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体会最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体会最新

‎2020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体会最新 ‎ ‎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体会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再次实现了跨越式前进。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 ‎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再认知 ‎  (一)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最初可追溯至“中国特色”,以后又依次经过“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说法,最后演变成十七大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并科学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七大的一大亮点和热点。这和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非常类似,都是经过前期不断的积累后,总结提炼后形成的。‎ ‎  (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 ‎  十九大报告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它的科学性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其精神实质就在“结合”二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前提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时俱进的,这个“进’,主要就体现在提出了一大批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比如提出依法治国、民主政治、文化自信、创新驱动、和平发展思想等等。‎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  查阅资料时发现,在学术界曾经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于毛,成于邓”这个说法的争论,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  总体而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毛泽东思想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题是夺取政权,实现执政目标;第二部分是巩固新生政权,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部分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思想(从1956年到1966年),主题是以苏为鉴,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中第三部分的思想也是引发“始于毛”这个说法的最大原因,有学者认为是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和开端。‎ ‎  综观毛泽东时代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取向都有了,但不够明确、不够系统,也不都正确,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这个时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认识相比,无论在形式上还是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在总体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有问题,比如导致了十年“”的全局性失误。这其实也是后来邓小平理论体系反复提出的一个分量很重的判断,表明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尚处于探索之中,照搬苏联模式并没有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畅通无阻,没有形成中国特色,没有进行总结提炼,更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说“始于毛’不够准确。而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和发展性决定了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人所为,因此说“成于邓’,也不科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时代脉搏,跟随社会发展脚步,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过去5年,我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是从建设模式、发展路径、思维方式以及时代环境等内容上进行区分的,并不是说它与毛泽东思想毫无关系。如果由此而割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联,那就是认识上的误解和理解上的错误。应该说,毛泽东思想贯通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两大理论体系的逻辑中介。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理论,而不是本源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高等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  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十多年来,本人亲眼目睹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高等教育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高等教育在观念、制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都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遵循规律,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 ‎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佳契机。‎ ‎  首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解决高等教育体制重大问题的战略指导思想。比如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政府逐步推行的对高等学校推行“放、管、服”的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提高高校的自主办学能力,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大力推进高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增强高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等等。其中,“面向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面向未来” 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前瞻性,“面向世界”则强调高等教育要对外开放。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界打破了对外封闭的局面,从有计划地选派留学生去发达国家学习开始,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引进外国专家、国外教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  其次,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化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方向。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形成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它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思想,也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在高等教育领域,“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等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深入贯彻,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今后教育工作的主题。‎ ‎  再次,育人体系的初步建立是高等教育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现代大学理念应融合对大学经典思维的继承与固守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与创新;既要坚持追求真理、学术自由,保持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独立批判精神,又要坚持担当国家使命、服务社会,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并以开放的精神兼容并包、与时俱进。‎ ‎  三、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课题。‎ ‎  (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思想的必要性 ‎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是由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及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决定的。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长过程,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大改革大创新的时期。在此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帮助他们端正认识、增强信念、立志树德、勇于担当,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也是抵御西方势力“西化”、“分化”的迫切需要。冷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在东西方矛盾的前沿。在此形势下,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进一步加剧,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和复杂。大学校园里,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帮助他们认清国情、明辨是非,培养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度信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坚定信心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决心,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的有效途径 ‎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  1.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推动“三进”工作 ‎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  第一,加强教材建设,提高理论教育的针对性。高校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教材,要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一精髓,紧紧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线,密切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变化,精心组织编写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的教材,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 ‎  第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应该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讲授和研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优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习和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 ‎  第三,提高师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政治信念、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观点、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要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教师骨干培训和教学岗位培训,进一步提高理论课教学水平。‎ ‎  2.着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文化建设软实力 ‎  大学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保持先进性、注重思想性、突出主体性、力求丰富性、体现时代性,要通过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要创造条件,丰富“第二课堂”‎ 活动形式,加强校园网络等文化传播阵地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识。社会实践是学生形成政治信念的“催化剂”,有利于教育和锻炼青年学生,强化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要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实践中领会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要引导大学生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深切体会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更加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  3.系统化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构建全面育人工作体系 ‎  加强组织领导。从青年学生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出发,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年学生学习活动的分类指导。注意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加强教育阵地建设和条件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自我教育的功能,切实形成合力,营造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理论学习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  加强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组织他们带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骨干作用,他们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要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  加强理论研究。思政工作需要一批富有真知灼见、通俗易懂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支撑。高校应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战略高度,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学科和教材体系。‎ ‎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根本的指导思想。高等教育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指导。未来,高等教育仍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入推进自身改革与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工作不断蓬勃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