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期待视野——让阅读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语文论文之期待视野——让阅读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温岭中学 钟可慧 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长足的提升和发展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笔者认为要想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关键要培养好学生的期待视野。本文着重探讨了以文本选择为契机,以课堂辐射为方式,以填补空白为突破来培养学生的期待视野。 关键词:期待视野;阅读能力;文本选择;课堂辐射;空白填补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当代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也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他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而目前“90后”学生在物质生活渐趋宽裕的前提下,阅读时间却在减少,且逐渐走向被动。他们的手头上随处可见的是《幻城》、《他的国》等青春读物。而经典高雅之作却被他们束之高阁。有一位学生就曾说,所谓名著、经典就是“人人希望自己读过,而又谁都不愿浪费时间读的玩意儿” 。不仅如此,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听到的是学生抱怨阅读的文本太深奥,太单调,常常令他们望而却步,自己的读解在老师眼中总是幼稚,而教师则抱怨为什么自己的读解没办法取得学生的共鸣。究其原因,并不完全是语文能力提高方面的障碍,关键是没有建立好适应高中阅读的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又称“期待视界”,是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就叫期待视野。任何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去阅读的,这种‘期待视野’潜存于读者的大脑中,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 这种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实际上就是“期待视野”。而现实却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生活空间狭窄,阅读品味不高等问题,没有建立起适应高中阅读教学的期待视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阅读质量的提高,造成了师生之间读解的差异,极大地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培养适合高中阅读的期待视野至关重要。 一 、文本选择:期待视野培养的契机 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呈现出顺应与受挫两种情况。当读者的“期待视野” 在文本中得到印证时,二者之间就产生了共鸣。这就是一种感情的顺应。当读者的心理期待对本文结构、内涵接受产生陌生、阻碍甚至排斥,造成一定的“心理距离”,从而引起读者接受心理上的暂时困惑、失落、疏离,这就是感情的受挫。因此,文本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首先,教师应尽量选择那些能使学生的期待视野与之相顺应的文本,而避免文本的选择不当引起的排斥等负面情绪。 具体来说,如何选择合适的文本?当文本低于读者的期待视野,就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可一旦文本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同样也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只有处于学生期待视野的边缘,让他们读起来既陌生又熟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近,却又有一定的距离,这样的文本将会引起读者最大的阅读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不断发展的。 而现在阅读的现状却是大多数学生一读经典著作就产生“心理距离”,他们的心理期待对文本的内涵等产生一定的陌生、阻碍甚至排斥。一味地强制他们去读收效甚微,反而会让他们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反而得不偿失。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正视学生的期待视野水平,选择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处于学生的期待视野边缘的,又能使让学生的期待视野与之形成一种顺应关系的文本,之后再逐步培养学生的期待视野。 笔者在高一刚接触学生时了解到学生的手头读物大都是青春文学作品,如郭敬明的《幻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韩寒的《他的国》等。一味地口诛笔伐,一味地排斥、拒绝都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于是我用三周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读“80后”作家的代表作品,之后抽出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对“80后”作家的作品进行一番探讨,是褒是贬,由学生评说。讨论的最后我拿出了之前写好的一篇关于“80后”文学的文章,陈述我的观点,“80后”相对于他们的父辈,在“追求自由的脚步”,“追寻自我的张扬”,“寻觅爱的征程”上的确是大放异彩,但不可否认的是“80后”初期的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过于夸大负面孤独和忧伤等情绪,“为赋新词强说愁”,对于现行教育制度、师道尊严等的过度否定。笔者的总结得到了学生一致的认可。其实学生在讨论时已多多少少有所涉及这些方面,而教师只是将它由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为学生建立新的“心理期待”,对“80后”文学的理性认识。这一举动既让学生觉得教师尊重了他们的阅读,又使得学生对青春文学有了清楚的认识,因此极大了提高了班级同学的阅读热情。 笔者并没有停留在只选择青春读物的层面上,而是乘胜追击。之后一段时间,笔者又以韩寒是小钱钟书以及“70后” 的青春文学为主题,相继选择了文学大家的作品作为学生的读物,学生阅读热情高涨。每阅读完一个主题都会开展一个讨论,学生们畅所欲言,读解大家,读解某个情节,某个场景,一时百花齐放。学生在这一过程潜移默化中亲近了余华,钱钟书,毕淑敏等现当代文学大家,既达到了了解青春文学的目的,又阅读了大家的作品。此后,笔者观察学生中阅读玄幻、言情类小说的人数减少了,而阅读大家的作品成为了他们新的主流。这一阅读活动之所以能取得一定成效,是因为选择的文本既正视了学生的期待视野水平,又处于学生期待视野的边缘,极大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这也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课堂辐射:期待视野培养的方式 课堂是阅读教学及培养期待视野的主阵地,但阅读教学仅仅局限于这些文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以课堂中为中心向课堂之外辐射,培养学生的期待视野。 (一)从节选部分拓展至整部作品 由于课堂容量的有限性,课本有时会根据单元的专题来选择长篇小说的某一部分。课堂上刚刚鉴赏、读解地有声有色,随着铃声一响,绝妙的滋味无奈地戛然而止。