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

其他论文之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 ‎ ‎  正当中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目前教育价值观和功能观正出现空前深刻的裂变,由此要求教师角色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以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这是伟大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庄严使命,也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无法回避的严峻考验。‎ ‎  一、新世纪呼唤创新教育 ‎  世纪之交,全球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的态势。传统的经济理论把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视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忽略或轻视了拥有知识技术、蕴藏着巨大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劳动者及其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现在这种历史的错误正在得到纠正。在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开展、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老化的当代,机械重复的劳动日益降低其“含金量”,而创新作为人的最宝贵的精神素质受到了空前的推崇。可以说,分分秒秒逼近的新世纪强烈呼唤着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 ‎  许多发达国家和后发达国家,为了顺应未来世纪全球战略竞争新形势的需要,主动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体系,把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视为国家兴亡之关键所在。美日等国鉴于自身教育存在着过于刻板僵化、死记硬背、严重妨碍青年一代创新能力自由舒展的不良倾向,一直在大刀阔斧致力于教育改革,以求建构创新教育的新体系和新模式。在中国,教育的危机表现得尤为突出,创新教育这匹本可以纵横驰骋的骏马,被应试教育的粗大缓绳死死拴住了雄健而富灵性的奔蹄。因此,有识之士关于“球籍”问题的深长忧思,决非个人所为。‎ ‎  所谓教育危机,除了政府投入资金少、社会力量办学管道过窄、学校招生、考试、教学和分配运作机制一统化等这些外部和显性的表现外,更内在和更深层次的是教育传统和教育观念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教育精神生态”严重失衡,其本质是应试教育对人的创新潜能的埋没、对人的创造个性的扼杀。本来,创新欲望、创新冲动和创新潜能是个体生命力中最可宝贵的内核,但一统化和标准化的应试教育,无情地窒息了个体生命的创新冲动,使其在通过了教育这条流水线之后概无例外地成为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标准零部件。究其根源,规范有序的教育程式压制了人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冲动,剥夺了独立自主、发奋拓进的创造个性,如果这种危如累卵的局面不能得到根本逆转,由教育差距所导致的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及文化差距将无望缩小。‎ ‎  二、创新教育呼唤教师角色更新 ‎  创新教育呼唤着教师角色的深层次更新,包括观念系统、能力系统和方法系统的一系列变革,从而以崭新的角色去完成塑造新世纪中华民族文明新形象的历史使命。‎ ‎  第一,观念系统的角色更新。‎ ‎  这是教师精神变革中最具有实施创新教育前提意义的条件。角色的全面转换从教师思想观念开始。首先是确立新的目标观念。创新教育是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于前人的崭新的人文本质,因此要求教师围绕这一崇高的宗旨而转变“学生观”,即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发展第一个体的创造个性。由于作为区别于应试教育的创新教育,不是以追求少数尖子的高分和升学率为目标,而是旨在开发全体学生创新的潜智、潜能、潜质,故教师必须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将“为考试而教”转变到“为创造而教”这一价值立足点上来。作为创造力开发者的教师尤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长,为发展其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而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要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态度,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敢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人格独立性,以创新作为人人憧憬与追攀的学习境界。‎ ‎  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念。即转变传统教育中“惟师是从”‎ 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那种在教师心灵深处积淀起来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观念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发散,堵塞了其回旋喷涌的思辨力。诸如目前课堂上盛行的直道式的讲授法、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乃至考试中不可有点滴挪移的所谓“标准答案”等,已沦为教学过程中异化师生关系、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沉重锁链。这些必须从教师观念深处首先得到根本性矫正。为此,教师要艺术地运用有声语言和体势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己之见;要运用课堂点拨和课堂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做出科学的质疑、批评乃至争辩,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从这层意义上说,课堂内外师生间的智力对抗和思维撞击,恰恰是民主平等之师生关系的合理内核。‎ ‎  第二,能力系统的角色更新。‎ ‎  这是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保障。其实质在于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别具匠心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这种从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积累的Teaching(教授)到创新教育注重开发创造力的Education(启育),势必要求教师具备独特的教育创造能力。‎ ‎  1. 