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利用汉语拼音使儿童提前进入阅读写作
语文论文之利用汉语拼音使儿童提前进入阅读写作 中国的语文教学有两条思想路线:一条是从文字到语言,重文轻语;一条是从语言到文字,重语轻文。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先识字,再读写,这样刚入学的儿童因不识字或识字量太少而不能进行读写,因此错过了学生智力发展的第一个黄金周期。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智力开发越早,他以后的发展潜能就越大。近几年,在我国12省开展的小学“注提”实验从另一个崭新的角度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它坚持走发展语言的路子,解决了儿童在入学两三年内因不识字或识字不多而不能阅读、不能写作的矛盾。儿童借助汉语拼音,从小学一年级起开始进入阅读和写作,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语言,拓展了儿童的视野,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 一、汉语拼音是儿童提前读写的必然选择 婴儿一出世便踏上了学习语言的征程,随着与语言有关系的生理器官和心理素质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儿童开始掌握一些常用词和常用词的常用意义,词汇量也随着语言的发展与日俱增。有研究表明,3~4岁或者4~5岁是儿童词汇量飞跃发展的时期,在6岁时已经掌握了3,000~3,500个词。对汉族儿童的研究表明:3岁儿童的日常言语中已有各种意义类型的语词;3~5岁以实词的增长速度为最快,5岁以后虚词增长的速度加快。到了5~6岁,儿童已经基本掌握口语。 语言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要开拓信息视野;信息视野开拓了又反过来促进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开拓视野除了深入生活从口语中获得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书面语的学习。而文字的掌握是从口语跳到书面语的关键条件。儿童在学习文字以前,他的口语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能否进行阅读和写作,提前开发儿童智力,关键在于一种文字符号的使用是否便捷。 现代汉字是表意体制的语素文字,大约有7,000个左右。儿童要想进行阅读和写作,就必须学会这7,000个汉字,至少也要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字。汉字是音、形、意的统一体,较拼音文字字型结构复杂,学习起来也不容易,往往要经过好几年的学习,儿童才能把很早就已经会说的话写出来,才能开始进行阅读和写作,这无疑给使用汉字的儿童由口语转入书面语带来了困难,延迟了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不利于儿童早期智力的开发。而在普遍采用拼音文字的国外,由于识字量很小,儿童只需花少量的时间,就可以进行大量的阅读。汉字的难学,使我国的儿童掌握语言文字比外国儿童掌握本国语言文字要多花一两年时间。 汉字存在着不足,但是汉字仍然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在现阶段,我们不可能对汉语文字的体制进行改革。1958年,我国正式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1988年,我国又公布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拼音正词法规则》为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带来了方便,弥补了汉字的不足,也为儿童尽早进入阅读和写作提供了帮助。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约400个音质音节,加上声调变化也只有约1,300个音节,利用汉语拼音来记录汉语,儿童最多只要掌握1,300个音节。刚入学的儿童,只要通过短期的汉语拼音学习,就可以“以我手写我口”,把他早已经掌握的词汇、想说的话写出来,就可以通过阅读拼音读物获得大量知识,从而使儿童智力得到提前开发,阅读和写作能力不断增强。 二、熟练汉语拼音,为儿童读写铺路 汉语拼音作为一种代行汉字职能的过渡性读写工具出现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中,使得汉语拼音的熟练程度成了儿童读写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为此,对于汉语拼音学习的要求明显提高。 “直呼音节”这一要求就是直接来源于阅读。我们阅读汉字文章,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按词去读,而非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同样,如果在阅读拼音材料时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地读,也是没法阅读的。学习汉语拼音的第一步就是掌握“直呼音节”,然后在直呼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儿童扫读拼音的能力,为阅读打下基础。所以,从整体上认读每一个音节是拼音学习的最根本点,这是首先要落实的。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汉语拼音。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除了让学生准确地认识和书写声母、韵母外,更注重抓好学生对音节熟练地直呼和准确地书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分两步进行教学:第一,让学生学会拼读音节和书写音节。