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谈精读课文教学
语文论文之谈精读课文教学 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阅读教材安排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文。目的是要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教给他们阅读知识与方法,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还要在阅读中培养识字能力。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扩大知识面,发展语言和思维,进行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 现仅就精读课文教学谈点认识。 精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所以,精读课文教学必须要学生掌握学习目标、训练层次、重点和难点、学习方法等,强化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探索的主体意识,对所学课文达到熟读精思、充分理解、积累知识、掌握方法,还要认真落实在阅读中识字的任务。充分发挥精读课作用,取得“精读带略读,课内带课外;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扩展”的实效。 精读课文教学要遵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组织教学,以整体性训练为主,分解性训练为辅;用整体带动部分,以部分促进整体的发展。具体做法是: (整体)——初读课文,感知全文,理清思路 导人新课后,师生同解文题。文题是文章的窗口,也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要通过文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初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中心。教师要对主要内容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 初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既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难度较大,需要反复实践,扎扎实实地练好。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年级的递增,还要教给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和具体、可行的方法。如,根据全篇的主要内容或重点段落捕捉中心;根据文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为、事例捕捉中心;根据“文前提示”捕捉中心;借助文章的开头结尾或中心句捕捉中心,等等。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反复、扎实的练习,就会逐渐形成能力。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的构思线索或脉络。理清思路,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速读能力的培养。它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要认真地训练,具体指导。 学生初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要求学生再速读全文,理清思路。学生理不清的地方,就是学习中的难点,教师要加以引导和点拨。低年级,要求学生按照文章的一般思路: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去读、去想。到了中高年级,要根据年级、内容、体裁等特点逐步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例如,写人记事的文章,可按照事件的发展进程,谁,做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或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理清思路;还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因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化,弄清文章结构,思路自然也就理清了;也可以按照文章的“线索”或故事情节理清思路,等等。写景状物的文章,可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在什么地方、景物特点、写作顺序理清思路。说明文,可按照说明的对象(事物)、事物的特点、说明的顺序理清思路等等。 初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理清思路是阅读每篇课文的第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性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从低年级开始,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严格训练。 (部分)——分段细读,折句释词,学好重点 分段细读,是在把握全文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训练也要从整体出发:由段到句,由句到词,再回到段。如读一段文章先要从总体上概括段意,理活层次,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再理解重点句、词语,最后再回到段上来。分段细读训练要从教材特点、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方法进行,不要泛泛地讲解,不过分求深、求全,更不要串讲串问。每篇课文要选择一两个重点段或重点内容进行细读指导,以带动对一般段落的理解。不要离开文章的整体,孤立地进行文字技巧练习,更不要将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成若干个部分,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失去语文特色。 在学习重点段落或某一部分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边读边动脑想想,边读边进行四点勾画,动笔写写,读后动口说说、议议,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使主体性充分地凸现出来,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教师的点拨和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转化”、“开窍”。导读时,不要过多、过细地提问和讲解,要体现多读少讲,以读带讲,以讲促读,读讲结合的原则。对重点、难点,教师要适当地讲解,学生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必再讲。精读课文教学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等特点。精读课在学习重点段落或重点内容时要体现语文课的特点。而读是最能体现语文特点的重要手段,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和根本。因此,“部分”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教学始终,重视默读与朗读的结合。默读重在静心理解、领会;朗读重在体味声韵之美,体会语文的情感。对文中的精彩片断、精妙之处,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出于口,了于胸。通过读使学生在“部分”这一环节中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和规律,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部分” 这一教学环节的训练,是一项集语文的字词句段将和听说读写识于一体的基础训练,也是一种自读反馈、自读自练的练习。所以,“部分”训练要保证重点,不能求全,每课要以集中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为宜,其他内容留待以后解决,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整体)——综合阅读,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在分解训练之后到全文这个整体上来。在熟读、分析理解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再读全文(或重点部分)。要求读得正确、流畅、有感情,重点部分或段落能达到熟读成诵。综合阅读是一次检查性阅读,不能走过场。在读前,要从需要出发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归纳整理,总结全文。如,从内容上想,文章写了哪些事或哪些人,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从文章结构(思路)上研究,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叙述下来的;从写作意图上研究,作者为什么写这件事,要说明什么问题,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语言运用和写作方法上探索,全文有什么特点,写法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运用此种方法起什么作用,等等。对这些问题要有选择地提出一两个,突出重点,在更高层次上掌握全文内容和特点,回归整体。最后要学生有感情地再读(或背诵)全文或重点部分,巩固学习效果。 文后的练习,是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系统地复习巩固知识、检查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认识,运用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途径。所以,要重视课后练习,从整体上把握练习的内容和要求。练习的形式可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有的可在读讲活动中安排;有的可在边读边想边动手的过程中进行;有的也可在分析课文之后集中练。不管哪种练习,都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教师的检查指导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了解他们回答问题的不同思路,鼓励他们独立见解,并有目的地引导全班学生评析,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