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计划总结之语文课要上出汉语言的味道
语文计划总结之语文课要上出汉语言的味道 近日,我听了一位骨干教师执教的苏教版三年级的课文《恐龙》,在课上出现的一个教学细节,真的很值得反思。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食肉的。霸王龙就是非常凶猛的肉食恐龙。……”教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该段时,学生将“肉食恐龙”读作了“食肉恐龙”,被老师指出了其中的错误,并通过重读此句以示纠正。听课后,我仔细读了读这个自然段,总觉得学生误读背后还有更值得辨析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仅仅通过让学生重读改正是不够的。 首先,从学生误读原因来看,主要是受了第一个句子的影响。学生朗读第一句话后,“食肉”一词已经在他的头脑里留下了痕迹,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思维定势”,受它的影响,学生在读到第二句中“肉食”一词时,眼睛还没有分辨清楚,而头脑中的那个“思维定势”就已经起了作用,于是就把“肉食”误读成了“食肉”。作为三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注意力和认知能力还不强,所以在初读时,这种误读现象是经常容易发生的,一旦发现,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最好能让他自己发现错误并及时更正。 其次,从汉语构词规律来看,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食肉”和“肉食”两个词语的意思和语序的关系上去体会汉语汉字的一些特点,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汉语特别具有灵性,它是具象的、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创造的空间特别大。对于这两个词语,虽然字的顺序颠倒了,但它的意思却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吃肉”的意思。这只要让学生在朗读和比较中意会一下就可以了,如果从语法上去分析,反而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学习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结构、含义、用法的整体把握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这里就是培养学生的“词感”。 最后,从作者表述意图来看,这样写是符合汉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规律的。第一句中写到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简言之就是“食素”,所以后半句就很自然的用上了“食肉”一词,食素和食肉两词都是动宾结构的,这样表述就显得很整齐,前后气脉顺畅。如果把第一句中的“食肉”改成“肉食”,虽然句义没变,但读上去是不通畅的,这可以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去感受,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极好的例子。而第二句中的“肉食”,则是为了使句子表达富有变化的需要,如果换成“食肉”,也未尝不可,但既然“肉食”一词与之同义,当然要避免与第一句在表达上的重复,所以还是用“肉食”一词为好。 从上述这个案例中使我感受到,我们引导学生学习的语文是汉语的语文,所以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有汉语言的味道。其中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感悟汉语言的一些基本规律与特点,二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汉语言素养和语感水平,语感是教不会的,但却是可以影响的,教师对汉语言的直觉敏锐的把握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