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论文之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吴中区东湖小学  宋月芳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计算速度和难度的要求上,跟过去比有所下降,而十分重视学生的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提倡算法多样化。但经过这六年来的教学实践,特别是今年我新接手的六年级,班上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差,对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造成了一定障碍。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算理的理解、算法的优化、有效的练习、良好的计算习惯来寻找突破口,从而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算理的理解——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在计算过程中,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常常是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到位。特别是新课改下的计算教学,在教材编排上注重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于是教师们纷纷顺应这种形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生活问题中引出数学问题,建构起数学模型。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时,教师创设了一个搬牛奶的现实情境,从而根据问题列出“12×10”,在引发学生谈论交流怎样计算“12×10”的过程中,当有学生说出:“我把10的0不看,先算12×1=12,再添上1个0就得到12×10=120了。”教师给予了肯定,同时认为学生已经了解了算理就进行了对应的练习。殊不知这是学生的直观感知,为什么可以在“12的后面添上0”‎ 呢?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也没有很好地利用情境图,让学生在情境图中很好地理解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在比较中真正理解算理,从而形成算法的最优化。正因为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的算理学生没有理解到位,为后面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过程带来算理的模糊,导致竖式对位的错误。  在计算教学中根据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迁移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积累了以下的两点认识:计算时就按整数除法的方法算出结果;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些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数是小数除法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79.8÷42”,在学生明确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后,把复习题改成“7.98÷4.2”,在学生尝试计算中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试一试”的教学:  0.12÷3=6.72 ÷0.28 =     0.12÷0.03=0.672 ÷0.28=  学生在两组题目的练习比较中发现:先运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来计算。如果教师直接通过例题的教学就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将缺少再次理解算理的机会。所以“试一试”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迁移的机会,对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算理是十分必要的。二、算法的优化——‎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传统的计算着眼于算法的单一化和最优化,学生是在教师亦步亦趋牵引状态下无条件地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化,所以在现今的课堂中每当探索计算方法时,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算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思维方法的多样化。但往往一节课下来,方法是“多样化”了,但学困生连基本的方法都没掌握好。所以应该将学生自主探索多样化与教师引领算法优化巧妙结合起来,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突出最优的算法,在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基础上,以这种算法为主进行训练,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两位数乘整十数探索“12×10”的口算方法时,有的学生联系情境图,先算9箱有多少瓶:12×9=108,再加1箱的12瓶:108+12=120;先算5箱有多少瓶:12×5=60,再算10箱有多少瓶:60×2=120;把每箱中的12瓶分成10瓶和2瓶,先算10个10瓶是100瓶,再算2个10瓶是20瓶,再用100+20=120;还有利用12×1=12迁移出12×10=120。在发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最后一种算法“12乘1个十得12个十就是120”,在比较中引领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在练习中重点运用这种算法,从而让学生掌握这种基本的算法。  在计算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会算”,还应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创造”。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特别是在高年级的计算中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创造”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计算“2.1÷0.25”,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思考探究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发现还可以根据“商不变规律”把2.1和0.25同时乘4转化成“8.4÷1”‎ 来口算,或者把0.25化成最简分数后转化成“2.1×4”来口算,从而实现了使学生能综合应用知识进行“再创造”。算法的优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实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三、有效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保证  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长期训练才能提高,但是练习要注意科学性,讲究实效,练习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易混淆的对比练习   在中高年级学习了运算定律或性质后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判断能否简便运算而造成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在分析原因的同时加强学生容易混淆题目的对比练习。如:13--、13-+,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分析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发现在观察题目时不仅要看数的特点,也要看运算符号的特点,从而找到正确地计算方法。2经常出错反复练   在计算中由于多种原因学生对于有些题目经常出错,如:125×8÷125×8,常常有学生会有等于1的结果    。在学生反思总结后出示一组对应练习:×2÷×2,3+-3+,÷3×÷3来加强并拓展,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   3口算坚持天天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能力。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特别是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是四则计算的基础,学生的口算要能达到准确、熟练。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在每节课前2分钟进行口算练习,形式多样,方法易行,效果显著。如:可以直接笔答,每人一张口算纸,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题,数量循序渐进,由少到多;可以听算,教师说题,学生说答案;还可以视算,教师逐一出示题目,学生依次写出答案。坚持天天练口算才能真正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四、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保障   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学习习惯方面的原因,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在每次计算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验算。所谓“一看”是指看清题目中的数和运算符号;“二想”就是根据题目的特点想能否用简便方法计算,如果不能那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计算时应注意什么;“三算”就是在计算过程中不能口算需要笔算在草稿本上时,书写也要清楚,不能马虎;“四验算”就是帮助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掌握检查、验算的方法,以确保计算的正确。   为了防止学生错误再次发生,我让学生养成建立“病题卡”的习惯。对做错的计算题,让学生建立病题卡片,在卡片上学生按病号、症状、诊断、治疗四个程序登记。   总之,新课程下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对传统计算教学的全盘否定和摈弃,而是在充分认识传统计算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中的“扬弃”。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