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新课程下的大阅读语文教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新课程下的大阅读语文教学

语文论文之新课程下的大阅读语文教学 ‎ ‎  曾经,语文课上教师占据课堂的中心,将一篇篇精美的课文酣畅淋漓地肢解分析,而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语文。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课程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这样的做法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就必须屏弃以往的阅读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语文阅读观,即大阅读观。‎ ‎  很多教师总是一味地埋怨现在的学生不愿阅读,就是阅读,也只是选择一些快餐式的书籍进行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很投入地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 ‎  首先,课堂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教学的桥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应该有开放的意识,准备一些和课文学习有关的材料进行补充。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如笔者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中,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章哪些内容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感觉他们更渴望了解更多的关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于是笔者另外补充了一个事例之后,就有目的地启发学生:《三国演义》中还有生动有趣的事例能证明诸葛亮是一个 ‎“神机妙算”的人,在下一周我们来进行这方面故事的交流。结果,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顿时被激发出来了。课后,许多同学跑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借阅《三国演义》,更有很多的学生自己买了《三国演义》来阅读,遇到读不懂的地方还愿意来问。当组织学生来进行交流时,学生能介绍得头头是道。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是让学生获得最佳阅读效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  其次,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功利意识,不能要求学生围绕提高作文水平、围绕考试来阅读,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阅读不但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消失,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禁锢在狭小的天地中,得不到拓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提高。应该让学生博览群书,古诗文要读,名著经典要读,科普书要读,时文政治要读,学生经常徜徉在这样的阅读空间和时间里,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更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阅读功利的淡化,学生的阅读有了自由,他们才会注意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才会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等待。    ‎ ‎ 第三,教师除了在课堂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书外,还应该利用多种机会引导学生走进书海,特别是和学生课后交流时,往往可以更加自由地讲一些著名作家或科学家的故事。笔者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述苏轼、钱钟书、沈从文、郑板桥等人的奇闻轶事,讲文学典故,讲历史故事。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有更多的了解,阅读相关的作品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另外,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向导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产生阅读的欲望。如果教师有丰厚的积淀,在教学或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也自然会感受到阅读的精彩和魅力。‎ ‎  语文教学实行大阅读语文教学,能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不能让学生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要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形式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进而带动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整个人文素养的提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