设计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 ‎  这里包括确定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而且要目中有“人”,即从所面对的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把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育内容的安排更是需要付出艺术匠心,使“课”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其中包括主线突出、副线辉映;节奏饱满、张弛错落;前有伏笔、后有呼应;潮涨潮落、抑扬顿挫等一系列结构艺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特别是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予以填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现象。‎ ‎  2. 永远追求新知和不懈于教育科研的能力。‎ ‎  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至于教育科研能力是更为高级的,根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由坚定的科研意识、正确的科研方法与执着的献身精神融合而成,总体上提升为向“教书匠”‎ 角色诀别的新时代教师的品位与境界。它主要包括教育反思和理论创新等能力层级。所谓教育反思,是指教师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出严肃的反观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一己所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也要擅长总结自己或同行成功的教育经验,从中提炼出某种可供借鉴、蕴含着推广价值的精华,为模式创新、理论突破打实根基。所谓理论创新,是指教师善于从经验形态跃升,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显著的教育效应。简言之,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育科研能力无疑是一种可以直接转化的教育生产力,理当内化为教师自我完善、积极适应新角色规范的内在需求,这也是本质上区别于传统教育,顺应新世纪全球教育发展宏观走势的一种“现代教育文明”。‎ ‎  3. 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 ‎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已使人类步入了信息化时代;而到下个世纪,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网还给信息高速公路带来深刻的变化:数据、语言、图像和文字的数字化将抹去电信、计算机、新闻媒介的界限,将把因特网、万维网进一步扩大。因此,无论是从信息高速公路还是从未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网获取信息,都需要教师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技知识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从而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得信息、并有效地使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  第三,方法系统的角色更新。‎ ‎  新世纪教师开启教育之深透奥秘,需要以新观念为主帅、新能力为先锋、新方法为利器。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常规武器”‎ 并非毫无使用价值,但应在新观念指导下注入新内涵;而优秀的教师作为富有个性特点的实践者,由于受到自身风格特色、时空条件和生源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教育教学方法必然包含着某些特殊性,且随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呈现动态化趋势,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去“框定”教师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但是在创新教育主题的统辖下,理当遵循下述方法论原则。‎ ‎  1. 教会学习的原则。‎ ‎  这里包括终生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两层含义。“一个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而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加速更替,传统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故引导学生“要学”显然比“学好”更重要。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掌握自学的金钥匙,因为“会学”显然比“学会”更重要。所谓“会学”,就是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告别维持性学习方式,养成创新学习方法,注重学习的预期性、多元性和开放性,在一种全方位的立体型的学习方式中发展自己的智能。换言之,“会学”的深层次含义不在于教师给学生以“黄金”而是教学会他们价值至高的“点金术”。为此,目前国内外倡导的“问题教育法”、“引导发现法”、“研究发现法”等都具有借鉴和尝试的价值。‎ ‎  2. 发展个性的原则。‎ ‎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上课→复习→作业→预习→再上课”这一机械的运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大做“减”‎ 字文章,即减课时、减作业量,还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广阔空间,使之有充分的心力和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谋求独特的定向的发展。在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标新立异的观念,而且向学生真诚地证明它们才是从“未知”通向“新的已知”的桥梁。‎ ‎  3. 确立新的评估尺度。‎ ‎  尤其要革新考试方法,给学生创设思想自由驰骋的世界。这里回顾一下爱因斯坦的沉痛体验是不无启示的:“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有用无用的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考试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这也适用于以复述为重心、以统一答案为标准的中国式考试。在这种统考模式下,多少宝贵的创新思维被无情的朱笔挞伐,多少英才被死沉沉的分数线虐杀啊。因此,我们应当采用具有一定程度开放性、弘扬创新智慧的试卷,让自选题、无标准答案题、即兴智能题等都占有一席之地。   总之,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创新教育,深层次地开发中国最丰富的智力资源,最终赢得新世纪全球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