刻,越要思想引领;越是应对变局,越要核心领航。脱贫攻坚是一场难度极大的“压力测试”,更是一次现实的“能力检验”。党员干部必须强化战时状态、战时思维、战时作风,认准任务、把握节点、落实责任,充分展现决胜之勇、决胜之智、决胜之能,全面攻坚。要端正工作作风,杜绝“四风”问题,不搞“面子工程”不搞大水逼道,始终在“实”字上下真功夫、硬功夫、苦功夫,做到摸清病灶、有的放矢。要集思广益,不断开拓脱贫攻坚新模式,采取搭平台、创品牌、立招牌的方法,通过建立合作社的方式实行规模化运作,把扶贫产品做优、品牌做强、业务做大,提高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引入电商平台、借鉴新兴技术、拓展新型渠道,提高扶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确保群众稳定增收,不断创收。 以“拼”的劲头,紧盯紧要关头“稳住神”,在“强化一线”上“再用心”。习近平指出,“要坚决克服数字脱贫,指标脱贫等问题,有效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掉队”。脱贫攻坚摘帽“一时”易,“一世”难,要始终保持脱贫成果的连续性,防止各项工作“急刹车”,影响脱贫“成色”。精准脱贫政策对于群众而言犹如一场“及时雨”,而党员干部则相当于“输送管”“滴灌机”,要强化一线工作法,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将党的好政策、好方略落实到基层一线、问题一线、困难一线。脱贫只是第一步,要实现增致富,就要确保驻村工作队伍不撒、帮扶关系不变、帮扶力量不减,持续加压加力。党员干部要笃定决战决胜之志,铆足敢闯敢拼之劲,狠下苦干实干之功,经常深入群众中间,摆正态度,做群众的“贴心人”,散发热度,做群众的“暖心人”,发扬风度,做群众的“真心人”,确保把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行百里者半九十”。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抢”的意识、“闯”的魄力、“拼”的劲头,拿出攻坚的状态、冲刺的姿态、倒计时的节奏,以责任担当之勇、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坚决夺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双胜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