当学生掌握了声母、韵母和声调符号后,我们让他们学习拼读音节,教给拼读的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拼读出一个个不同的音节,懂得了不论什么汉字、什么词语,不仅可以用拼音拼读出来,而且依照拼音的先后顺序还能准确地书写出音节来,可谓是一举两得。拼读音节,对初学汉语拼音的学生来说,这样引导较为合适,不至于使接受能力稍慢的学生“落伍”。第二,让学生直呼音节,学生有了拼读音节的基础,这时,再让学生变拼读音节为直呼音节,强调指出方法上的细微差别:“声母做口形,跟发带调韵母音。”学生又利用这种方法,通过反复地比较练习,很快放弃了对音节的拼读,很容易地接受了对音节的直呼。经测试,80%的学生每分钟直呼音节个数平均值为125个,最高达190个。音节书写正确率达90%以上。 附表一: 灵溪二完小“注·提”实验学生第一年直呼音节熟练情况(表一) 项目 年 级 阅读篇名 音节数 人均阅读时 间 人均每分钟阅读音节数 最少每分钟阅读数 最多每分钟阅读数 一年级 《美丽的小兴安岭》 497 3ˊ5" 125个 85个 190个 *注:阅读内容学生不曾见面,一拿即读,不给预读时间。 学习直呼音节,以背诵400个音节代替整个拼音的学习是不妥当的。声、韵母等零件务必学得扎实,要让儿童领会拼音的原理,掌握音节成音的规律,养成直呼音节的能力和习惯,使音节训练和活的语言相结合。 儿童在使用汉语拼音的实践过程中,不时会出现一些拼读现象,这是因为:一、现在的音节表上所有音节都是不标调的,而出现在句中的每一个音节都是标调音节(轻声除外),儿童在阅读时要把不同的调加上去,就很容易出现拼读现象;二、儿童在初学汉语拼音时所用的声韵拼合法促使他们形成了一种拼读定势,这是导致儿童在阅读中出现拼读倾向最主要的因素,拼读习惯一经建立,要改变就很困难。为此,我们提出儿童要在一定的语义环境下学习汉语拼音,通过拼音句子和句段的学习,让儿童从一开始就接触音节整体,从整体上记认每一个音节,建立整体认读习惯,从而摆脱拼读的困绕,也为下一步阅读写作垫定基础。 通过实验,儿童在两个月左右便可基本掌握汉语拼音(少数民族地区时间要稍长一些),这时可以要求他们借助汉语拼音进行阅读。 三、利用汉语拼音促进儿童提前读写 在整个语文教学当中,阅读是个中心环节,书面语的训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写作,又必须以大量的阅读为前提。汉语拼音此时表现出汉字所不能的优势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提早,二是大量。所谓“提早” ,一个是从时间安排上讲。过去人们一般认为要先有一定数量的识字积累,才能开始阅读。现在把阅读训练提前到和识字一并进行,甚至和巩固拼音一并进行,这就增强了学拼音和识字的目的性,加长了培养阅读能力的时间,使拼音、识字、阅读以至写作互相促进。二是从内容上讲。过去一年级第一学期也有阅读课文,但由于受知识量的制约,引不起学生兴趣。刚入学的儿童希望从语文课本里发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现在有了纯拼音或注音的课文、课外书籍,限制少了,内容丰富了,学生读的内容和他的思维发展水平一致或相近,积极性提高了,这也较好地解决了口语发展与书面语学习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儿童思维的发展。所谓“大量”,指和一般的教学比较,儿童利用汉语拼音后的阅读量是很大的。不仅是课外阅读,就连阅读课本也比同年级一般的语文书厚得多。 在实践中,我们先注重指导学生不读破词语、不读断句子、读懂课文大意。尔后,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为其子女买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拼音读物。如:《小红帽》、《格林童话选》、《答少儿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系列故事》等等。让家长配合老师督促其子女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让家长参与大量阅读检测。两年来,“注·提”实验班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远远超过了20万字。 附表二: 灵溪二小实验班学生第二年课内外阅读量统计(表二) 项 目 人均 数量 年 级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课内外阅读总计 篇 数 字 数( 万) 篇 数 字 数( 万) 篇 数 字 数( 万) 二年一期 67 2.4 100 6.7 167 9.1 大量的阅读促进了儿童的语言发展,开拓了儿童的信息视野,激发了儿童继续学习的兴趣,也使得儿童极于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其实,儿童在学习汉语拼音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能力,只是没有一种适合他使用的文字符号将其表现出来。因此,大家只得把写作文寄希望于儿童进入三年级,掌握千字以后。现在,利用汉语拼音的多功能,儿童可以非常容易地运用拼音或拼音夹文字或文字夹拼音的形式写出一段话甚至完整的一篇短文,即“开篇成文”。儿童在这种自由写话的过程中,借助汉语拼音充分发挥口头语言发展的优势,以丰富性写作为主,提高了自身写作兴趣,将自己的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把“说出来的词变成看得见的词”,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促使儿童及早开口说话,及早开篇成文,促进其语言丰富发展。随着儿童阅读量的不断加大,规范性的语言会在儿童的意识中潜移默化,儿童在写作中会以加以仿写,逐步把握写作的形式,使写作符合语言规范。当然,其中也需要有教师的引导,使儿童注意读写结合,说写结合。 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学生一入学,就注重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让他们想说、敢说、完整地说。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的时候,又开始让学生用音节写一句话、两句话或多句话。学习了一些汉字后,又要求学生用拼音夹汉字的形式进行写话。随着他们识字量的增多,达到现在的用汉字夹拼音写话。