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得)之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班主任论文之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 ‎  1.传统家庭的熏陶。农村家庭多是祖孙几代人同处,各代的思想、经历、做事方法,人际交往各不相同,还有语言习惯、行为习惯等,对新成长起来的这一代来说,其实早就蒙受了形形色色的启蒙教育。如老年人的固执性俭朴和封建意识的残渣,中年人的忽视原则,注重利益和农民的自私性等,要对长期受此熏陶的学生进行现代的优秀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再塑优秀的人格,当然不是件易事。‎ ‎  中小学生是处在家庭这个系统中,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心理毛病,很多是家庭出了问题。比如有的父母长期不和或离异,孩子的积极健康情绪得不到正常发展,消极情绪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孩子寻找“精神刺激”;有的父母之间、父母与祖父母之间教育方式不一,孩子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识别能力较差,致使孩子难以适从;有的父母教育的观点、内容不正确,造成孩子心理扭曲;有的父母自身心理不健康,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随着思维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逐渐懂得批判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 父母,形成代沟隔阂。假如处理不当,就可能造成亲子关系的冲突,家庭的争吵。因此,如何与父母相处成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负担之一。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学生所受的直接影响也多有不同。如今,人们都忙着奔小康,父母的压力大了,劳动强度大了,对孩子的成长付出的越来越少;家长们也许想得长远,要努力给孩子挣下些家业,以提高将来的生活水平,也就顾不上眼下孩子的成长需要;有的父母外出做生意,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管,在一切都宽容,重养不重教,不出事儿就好的溺爱氛围里,不知有多少孩子走上了只知享乐、安逸,不思进取的人生路线;有的父母离异,伤及子女;还有的老师与家长往往联系不上,联系上的也经常有不主动与老师勾通的;有的违疾忌医,只听得好,学生有了进步,得到表扬,他便高兴了,到处张扬说自己孩子天赋很好,学生退步了,犯错误了,便变了脸埋怨老师水平低,管理不好。父子天性,母子连心,家长如此偏激,学生的心理怎会不受影响?对别人的批评与反映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甚至很难过。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己的信心,是青少年学生常常遇到的内心顾虑。如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评估过低或因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的自卑心理;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造成的孤独心理;当自己的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产生了失望、忧郁等心理反映。‎ ‎  2、社会的影响。改革开放到今天,社会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思想观念,价值 取向,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网络社会、国际接轨、经济全球化,面对这么强大的压力,而用人单位,注重的是学历水平、文化知识、考试成绩、身体状况,而对个体的自我观念、求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再加上毕业生自寻出路所带来的茫茫然,难免导致人们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重视和学生本身对前途的不可与虚无感。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因此受到极大的冲击。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假如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他们常易于落入变迁的漩涡当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目前最为突出的是 ‎  “黄、赌、毒”‎ ‎  等社会腐败现象的蔓延。比如,当今一些西方消极文化渗透到我国,性自由、性放纵及其颓废、沉沦的生活方式取代了性禁锢。当我国的传统性文化与西方性文化产生了撞击时,体现在青年学生身上,有时是消极的西方文化占上风,引起他们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非常容易受西方消极性观念的影响。这些腐朽的社会现象往往会侵蚀青少年健康的灵魂。‎ ‎  3、学校方面。新型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不断改变,在教育教学中虽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心理上也使学生不由自地产生一种浮燥和审美标准的不稳定性。对学生思想的评价强调的是社会性为本位,来满足国家的需要作标准,忽视了以主体性为本位,扼杀个人的需要;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注重的是科学价值,忽视人文价值,从而偏离了教育以人性发展和个人需要为最高使命的宗旨。心理教育方法存在着偏差。有的学校虽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把心理教育问题纯粹归为德育问题,走上心理教育德育化的老路;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缺少心理训练活动;有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是为了应付检查,有名无实。这些都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在同学之间,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他人接纳,兴趣及志向在何处,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往往使他们觉得紧张和不安,同时也体验到神秘的性意识萌动。如与异性接触时会产生脸红、心跳加快,以至相遇时都回避接触不敢打招呼,显得不会轻松自如。然而,这些都只是表面的、暂时的,实际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涌动着一种渴望与异性交往的冲动。但是由于传统性文化、性伦理、性道德的束缚,使得他们的生活仍比较封闭和保守。特别是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如果过于频繁,有时就会视为不正常,甚至会惹起同学的讥讽或嘲笑。因此,他们要正确建立自己的“心理性别”,并按自己的“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所有这些都是初中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同样也会员造成他们心理上烦恼、抑郁。‎ ‎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教育的一个严峻课题,探索学生心理成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