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适时地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章节,以丰富人物形象,丰富文本内涵,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再读解。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之后,许多学生反映说《红楼梦》的阅读意犹未尽。于是笔者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及黛玉葬花等篇目。这些章节篇目的阅读更有利于学生对林黛玉形象的把握,以及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的了解。从节选拓展至整部作品既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建立了该作品的期待视野,又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二)从一篇扩展至作家的一系列作品 苏教版的课本往往根据单元的专题来组织课文,课文内容深浅不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所侧重。学生容易读解的课文,教师可以一笔带过。有内涵的文章及大家的作品,教师可以适当延长课时数,并作课外的相关拓展。如学了鲁迅的《祝福》,可推荐学生阅读《阿q正传》、《狂人日记》,了解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刻挖掘,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罪恶的深切地控诉,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怜悯。这样一系列作品的阅读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归纳出鲁迅的语言风格。这一做法比教师空洞地讲授鲁迅的语言风格,让学生死记硬背要好的多。从一篇扩展到作家的其他代表作,通过较为系统地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能让学生建立起关于这位作家的期待视野,从而站在更高的位置去审视、鉴赏作品。 课堂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但课堂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教师要懂得以点带面,通过课堂中阅读的这一点,拓展至课外阅读的面。以点促面,以课堂阅读为生发点,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帮助学生建立起名家、名作品的期待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空白填补:期待视野培养的突破 文学作品包含着许多“不确定点”和“空白”,它是沟通创作意识与意识的桥梁,前者转换为后者必不可少的“中间站”。接受美学大家伊瑟尔就曾指出:“ 文本是某种竞技场似的东西,在场子里,读者与作者参与一场想象比赛游戏。如果向读者提供了全部的故事,没有给他留下什么事情可做,那么,他的想象就一直进入不了这个领域,结果将是,当一切都现存地设置在我们面前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厌烦---在某种程度上说,文章未写出的部分刺激着读者的创造性参与。”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由于它本身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而产生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就给读者提供了阐释和想象的自由空间。文学作品的空白需要读者去填充和开拓。而读者经过深层思考不断地填充、开拓就能唤起了新的期待视野,使得阅读经验得以提升。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填补文本中的空白,以激发其建立新的期待视野。 《沂水春风》中,孔子喟然与点。这一行为本身蕴藏着不确定性和空白。于是笔者让学生讨论孔子的“喟然”和“与点”。有的学生结合孔子的生平认为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感,于是发出了“喟然”之叹。曾皙的志向,恰恰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当时的心情相契合。所以孔子“与点”。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舞雩台等可以看出曾皙的志向凸显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孔子虽然知道没有办法实现,但也为有这样一个深谙自己的学生所感叹。更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孔子安贫乐道思想的集中体现。文本的空白为学生的读解提供了多种可能。只要符合孔子的思想,这些读解都被我肯定并鼓励。这一过程中,以往的《论语》知识得以应用,以往的期待视野被唤醒,而新的期待视野也得以更新,学生读解的热情也得以高涨。 以上的空白是文本本身所蕴含的,需要教师加以发现、引导,而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另一种空白即相关知识的空白。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前接触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作家的作品,因此《外国小说欣赏》这本书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里面涉及到的当代西方的文论内容,在学生的心理根本就没有相关的期待视野,这就造成了阅读上很大的困难。对于相关知识的介绍及对以往知识的链接过渡在这种前提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牲畜林》的教学时,作者举重若轻的创作方式对学生来说是全然陌生的。于是,为了引发他们的兴趣,笔者精心选择了电影《美丽人生》来做铺垫。此后,针对课文和电影展开了讨论,发现了两者在结构和形象上都采用了举重若轻的方式。如朱阿这一形象,他并非是以往战争中的英雄形象,他只是文章中的穿针引线的人物,通过他小说情节的以展开、发展。这种举重若轻的方式其实是对生活中不可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通过教师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及以往知识的过渡这种空白的弥补方式,学生的期待视野得以更新,阅读的难度得以降低,阅读也将有长足的进步。 我们身处于一个资讯发达,知识爆炸的年代,阅读能力的提升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培养适应高中阅读的期待视野势在必行。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要抓好选择文本这一契机,通过课堂辐射这种方式,并以空白填补为突破,培养好学生的期待视野,从而真正地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当然,语文教学是教无定法的,期待视野的培养还需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加以不断地实践和丰富,因文制宜,因课取式,才能不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彩荣。青春·迷惘·忧伤--论“80后”写作中的青春情结[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4-35. [2]伊瑟尔。阅读行为:审美反映论[M].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78. [3]李震海。语文阅读中的期待视野与期待受挫[J].教学大参考。 [4]杜莹杰。召唤结构、期待视野与陌生化的艺术开拓[J].新西部,2007(14):1-3. [5]王学东。用期待视野理论审视语文阅读教学[J].河南教育,2004(09):20-21.查看更多