通过两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会了怎样看单幅图写话、多幅图写话;怎样写读书笔记;怎样写日记;怎样写留言条、请假条、书信、通知等应用文,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写人物的外貌,动物的外形及其生活习性;自己做的事情,也懂得要从头至尾地写清楚。两年来,学生的各种写话训练超过了120多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夯实了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具体写话情况和实验学生的综合素质见表三、表四。 附表三: 灵溪二完小实验学生写话情况统计表 2000年12月 项 目 年 级 全 期 写 话 篇 数 期 末 每 篇 作 文 用 字 写话总计 看图写话 自由写话 读书笔记 日记 最 多 字 数 最 少 字 数 一 年 级 116 13 20 40 43 287 91 附表四: 灵溪二小“注·提”实验第一年综合素质成绩统计表 2000年12月 项目 年级 总人数 来自普通班 人数 “优”等人数 “良”等人数 “合格”人数 “待 合格”人数 一年级 284 10 201 45 30 8 四、汉语拼音的学习与汉字的学习 1958年,我国正式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同时正式申明: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替代汉字的拼音文字,只是用来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拼音”不是“拼音文字”,这是中国现行的文字政策。因此,汉语拼音只是参与“注音识字”,人们利用拼音,帮助学汉字,学好了汉字,不丢掉拼音。 儿童在掌握汉语拼音之后,也只能将其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帮助他最终学习汉字。汉语拼音的学习与汉字的学习可以同步进行,在学习拼音的同时学习汉字,在学习汉字的同时巩固拼音,如此相辅相成,但并非简单的“1+1”的学习。随着儿童阅读量的不断增大,汉字的学习将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实现,不过,它不像一般的教学,有一个单纯的识字阶段。当儿童熟练掌握了拼音以后,实验教材就出现上有拼音下有汉字的双行短文。这时,儿童仍然会只读拼音,由于这些短文的内容都适合儿童的心理水平,读出拼音后,理解起来并不困难,这就使儿童有余暇有意无意地注意拼音下面的汉字。一回生,二回熟,那些出现频率高的常用汉字字形就渐渐被学生由模糊到清晰地认识了,而这些字的音和义早在读拼音时就已经掌握了。这也就是拼音所起的过渡作用。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儿童所接触到的汉字比较有限时,他们一般出现错别字的机率比较小,但随着儿童识字量的不断增加,形近字以及同音字混淆的情况也会不断增加。例如:“免”和“兔”,“青”和“清” 等等。这种情况在普通班更为常见。为此,我们一方面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几种结构,并特意为学生提出了“形声字”这一识字方法,或“左形右声”、或“上形下声”、或“内形外声”,让学生辨别“形近字”与“同音字”;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了解汉字的音形义,正确使用汉字。通过检测,两年来,“注·提”班大部分学生的识字量超过了1,600个,最多的高达2,300个左右。错别字出现的机率为4%以下。 (附表五) 灵溪二完小实验班学生第一学年识字情况统计(表五) 项 目 年 级 实际识字量 人均识字量 最多识字量 最少识字量 1,408 一 年 级 2,210 650 当儿童一旦学会了某一汉字,他就再也不会去读它的拼音了,从而有能力一目两行阅读短文。这种耳濡目染的作用,使儿童逐步“用会”汉字。汉语拼音的参与,使儿童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轻松多了。实验表明,三年级的小学生,采用“注音识字法”,在识字量和语文水平方面,达到不用“注音识字法”的六年级水平。刚入学未满半年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能够利用拼音夹汉字办“黑板报”。而没采用“注音识字法”的三年级学生就很难办“黑板报”,因为全用汉字,学到的汉字不够用。 利用汉语拼音学习汉字,使儿童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汉语常用字的学习,由于识字量的增大,儿童的阅读欲望增强,从而再一次带动儿童进行读写。在识字与读写过程中,不断巩固汉语拼音。 五、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为儿童提前进入阅读写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利用汉语拼音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打破了那种小学低年级不能进行阅读和作文教学的模式,实验表明,三年级末学生人均阅读量可达300万字,识字量人均3,000多字,课内作文总, 字数人均16,700多字,均大大超过非实验班学生。 知识的累积必然使儿童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其对信息的需求量加大,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也逐渐增强。儿童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轻松地应用所学的汉语拼音知识进入到电脑,通过计算机接触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到电脑中收集信息,丰富自我。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以及在教学中的大力推广,我相信,汉语拼音在促进儿童提前进入阅读写作的过程中将起到更大的作用,并全面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